“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戏多就是主角。”这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和配角》的一句经典台词。在瀚华金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瀚华”)最艰难的时候,董事长张国祥用这句话提醒员工应深耕担保业,在信用能力足够高时,成为金融机构配戏的一号“配角”,那时的瀚华,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2014年6月,瀚华金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国内首家整合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两大业务在港上市的普惠金融机构。
瀚华创立于2004年,时任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公司部总经理的张国祥,和投资者一道创立了瀚华担保公司。十年之后,瀚华担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总资产超过40亿元,目前已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北京等25个省市设立分支机构。
在民营公司纷纷主动或被动退出担保市场之时,瀚华却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扩张。2015年3月5日,董事长张国祥在重庆接受《财经》记者专访,细谈他对民营担保行业的思考,以及瀚华以金控模式突围的构想。
资本、人才、机制是关键
《财经》: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从国外的做法来看,主要由政策性担保机构在做,民营担保机构鲜有涉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格局?
张国祥:这个问题看似很好回答,实际又不太好回答。担保业和小贷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体制、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因而要全方位地比较。从国外来看,担保业政府主导的比较多,但是它的金融开放程度很高,相对而言,中国金融业还没达到完全开放的程度,所以就产生了这些服务中小企业的类金融机构。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领域究竟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担保公司更能生存,不能看它的资本属性,还是应该看它的能力建设。国有的担保公司有做得好的,民营、外资和混合所有制的也有做好的,关键看它是否把这个能力建立起来,否则难以生存。
《财经》:你所指的能力是什么?
张国祥:这个能力就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资源整合、团队建设、产品研发、体系建设、服务效率等,它是很完整的体系。中国的担保业才发展十几年,用阶段性状态来下定论不客观。我的看法是,谁能把能力建设好,谁就能成功。
国有的优势是什么?可能是资本,首先是资本起点要高一些,其次是信用度要高一些,当然保费费率要低一些,但是你的效率、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呢?民营的优势是机制,但是你的资本呢?光有机制没有资本那是无米之炊。所以,不管是哪类担保公司,拥有资本是基础,有了资本才能吸引人才,有了人才要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资本、人才和机制,我认为是做好担保业的三大要素。
对于我们民营担保公司来说,首先要解决资本问题。近些年为什么出事的民营担保公司很多,因为它们都是只有资金没有资本,所以说它没有公司治理。资本能带来公司治理和资源,如果就那点资金,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三个要素都没解决好。这就是很多民营担保公司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财经》:瀚华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张国祥:至少我们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的,因为我们认为最终还得靠这个,否则公司发展的天花板早晚会来。
预防三类风险
《财经》:从白手起家到行业翘楚,瀚华靠的是什么?
张国祥:一个是前面所说的三个核心要素——瀚华的资本、人才、机制方面一直是发展以来解决得比较均衡的;另外,瀚华也很幸运,因为创立以后赶上了一波经济上升的周期,做得相对顺一些。2004年创办瀚华担保到现在十多年,正好一个上升周期。当时社会上担保需求大,而且主流金融关注得不够,就给了我们一个生存的空间;最后一点就是专注,瀚华的起点并不高,但是一直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与相关服务。那时候商机很多,诱惑也多,当时我认为我没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只有先突破一点,把主业突出,因为主业才是你的特色,才能产生信誉和无形资产。
《财经》:新办的担保公司不会再那么幸运了,因为经济开始下行。从代偿率角度来说,瀚华的情况也不乐观,2011年0.4%,2012年1.2%,2013年1.6%,2014年较2013年还要上升,对你们来说,当前的风险有多大?
张国祥:经济下行肯定导致风险的增加,但这是正常的波动。这时候盈利水平可以降低,但不能跌倒就爬不起来了。金融经营的是信用、风险、杠杆、人才,经济下行,行业多数人都已经倒掉或者跑路的情况下,能做到现在这样我认为是正常的。
丰也好,歉也好,要有调剂阀,顺周期时盈利水平高一些,逆周期低一些,最终平衡下来在一波周期内,这条盈利曲线还是均衡向上的,某一阶段的低点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产生系统性风险。
作为一个机构来看行业风险,首要是政策和法律风险。担保业很多出事的,就是触碰了政策底线和法律红线。其次是流动性风险。金融玩的是时间和空间转换,阶段性风险之后机会又来了,阶段性浮亏阶段性盈利,那靠什么来转换?靠的是公司的流动性支撑。第三是道德风险。金融是人来管理运营的,人的道德风险怎么管,这是一门学问。
四点建议
《财经》:国务院对小微企业发展特别重视,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对担保业的作用有专门批示。另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也有意调整担保行业监管政策,对此你有何建议,担保行业如何才能更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张国祥:总理批示得非常好,肯定了担保行业的作用。我也没想到国家重视到这个高度,后来又召开全国性的电视电话会议,马凯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上,我也作为唯一的民营担保企业代表介绍了瀚华的做法。
在这种有利环境下,我认为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政策需要升级,担保条例应尽快出台,让担保业在经营上有更科学、合理的制度。当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当时环境下起了积极作用,也符合当时的实际,但这是一个新的业态,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需要对过去的一些制度、办法进行调整。
第二,从监管角度来讲,建议实施分类管理。对于做得好的担保公司,希望给予更多空间,例如杠杆比例可以高一点,业务模式可以丰富些,只要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做点委托贷款,也可以做投资、发债,当然这种业务方式也是有门槛的,可以按净资本的管理办法来核算它的担保能力。担保业是微利行业,这就需要用其他业态来弥补担保收入不足,这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引人从善。对于做得差的担保公司,要用市场化原则和行政化手段淘汰;对于处于中间状态的担保公司,要在政策带动下,使之更好。
《财经》:听说担保公司的资本放大倍数今后会有调整,可以放大到15倍甚至20倍。
张国祥:台湾接近20倍,据说韩国和日本是40倍左右。我个人认为放大倍数太高了也不好,信用无价,但是信用有度。银行是12.5倍,表内和表外加在一起可能会高于这个数字,担保业不吸收存款,优秀的担保企业能不能做到15倍、20倍?关键还是要分类管理,要进行评级,在资本、信贷市场根据评级不同,确立不同的放大倍数和业务模式。
《财经》:受访的一些担保公司负责人对不超过20%对外投资比例规定意见较大,你觉得多少是合适的?
张国祥:我认为40%左右是合理的,从原理上来说,担保业属于从属性行业,首先应给它主导业务让它活下来,然后在生存的基础上再做主营业务,这样就能平衡发展,就不会过度依赖银行。但是不管做主导业务还是主营业务,都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服务。
我非常期待一个好的制度、好的政策出台,担保业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大家对担保业的认识已经抓住了本质,所以调整的时机成熟了。比如说担保公司发放委托贷款,利率稍微高一点,但是救活了企业。银行贷款下来再偿还担保公司,这样企业流动性有了,为何不明确规定担保公司可以做委托贷款呢?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建立和完善再担保体系,建立国家、省级两级再担保体系,市和县我不主张建,但可设分支机构,真正把再担保体系作为担保公司出现风险后的安全垫、缓冲带。
最后一个建议是对行业来说的,担保公司要规范、专注,心无旁骛地把基本面做好,等待春天和黎明来临。
瀚华金控模式
《财经》:从瀚华的名称可以看出,瀚华是想做一家综合性业务的金融公司,类似今天的平安金控,你是什么时候有此想法的?
张国祥:一直都有,因为我研究过金融的发展史,看了很多案例之后,就要思考自己公司如何活下去,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好客户,研究后会发现,金融都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既然承认是综合实力,单一业务模式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国外金融多是混业的?美国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就开始金融分业,分到80年代也没做大。美国真正强大的金融业是从80年代做混业改革开始的,现在中国的金融也开始往混业方向走。这不是说当年金融分业不对,如果当时混业的话,可能要出风险,因为基础没夯实。
为什么我们一直深耕担保和小贷,没有去延伸,首先是没有机会拿到金融牌照。即使给了牌照当时我们也不具备条件,这需要一个能力和实力储备过程。
我曾告诉团队,如果把担保做到极致,比银行执照还值钱,信用无价,担保担天下。担保是一个万花筒,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保理、票据这些能不能担?投资、众筹、互联网P2P能不能担?在信用能力不足的时候只能走一条道,还让银行不理你。只有通过艰苦的奋斗,资本、商业模式、品牌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所有主角就会来找你配戏,而且是一号配角,那时候你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财经》:据说瀚华金控正在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不知进展如何?
张国祥:还没有最后定,这个得根据政策开放和政府推进的进度。我们会把握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因为如果有银行牌照,我们的服务能力、主导性、公信力都会更强一些,带来的是正向的无形资产。我们会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积极争取这样一个机会。
《财经》:如果瀚华银行能实现,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与国家倡导的政策似乎比较吻合。
张国祥:这和瀚华专注中小微企业的定位的契合度是最高的,这就是机会。台湾的金融改革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开放中做得最好的也是这类金融机构,因为它更贴近市场,更有经验。像台湾的玉山金融、美国的富国银行都是这种。
《财经》:综合性金融控股模式,过去也曾有过探索,也有过不少争议。
张国祥:我们想做一个小的、有特色的综合金融平台,来提升这种普惠价值观主导的普惠金融,让更多的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之所以想在普惠金融上做综合,是因为中小企业也有产业链整合,在做大的过程中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但是大的金融机构因为体量不匹配,可能不愿涉足。
综合的好处是降低成本,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效率。同时,也增加我们的盈利水平,担保业本来不怎么赚钱,但是延伸出来综合服务反过来弥补了担保业盈利不足问题。现在瀚华除了担保以外,还有信贷业务已经做到全国11家分支机构,去年开始开展保理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在拓展和探索中。拓展新业务需要时间,瀚华得先把“一体”做明白,然后延伸“两翼”、“三翼”甚至“四翼”,展开综合服务。未来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