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决定中国未来

2015-04-07 14:50:51

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的经济体。预计到2025年,中国经济将翻番至2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未来10年,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过去30年,中国一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在发展。

中国未来10年的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减缓,但减缓并不意味着缓慢,其他经济大国没有一个可以接近中国当前的增长率。

目前,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至为重要的群体,而中国也即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

10年内,中国的城镇人均GDP将接近每年1万美元。中国人民将得益于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因此有望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221,750万,4400亿——这三个数据将勾勒出中国在未来十年的增长故事。

221,即2025年中国的百万人口城市数量。城市化将继续创造庞大的基建和新兴中产阶级需求。中国已经向城市转移了3亿多人口,相当于转移了整个美国的人口数量。

750万,即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这些青年才俊是未来的财富缔造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瑞银这一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也同样重要。

4400亿,即以美元计算中国消费者将于今年在网上的消费额,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将高达1万亿美元。

以上数据是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及在经济再平衡中已取得成果的良好指标。

中国的基本面看起来非常好。另外还有哪些促进中国增长的因素?

融资效率决定下一步增长

为了支持增长,中国推出了多项积极的经济改革,包括放松公共事业、服务业等重要领域的定价管制,持续发展民营行业,包括进行中的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以及加速养老、健康险改革等。

另外,国际贸易也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部分。瑞士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可以追溯至18世纪后期,自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加速发展。2014年7月1日生效的中瑞自由贸易协定更是加强两国商业合作的一项重要里程碑。

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金融改革正是中国经济改革蓝图(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改革、银行业改革、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些改革要求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业监管进行重大变革。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借助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改革拓宽并强化中国的融资渠道。但是,改革在带来长期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相当大的风险。

上述改革正是在中国经济减速、减少投资驱动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之前,中国蓬勃的信贷市场,使总体信贷与GDP的比率在短短六年内推高至 70%以上。

未来几年内,房地产市场面临深度调整,这可能使中国的改革议程进一步复杂化。我们认为,改革议程的长期目标有时与“保增长”的短期政策重点并不相符。

中国领导层在如何开放金融领域方面已然深思熟虑,而且进程仍将继续,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全国人大在两会上已明确表示将保持改革进度。

事实上,如果我们退一步想想第一原则,那么,金融中介的重要功能,即以多产高效的方式连接资金来源和资金用户的作用实在是实现理想增长的一项重要前提。

如何进行最佳操作,并不只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欧洲也在与低效的融资结构进行角力。欧洲对银行业过于依赖,银行业目前又负担重重,这些负担不仅来自于融资系统不可持续的基础结构,还来自于不支持借贷的监管环境。

欧盟近75%的企业融资是由银行提供,相比之下美国仅占不到30%,欧洲已经开始围绕资本市场联盟展开辩论,但在缺乏财政联盟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看到它将如何得以实现。

美国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偏好风险和创业精神的美国文化,使得它在过去50年中创立了比全球其他任何国家数量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

美国一直以来保持着全球创新引擎的地位,这并非巧合。美国有能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丰富多样的资本市场结构,这使得美国的私人养老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个人、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纷纷在各自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的基础上参与其中。

中国决策者的一项天然优势在于其不但可以借鉴全球的最佳操作,而且可以从其他国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而作出最有利于中国的明智选择,这已经令中国获益良多。

在过去15年,中国一般银行贷款占整体信贷体系的比重从90%降至目前的70%左右。从长期看,由此促生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助于改善信贷配置效率,然而,其呈现的爆炸式增长态势需要加以控制,从而实现“监管及制衡”,建立并巩固风险管理体系。

资本市场需进一步深化

中国需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短短20年内,中国A股市场的市值已经扩张200倍以上,达到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年成交量也扩大了100倍以上。

我们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了更多的进展,比如IPO新规的出台,以及境外投资者有了更多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

在瑞银,我们认为去年沪港通的推出是开放资本市场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这项机制有助于国际投资者深入中国A股市场,同时帮助更多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瑞银正是该机制下A股交易服务方面的市场领先者。尽管早已存在其他跨境资本渠道如 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港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境内外的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灵活透明的渠道。

此外,资产证券化和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也将扩大。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将在开放的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地方债务的改革,国内债券市场将继续发展。2014年,国内债券整体发行额达到2万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41%。而有关市政债券及债券债务掉期的发展也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企业由于运营、资本支出及其他战略的需要进入海外市场融资,中国的海外债券发行额继续高涨。2014年,中国的海外债券发行额高达1390亿美元(等值),较上一年攀升1倍。

2014年,中国占到亚洲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50%以上。显然,国际投资者将继续向中国市场配置新资金,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人民币债券市场将继续国际化,新发行也将继续增加,尽管美元依然坚挺。这显示出离岸人民币市场从单纯货币投资市场向国际固定收益资产市场的转型。人民币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为储备货币,将取决于中国对此有多大兴趣;因为所有前提条件均已就绪。

衍生品市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也十分重要。期货和期权市场目前正在放开,例如国际原油期货的推出。

随着中国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国债期货将逐渐成为机构对冲利率波动更为重要的工具,并为利率的全面开放铺平道路。

发展期货市场以及增加商业银行(持有60%的中国国内债券)进入债券市场的渠道,将在对冲和风险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最终创造更加高效、更低风险的经济环境。

在供应方面,中国的资金来源处于强势地位。中国的银行存款超过15万亿美元,每年增加2万亿美元,因此有潜力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资产。去年,国际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额高达1200亿美元,显然,全球其他国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参与到中国的成功故事中。

为了平衡资金供应与需求两方,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如果说资本市场是资金来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那么中国需要更多的桥梁和更多的流量。到目前为止,中国决策层已经展现出足够的智慧让大家相信这些都将实现。

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改革之路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对中国而言,如果可以全面实现改革议程,那么中国前方的道路仍会相对平坦。

未来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以更可持续且更均衡的增长示于世界。

作者为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

安思杰(Sergio Ermotti)/文
中国 改革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