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评
在《论欧洲》中,托尼·朱特从历史到数据,对欧洲联合的内忧与隐患进行了阐述,认为冷战结束后的欧盟东扩,虽然从形式上塑造了大欧洲理念,却忽视了欧洲内部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矛盾,欧洲联合的理念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并不能以一个硕大的虚假概念而一劳永逸。
在托尼·朱特看来,近几十年来的欧洲理论变得越来越违背历史事实和现实处境,甚至让欧洲自身也陷入了自我边缘化的境地。这位欧洲悲观论者特意提醒:东扩越快,隐患越大;只有停下扩张的步伐,完善好“现实存在之欧洲”,才能逐渐走出欧洲困局。
如今谈论的欧洲,大抵是西欧在“二战”后冷战铁幕下为了联合对抗东方阵营而建立起来的,没有“二战”消耗带来的经济疲软,没有东方敌营的紧迫威胁,就没有共识合作以及美国援助这些偶然惊现的优越条件。并且,正如托尼·朱特所指出,倘若没有煤炭在各国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西欧可能无法寻求如此明显的共同利益来组建国际经济共同体。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后来的经济规划、经合组织以及共同农业政策等等,推动欧洲合作进程的一直都是国内经济问题,基本都是针对特定问题所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经济型的解决方案的确重塑了欧洲,但并非欧洲合作所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历经多次冲突和风波之后,欧洲提出的经济政府之构想似乎并非聚沙成塔,但经济政府的职权范围必定涉及某种程度的政治性,涉及主权权利让渡的代价问题,必定遭遇几十个主权国家内部冲突的窘境。但这并非就意味着欧洲经济合作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西欧国家在联盟合作进程中已经获得了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面对是否接纳东方邻居依旧犹豫不决,融合进程中西欧大国将涉及更大的成本与代价。
倘若在差异极大的共同体内部实行严格法规而又不分国情进行一体化实施,必然引发各国民众的怨恨,欧洲联合的进行依旧窒碍难行。在各国主权意识之间的百般纠结,金融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政策统合遥遥无期,欧盟作为超国家共同体正如托尼·朱特所形容的那般,不过是欧洲理念皮囊下的黄粱美梦。
不仅如此,几年之后,欧洲可能无法再受美国保护。另一方面,除非各国共同研拟能源政策,否则可能再也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也很难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保住地位。欧盟从未认真争取成为国际强权,这导致欧洲在政治上不断失势,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即使他们不再强调亚洲国家要在人权问题上做出改善,但得到的不过是不以为意的耳边风。在新世界秩序中,欧洲越来越像是个超国家的外省。
当年的西欧因为面对东方的敌人而获得了持续而丰厚的美国援助,但今日美国自身也必须面对自身危机,不得不从欧洲事务上不断抽身。而东欧各国在融合进程中,不仅需要面对共产高压时期的经济荒废所遗留的问题,而且需要面对资本竞争时代的冷酷无情。西欧各国在自身衰落的困境下,以及欧盟内部分裂的挑战中,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回报东欧各国所付出的热情。
人口老龄化的欧洲各国无法长期支撑福利国家的负担,社会现实或许将往国族主义方面挺进,使得内部由团结走向分裂。穷欧洲与富欧洲之间的融合,必然需要在资源分配或政策制定上做出部分妥协,在政策拉锯战之中对义务承担方面寻求逃避借口时,很容易走向经济国族主义与保护主义的老路。
在埃德加·莫兰看来:“一旦人们想试图清楚明了地思考欧洲,欧洲就解体消失了;一旦人们想确认欧洲的整体性时,欧洲就分崩离析了。”在欧洲融合的道路上,必须承认欧洲是由不同人民、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不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编织成的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欧洲整体,但正如埃德加·莫兰在《反思欧洲》中所揭示的那样:“欧洲本身缺乏历史神话的凝聚剂来统一它囊括的多样性。”
埃德加·莫兰认为,欧洲只能建立在问题化之中,因为问题化本身就是欧洲的遗产:“所有缔造了欧洲的东西让欧洲分裂,所有让欧洲分裂了的东西又来缔造欧洲。”这正符合托尼·朱特在《论欧洲》中的观点:欧洲人长期以来共有并将之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恰恰是分裂意识,既有民族、族群之间的界限意识,也有信仰、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观点差异造就的更大裂痕。
托尼·朱特的《论欧洲》更像战略陈述,不妨听听他的说法:放缓由各国政治家和银行家推动的扩张,以及形式上的密切联合,在制度建设和社会融合上发力,为欧洲团结联合扫平障碍。
作者为书评人
《论欧洲》,(美)托尼·朱特著,王晨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