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涨跌必然引发争议,各国皆然。自去年底至今,中国内地股市的又一轮上涨亦是如此。但跳出争议之外不难看到,随着历时数年的《证券法》修订进入收官阶段,中国股市可能面临一次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契机,能否恰当把握,考验各方智慧。
今年以来,内地股市涨势迅猛,不少理性投资者开始担心,股市是否会重蹈“政策市”牛熊之间的历史循环?不可否认,中国内地股市曾被赋予各种意志,其涨跌的动力组合中,“有形的手”作用明显,“无形之手”随波逐浪,结果往往以震荡和暴跌收场。这些担心并非全无道理,此次股市上涨,是否因为被寄予的“厚望”过多,是各种争议的关键所在。
另一个颇受争议之处,是官方媒体在本轮上涨中扮演的推动角色。许多人相信,官方媒体背后,事实上有政府信用背书。在官方媒体唱多和政策出手打压之间这段时期,尽可以放心大胆入市。外界还注意到,有关方面对涉及股市的负面消息颇为敏感,对股市上涨有可能形成对冲效应的政策举措,监管部门亦会主动说明,这并未表现出打压股市的意图。
在这样的预期之下,此轮牛市或许不会突然结束,但看起来皆大欢喜的“快牛”行情,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利弊几何?一旦形成比较大的风险,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组合加以应对?对此类问题,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界权威人士曾总结,人们可以在泡沫膨胀的时候将其识别出来,还不能预见其复杂的分解和崩溃过程,也许永远都做不到。人们总倾向于通过渐进政策去除泡沫,但在实际操作中,此类渐进政策似乎从没有奏效过。
因此,面对新一轮牛市,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若急速上涨的势头发生逆转,会否造成政府信用损耗,会否影响实体经济优化?很多人建议:与其冀望牛市反哺经济,人为启动牛市,不如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有长远效益的制度建设和增长培养上来。
从更大的历史维度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正在迎来一次历史性改革自新的机遇,若把握得当,有望从结构上改善资本市场“政策市”的弊端,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在放松市场准入管制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因此不难理解,正在修订中的《证券法》,承载了公众对资本市场法治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厚望。
中国有4000万家小微企业,但两市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因此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成为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证券法》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法律,当资本市场不能承载经济发展需求时,修改就变得迫切。通过修法发挥资本市场的正常功能,发展多层次市场,健全发行方式,尽最大限度为企业募集发展所需资金。而要想最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的正常功能,须坚持最大程度的市场化立法理念,减少监管机构的干预。
比如,自中国证券市场诞生起,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均有着浓厚的行政审批色彩。从最初的企业IPO额度审批制到核准制,企业能否登陆资本市场,行政手段起决定作用。因此,上市公司成为稀缺资源,这从一开始就扭曲了市场定价功能和优胜劣汰机制。
围绕新股发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监管层是为市场挑选好的企业,保护投资者利益。但监管始终代替不了市场,为解决过往新股发行面临的诸多问题,注册制成为《证券法》修改的重中之重,IPO的准入条件可以放宽,但事后监管机制和处罚力度需要加强。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更加有法可依,更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中国资本市场还面临着空前的开放机遇。沪港通,深港通等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工具正在陆续推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也必然增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但是中国投资者,也将成为全球投资者共享的市场。这也必然要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法制化、透明化,监管力度加强等深化改革的推动。
必须承认,中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市场经济的中级阶段,如何处理政府、企业、市场、投资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决策智慧和监管边界均是巨大考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证券市场曾是政策主导型的市场,迄今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切割并不明显。因此外界希望通过此次《证券法》修订,推进监管创新,从而让此轮牛市成为一次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历史新契机,走出简单的牛熊恶性循环。
为此,我们需要推进经济的及时转型,通过简政放权、国企改革、扩大市场准入等,让经济进入新的上升通道,这将是支撑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
历史契机能否变成改革成果,还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推进。决策者、监管者、从业者和投资者,要避免作为不当或不足,以免与这次契机擦肩而过,留下历史性的改革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