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的就越好吗?

2015-05-11 15:51:07

书 评

美国大批评家,也是上世纪最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他的《开端》里说到一个现象:人们往往觉得过去很美好,尤其在他们对现实不满的情况下。

萨义德论的是“开端”的问题,所有的开端,都有一个共同点:简单。比如,童年就要比成人简单,因此我们常谈到“童心”可贵,而社会是个大染缸,再比如农业就比工业简单,农业用的机械少,人直接与土地和草木接触,因而是最质朴、最天然的生活方式。

简单总是让我们感觉美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愤怒于社会不平等,提出了“高贵的野蛮人”一说,说初民的道德高于阶级社会里的人。人都会怀念开端时刻,在开端—发展—成熟—衰败这一生命周期里,开端总是最令人珍视的一个时期。而萨义德又提出一个更加深刻的例子:语言。

萨义德涉猎的文学作品,几乎覆盖了西方历代所有的经典名著。在《开端》的第二章里,他讲到了18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712年,他写了一封“关于纠正、改进、确定英语的计划书”给一位英国高官,他说,“叽叽呱呱的方言土语”,“破碎的发音和缩写”,还有时不时“向野蛮趣味的堕落”正折磨着英语语言。他说,我们应该设立一个组织,其成员“能定时定点集合,立下一系列规则……并且,由此研究出一种可以永久地确定及稳固我们的语言的方法。”

斯威夫特认为,简单的语言是最好的:“任何语种臻于完美,其标志就是简单”。他写下了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今天读起来,的确文风干净、简约,多余的描写几乎一句没有。

萨义德说,这就叫古典特色,讲究复古,认为最初的词汇具有最高的价值,后来的词汇都从它们衍生出来,以它们为榜样和模板。语言的流变过程延续得越长,那么,那些最初的词汇就越是有价值。

但是,萨义德敏锐地指出,对过去以及“开端”的迷恋和美化,是正常的,也是一种乌托邦情结。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那个开端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只是通过前人留下的文字(他没有提到绘画或摄影作品)在追想那个美好的昨日,而文字则是不透明的,我们并不能透过它们掌握真实的历史。

《开端》是一部特别的著作,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虽然属于学术作品,穿越了小说、诗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人文学科,其问题意识却很当下、很真实。萨义德把大量的笔墨花在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小说家及其作品上,这些人都在思考“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写作之中;他们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拼命地写,写出来的一本本书,是在蚕食生命。所以,写作生涯的开端,就标出了一条艰苦的、自我销蚀的道路——对他们来说,“开端”让他们焦虑,它实在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

焦虑还有一个原因:作家们担心,自己选择的开端是完全错误的。

萨义德最喜欢的小说家康拉德,留下了许多书信,他就曾跟密友抱怨说,我辛辛苦苦地写了这么多字,真担心是不是写了一堆狗屎;我编的这个故事,自以为很动人,别人读了会不会嗤之以鼻啊?如果“开端”就错了,那么后边的一切都是在徒费工夫——这,岂不是太可怕了吗?

今天我们在电脑里写作,除了硬盘烧坏,文件丢失,像康拉德这样的焦虑,不太有了,因为现在的文字比纸上书写的时代多得太多,增删取舍也容易得太多,文字一通胀,自然就贬值,在纸上落下一行字迹,犹如一种仪式一般,与在屏幕里敲击一段话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不太会考虑一个“开端”究竟有多么重要了。

萨义德不只是在说作家的事。他是在说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开端”,他提醒我们,正如作家为“开端”所焦虑,对世间千人万事而言,“开端”都是不明确的,我们只是在事后想象: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居鲁士打造了伟大的波斯帝国,华盛顿缔造了美利坚,这些“开端”都多么了不起!最伟大的人物,都是些为天下之先的人,他们做了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事。

读《开端》后,至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头脑里植有怎样的神话:越早的就是越好的,以及,我们觉得每一桩事业都有一个明确的、不容置疑的开端,等等,都是神话的一种。

我们并不清楚具体的情况,我们靠的是事后的想象;而摩西、阿基米德、牛顿、华盛顿们,其开创性的意义都是后人所赋予的。

《开端:意图与方法》,(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章乐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1月

云也退/文
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