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米其林

2015-05-11 15:56:08

米其林的轮胎、餐厅指南以及白色吉祥物“必比登”早已家喻户晓,但执掌米其林近半个世纪的弗朗索瓦·米其林(Franois Michelin),则因低调的作风而未为公众熟知。但实际上,倘若没有弗朗索瓦一生的卓著贡献,米其林恐怕还只是一家欧洲本土的轮胎制造商,更难以取得今日在轮胎制造领域的领先成就。

弗朗索瓦·米其林于1926年出生,是米其林创始人之一爱德华·米其林的孙子。自1951年起,他就开始以化名进入该家族企业工作。四年间,先后做过装配工、司机、营销等多个基础工种,直至1955年,他才以真实身份执掌公司,并且一干就是47年。

执掌米其林之后的弗朗索瓦已经清晰认识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创新与扩张也成为公司的最核心战略。上世纪50年代,米其林在行业中首先推出了子午线轮胎,由于这种新型轮胎更为牢固更为稳定,因此很快受到市场青睐。借助创新产品之优势,弗朗索瓦迅速在全球扩大公司产能,仅1960年到1979年间,米其林在世界各地新设工厂就多达25座。

1989年,收购美国轮胎企业优耐陆(Uniroyal)成为米其林全球扩张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此次收购不但让米其林巩固了北美市场,也让公司的行业份额超过20%,米其林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企业之一。但是此次扩张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优耐陆的收购发生在泡沫周期顶端,同时并购重组也需要高额支出,米其林为此背上了高额负债,经营业绩也出现亏损。这一度令银行家与公司股东对弗朗索瓦产生不满,转售品牌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然而弗朗索瓦力排众议,坚持对该品牌继续整合,因为这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在他看来,一个企业和飞机一样,要想飞得更高,就必须在起飞前开足引擎。

在推动扩张的同时,米其林也未放弃创新的脚步。1993年,公司推出了更为节能环保的“绿色轮胎”,此外,弗朗索瓦也对公司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变革,例如减少企业内部的层级,降低运营成本,等等。种种措施最终收到成效,1994年,米其林的业绩重返盈利。

除了主业之外,弗朗索瓦执掌米其林期间也有诸多资本运营,出售雪铁龙股份促成其与标致汽车的合并便是其中一例。米其林与雪铁龙历史渊源颇深,起初只是大债主,但随着雪铁龙的起起落落,米其林最终成了这家公司的大股东。1968年,米其林把雪铁龙的股份出售给了菲亚特,在1973年又购回,之后又在政府的斡旋下,将股份转给了标致,从而使得标致雪铁龙成为一家。如今,标致雪铁龙已成为仅次于德国大众的欧洲汽车集团。

与企业经营的大手笔相比,弗朗索瓦的管理作风却大相径庭——与那些张扬的、热衷形象营销的企业家不同,他更喜欢隐秘与谨慎行事,尤其痛恨公司的信息遭到泄露。此方面有很多形象的传闻:据说为了防止泄密,连法国总统戴高乐到米其林参观也要等上好久。另外一个说法则更加夸张:有一次米其林的一家工厂着火,弗朗索瓦宁可看着它化为灰烬,也不要消防员去灭火,而这不过是因为他不想里面的轮胎被外人接触到。对于这种近乎怪异的做法,弗朗索瓦自有解释,他说,泄露机密就是自杀,因为:“研制一种新产品需要数年,但对手只要5分钟就能把一项创新给山寨去。”

弗朗索瓦也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米其林公司里长年不设宣传公关部门,而他自己执掌米其林半个世纪,多数时候也只接受总部所在地报纸的访问。他甚至不爱出席公司的股东大会。直到弗朗索瓦退休后,在继任者,他的爱子爱德华·米其林二世的推动下,这种行事方式才在公司发生改变。

弗朗索瓦是天主教徒,但或许因为年轻时的基层工作经历,他本人并无强烈的等级观念。他经常走访工厂,倾听基层员工的想法与建议。他对财富享受也无偏爱,大部分时间里,他选择居住在家乡——法国中南部的乡村地区,只是偶尔去巴黎小住。他生前曾说,自己始终记得爷爷说的话,钱应是人的奴仆,而不能成为主人:“我见识了我祖父的生活方式,知道金钱的用处,但如果处理不善,金钱也是毒药。”

弗朗索瓦的家庭与个人遭遇并非顺畅。他10岁之前就父母双亡,过早经受了失亲之痛,而在2006年,他的爱子爱德华·米其林又在一次出海钓鱼时意外去世,这不仅让家族事业后继无人,更让他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他的妻子于2013年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住在法国一间天主教会运营的退休之家。

法国政商界对弗朗索瓦的去世多有哀悼。奥朗德称他是“二战”后最杰出的法国工业家之一。米其林公司的正式声明也称赞了弗朗索瓦的远见与博爱,不过,这份公司声明也拒绝透露更多关于弗朗索瓦去世的细节,这不禁让人再度怀念起他那一以贯之的低调、隐秘与谨慎的老式企业家做派。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

崔传刚/文
弗朗索瓦 米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