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5-05-25 15:45:45

焦点

科学家们期待的新型疫苗,可以激发个体免疫反应,预防潜伏感染者发病

“感染”后也能接种的疫苗

医学界有一个很挑战的想法:即使“感染”某种病毒或者细菌后,也可以接种疫苗,这将对抵抗结核病这类人类久远的敌人会大有裨益。

已有的疫苗都是为预防疾病,就是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后,制成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这样的疫苗并不具有治疗的能力。研究人员的颠覆性思路是,通过一个疫苗来加强个体对结核菌潜伏感染的免疫反应,进而可能预防那些结核潜伏感染者进一步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

这个想法的确有点异想天开,因此,研究人员不大声张,只闷头在实验室苦做。2015年4月底,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结核病(TB)与结核病疫苗研发领域的300多位专家,齐聚在上海举行的全球结核病论坛(Fourth Global Forum on TB Vaccines),他们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研究方向。这一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

卡介苗,作为一个已经有100年历史的结核病疫苗,经过几十年的大范围使用,已经失去了控制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疫情的能力,这也激发全球的研究人员着手研发更有效的新疫苗。

一位生物科技公司人士对《财经》记者说,实际上,全球已有很多团队都在做这样的研发,由于这样的竞争关系,各团队之间的沟通不多。

目前,在中国一个被称作微卡的结核病疫苗研究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意在检测微卡疫苗是否可以预防潜伏感染者发病。微卡疫苗预防结核病不用于新生儿,主要应用治疗性预防。

据全球结核病疫苗基金会(Aeras)介绍,除了微卡,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14个备选疫苗进入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最近正在非洲现场进行2b期临床研究的来自葛兰素史克(GSK)的备选疫苗M72+AS01E,这一疫苗同样也是针对预防已经感染的潜伏患者发病这个问题的。

这么多的团队投入自然会有重合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室也在做一个类似的疫苗研究,实验室阶段已经过了。”上述生物科技公司人士称,其聚焦的研究点与微卡疫苗略有不同,尽管获知微卡疫苗已率先进入临床,但是这位人士认为,自家的实验室数据要好于微卡公布的实验室数据。

为了获得这些实验室数据,要付出几百万元的研发经费,如果进一步做临床,那么投入又要扩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研究成功一个疫苗既要好还要早,才可能未来斩获市场。

Aeras负责科学事务的副主席施拉格(Lewis Schrager)博士对《财经》记者分析,在中国进行的微卡的临床试验,将有可能在明年或者两年之内提供研究结果的数据。葛兰素史克的M72的临床研究数据在那之后也会出来。这些数据和信息将有利于更准确地预测什么时候一个预防潜伏感染发展成活动性疾病的疫苗将成为现实。

有一种预测是大约在12年的时间里,将能研发出一个用于预防潜伏感染发病或者接种者第一次接种疫苗时并没有感染的疫苗。但是,“这仅仅是基于模型的学术上的一种预测。如果现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成功率较高,则我们距离一个注册的新疫苗的时间就比较短,反之就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施拉格判断。

无论如何,“目前全球范围内围绕结核病疫苗的临床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繁荣,当然,我们仍需更多地了解结核病是如何入侵人体并绕过免疫系统反应的。”来自欧洲的独立非营利基金会结核病疫苗倡议组织(TBVI)的科学团队成员奥藤霍夫(Tom Ottenhoff)说。

研发这样火热和需求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感染上结核病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生活窘迫、营养不良、得不到医疗服务及居住在过于拥挤的环境下的人,更易受到这个疾病的打击。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中国有98万的新增结核病病例,仅次于印度位列第二,其中4.1万人因为这个空气传播的传染病而失去生命。更加麻烦的是,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耐药性结核病病例都在中国。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预计在1990年到2050年间,老年人(65岁及以上)对国内结核病传染的贡献将从18%上升到53%,另外这一人群中新结核病病例(包括各种形式)的负担将从13%上升到71%。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老年人将会是中国结核病新发感染和患病的主要人群。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以流行病学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用来描述在中国的人口中接种一个可以预防感染后人群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的疫苗,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预防耐多药结核病在老年人口中的进一步传播。

《财经》记者 王小/文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