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哲思

2015-05-25 15:58:26

人生常被比喻为登山,但登临绝顶对今人来说与过去有了哲理性的不同。在山脚,游人如织、商贩云集,吆喝声说笑声不绝于耳,在这些群体生活的鸡零狗碎中陶然忘返的,是常人。到了半山腰,登者减少但不时出现,清净而不孤独。此时可以超然地鸟瞰山脚生活,反思生活的意义;也可以环视山石,体会人与鸟兽花木的生命联系。此时能静心反思的,是哲人。及至登临高山之巅,寰宇无人,集市和树木渺不可见。仰天长啸,云卷风舒。此时感受到天人际会,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把蝼蚁般的人类放到无限的时空之中去理解的,是神人。

爱因斯坦就是那个以宇宙为坐标来理解生命的神人。由此才能理解1952年以色列总理邀请他出任总统时,他为什么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是所有人登临绝顶时都能够把目光望向宇宙。应该说是现代科技和由爱因斯坦开创的现代物理学,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把人类的命运与浩渺的宇宙放在一起来想象,这在文学上就是现代科幻小说。

爱因斯坦提出完整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那时人们对屠杀和国际阴谋感到极度厌恶,爱因斯坦的学生英费尔德说,正是爱因斯坦使“人们的视线从布满墓地的地面,聚集到满天星斗的太空”。无疑对于很多人来说,爱因斯坦的思考不仅具有物理学的意义,而且是生命景观的改变。

事实上爱因斯坦绝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对宗教和哲学问题都做过认真思考,这些思考开启了后来的科学哲学。物理对爱因斯坦来说也绝不仅仅是一门实用性科学,事实上一开始物理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之前他还自学过哲学和数学。从爱因斯坦的自学轨迹可以看出,他并非为了成为物理学家而自学物理,物理是他站在山巅之上对存在和世界结构的思考,否则他的物理学也未必能够获得如此高远的视野。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阿兰·莱特曼也是一位诗人,所以把爱因斯坦生命中转向物理学的1905“奇迹年”解释为梦境启示,就像诗人们常常声称缪斯在梦中向自己传授诗篇一样。其实数学、物理和化学都曾经是艺术而不是工具,是对世界的理解。莱特曼用艺术的眼光准确看到了爱因斯坦物理学中包含的时间哲思。在时间这里,物理与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亚当·罗伯茨把科幻小说按内容归为三类: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想象性技术。就旅行这一点来说,阿兰·莱特曼的《爱因斯坦的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只是构想了30种时间和与这30种时间相伴的30种生命方式,以及由此,30种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它更应称为科幻哲思。

早在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就让人们明白,时间可以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领域,即所谓的“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星际穿越》则带领人们直观了不同的时间如何存在于不同的星球,或者不同的维度空间。与他们相似,莱特曼试图借助与爱因斯坦同样高度的想象,描绘出不同的时间坐标上生命的不同含义。

当然莱特曼勾勒的众多时间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或者从未存在过,比如时间倒流、时间穿越、时间循环、修改过去、平行时间、时间复制、时间终止等等。但是其中一些看似玄想的时间其实在现实中早已存在:比如时间虽然流动,每天却陈腐地相似,在这样的时间中人们或者得过且过,或者雄心备受折磨。

比如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同时存在,有人会严格按钟点作息,有人则只跟着感觉走;比如有些时间片断会卡在过去某刻无法前移,就会有人永远沉湎于过去的回忆无法接受现实;比如时钟使时间变得可以测量后,时钟得到崇拜而人类不再自由;比如如果通过高速运动可以增加时间,人人就都会精疲力竭地追求速度和效率。最后这种时间观其实正是现代都市人生的物理学描绘,因为虽然通过高效率我们没有增加时间,但是我们增加了生命的内容,换个角度说就是生命被拉长了。

莱特曼这些看似玄想其实现实的时间观表明,不同的时间维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存在,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或许人类的命运早就与茫茫宇宙密切相连,只是我们盯着脚下的蝇头小利,没有看到罢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戴从容/文
哲思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