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兴延高速选线争议

2015-06-08 11:49:59

2015年6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受理兴延高速公路环评报告公示截止。这条起自北京西六环、终至延庆县的高速公路,在线位规划选择上,围绕环评与生态环境的讨论却未停止。

兴延高速项目拟投资160亿元,设计总长42.4公里,分平原段、山区段两部分。平原段路线,从北京六环路至昌平区白羊沟隧道,是争议焦点所在。

平原段,原计划从六环路起点途经兴隆口村,最终进入山区段隧道。但在后期环评公示环节,平原段改线(下称新线路),起点与终点位置与原方案一致,线路走向偏正南,途经白羊沟。

“工程的点位改线属于大调整,肯定经过规划等相关部门充分论证,设计方案也已向北京市政府报批。”项目建设单位、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发公司)前期工程部人士对《财经》称,如项目施工、运营涉及到敏感点,将会采取措施减少生态环境影响。

新线路途经北京城区重要自然风道、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南口地区。去年10月,首次环评公示时,就引起北京市社科院“昌平南口新风带生态服务功能对北京城区的应用价值研究”课题组(下称北京社科院课题组)关注。

该课题组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多方调研、论证后称,新线路不利于北京上风上水生态安全控制区域的涵养和保护;以及区位产业优势的聚集、优化和成片带动;不利于交通运输的综合使用效益。从生态、经济、交通效应等角度,课题组建议改回原线路。

课题组比对去年至今连续三次项目环评报告,发现在前两轮的环评公示出现不同意见后,5月20日第三轮环评报告公示中,平原段的原有比对线路被删减了。按照规定,需要先进行规划环评并获批复,才能进行项目环评。据上述首发公司人士透露,兴延高速的规划环评在5月中旬获得北京市环保局批复。

“在规划环评程序没完成、缺乏规划环评结论作为依据时,就进行项目环评公示,有关单位未对此作出充分说明,从项目程序上也有较大瑕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杨朝霞称。

环评报告瑕疵?

承担兴延高速项目环评的单位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该院负责此项目环评公示的人士称,以公示的环评报告为准,现已过了公示期,不便再作解释,如再有问题请询问建设单位。

据《财经》了解,环评单位主要是从沿线村镇用地的整体破坏性较小等角度推荐新方案。项目环评分别在去年10月、今年3月共进行了两次公示。5月20日,北京市环科院在官网上公布了第三次环评公示,删除原有的“线路方案比选”专门章节,备选方案不再显示。

上述负责项目环评公示人士承认,在线路设计上做过方案比对,“只是微调,现在已经确定了线路,市政府对此专门开会讨论”。对于改线原因,环评单位不愿回应。

在3月公布的环评报告中,曾有“线路方案比选”,从工程因素、环保角度进行了两条线路的论证比对。北京社科院课题组认为,比对研究也存有瑕疵。

在比对表格中,新线路、原线路建设费用分别为36.24亿元和35.61亿元,但评价结论上却写成:新线路比原线路投资小,因此推荐新线路。

项目环评报告显示,根据北京昌平区总体利用规划,新线路与规划相协调,而原线路多横穿规划工业园区和村镇,对沿线村镇用地整体性破坏较大,对地块分割较为严重,与规划不协调,且对自然景观有一定影响。

北京市社科院课题组提出:昌平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6—2020)明确提出,规划期内支持流村镇百里环形沟域旅游与设施农业项目,尽量控制山区沿线建设,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而新线路正横穿这一限制建设区,也损害白羊沟景区和大山湾景观的生态整体性。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徐平认为,新线路通过重要的新风资源涵养区,也是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的限制发展区域,在这一区域兴建高速,要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影响和经济合理性。

环评报告对比两个方案结论是:新线路占地虽大,但原线路长距离穿越平原区,对沿线村镇用地整体性影响较大,且穿过昌平区地下水水源的防护区。

北京市社科院课题组则指出,新线路也要穿过该区域地下水源的补给区。而且,环评报告中缺乏水利部门提供的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范围比选方案,也未给出两方案对北京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的重要差别。此外,环评报告中还缺乏两个线路对昌平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环评总体比较与论证。

在拆迁方案对比中,环评报告给出了两个线路方案拆迁面积的比较数据,但对拆迁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拆迁区域的区划功能没有公示。

北京市社科院课题组指出,新方案跨越了白羊沟主河道,并二次回跨高崖口主河道,环评报告得出新方案桥梁总长度低于原方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也未提供原方案相应的线路图示,且对平原段跨越的河道总量简单比较便作出结论,未能就不同河道重要性的差别、跨越河道的宽度、每座桥的长度、回跨河道次数进行全面比较。

“严格来说,具体项目环评做得越细化越好,对于一些争议问题要进行专项解释或组织听证程序,现在很少有项目能严格做到这一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罗赤说,国内的重大项目在规划建设与环评时遇有争议较为常见,从线路规划选择上,必然要考虑土方施工难度、拆迁成本等问题,而考虑生态影响因素也是重要的前提。最终,要看在结论上如何综合统筹。

通常,项目如遇生态区,应尽可能采取避让原则,项目程序上也更应严谨。“在两条线路公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很难进行有效参与和判断,也不利于决策部门的科学决策。”杨朝霞说。

按正常程序,项目正式动工前,须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的批复程序,至今,项目环评还未经北京市环保局正式批复。但《北京日报》5月23日报道,兴延高速山区段施工便道已开工。6月2日下午,上述项目建设单位前期工程部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否认了“部分路段已施工”,“谁也不敢施工,因为程序没走完,项目立项与环评均没获批复。”

这名工程部人士不承认有过原线路,直到记者拿出以往环评报告后,才承认改线。对于改线原因不愿详谈,仅表示征求并尊重了昌平区政府意见,“区政府从节约角度出发,认为原线路对土地割裂会比较严重”。

新旧线路权衡

兴延高速公路拟定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2018年底通车。项目建成后,从北京西六环至延庆县的车程,有望缩短至半小时,除缓解交通压力外,该项目也旨在为2019年于延庆举办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交通保障,并成为北京市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配套通道。

作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们支持兴延高速建设,但部分区段事关北京西北生态涵养带与环境安全控制区,应慎重论证和权衡,最终形成相对优化的方案。”6月3日,北京市社科院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课题组主持人丁军对《财经》记者说。

在丁军看来,评价规划线位的公共利益原则,首先要保护北京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损害尽可能减小;其次,带动地方发展与繁荣。

据丁军多年研究,南口地区是北京重要的上风口区域,其中流村镇大山湾是北京西北通往中心城区的重要风口,既是北京中心城区的“上呼吸道”,也是北京“母亲河”温榆河的重要水源地,对北京中心城区新风净水的涵养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新线路将穿越河道和白羊沟,这是北沙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北京二级水库王家园水库便坐落在白羊沟沟域。如在此施工,不仅可能损害白羊沟景区和棋盘山景区之间环形廊道的自然联系和景观整体性,也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及自然风道、空气净化涵养功能。

高速公路作为永久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如选线不当,给生态环境资源带来的损失很难逆转。

北京社科院课题组主张原线路,就是因其有所避让,对白羊沟、王家园水库、水源涵养地、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威胁与损害较小,同时其途经昌平火车站、南口火车站、南口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城乡总体规划中的“京北物流新枢纽”等,可兼顾驱动区域关联产业经济发展。

上述首发公司人士表示,此前没有关注到该课题组的反对意见,而对线路选择,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划部门与环评单位意见进行实施。

据了解,北京市环保局对项目环评很快就要批复,市政府要求环保局6月中旬之前必须批复,然后在发改部门完成立项。

《财经》记者 高胜科/文
选线 北京 争议 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