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石油、地缘政治

2015-06-15 16:55:00

张信刚/文

2015年多哈论坛

1971年才建国的波斯湾西岸小国卡塔尔(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200万)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它设立半岛电视台,英语、阿拉伯语频道都很有影响力;担任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地主国;举办2006年亚运会;又填海建岛,请贝聿铭设计了一座新颖典雅藏有大量珍品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最近在“伊斯兰国”问题上的表现也颇为显眼。

世人较少知道的是,卡塔尔外交部最近15年来每年主办一个多哈论坛(Doha Forum ),邀请各国政要和学者讨论中东的经济发展前景。

今年的多哈论坛于5月11日-13日举行,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的中东发展中心协办,共有200多人参加。除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论坛分为六节,在四个会场同时进行,因此总共24场,分别讨论24个题目。就我所见,每场讨论时台上台下的发言都很热烈。

由于论坛开幕之前恰有几件举世瞩目的事件, 所以不论是哪一场的什么题目,都有人发言时触及与这些事件有关的问题。据我统计,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依次是:(1)限制伊朗核武器的谈判;(2)阿拉伯国家政局之不稳定(包括“伊斯兰国”现象);(3)中国的崛起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建;(4)石油价格低落与中东的经济发展。

参加者可以分为:(1)中东各国人士;(2)移民欧、美、澳的中东裔人士;(3)与中东没有血缘联系的欧美人士;(4)来自中东以外的亚洲各国人士。这四类人的观察角度与侧重有所不同。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总括,我会说,中东本土人士大多(除了一位以色列人)认为英、法一次战后瓜分并托管阿拉伯领土,以色列建国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偏袒,美国无端发动伊拉克战争,都是造成今日阿拉伯国家社会不稳定的原因。而一些移居西方的中东裔人士则指出中东社会内部本就存在歧见与矛盾。欧美人士中,一部分人关注中东的人权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建立,另一部分人则关注中国崛起对中东的影响(有两位发言者关注得较为过分,遭到在场中国学者反驳)。亚洲学者来自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大家都同意亚洲与中东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而中国则会在中东地区扮演日益显著的角色。

综合论坛中发言者的看法,我认识到,“战争与和平”在中东将会有托尔斯泰在写他的名著时不可能想象到的内涵:战争无论是长是短,有没有美国地面部队参与,都难以得到清楚的结果;和平无论是由于力量的平衡或是极端不平衡,都难以长期维持。

乳香与石油

我在5月12日上午以“乳香与石油”为题作预定发言。

阿拉伯半岛(幼发拉底河以南)的气候十分干燥炎热,多山,多沙漠,少河流,所以没有像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那样,发展出农耕文明。因为它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之地,所以贸易成为很重要的经济活动。阿拉伯半岛出产的乳香、没药和珍珠很早就已传遍亚、欧、非三洲。

由于印度洋里的季候风(英文称为Trade wind, 即贸易风)便于海上航行,阿拉伯半岛南部(阿曼、也门)与印度西岸和非洲东岸在2000年前便已经交往频繁,以至于印度的香料、宝石、高级棉纺品和非洲的象牙、犀牛角、黄金等通过也门和阿曼转口,分销到三大洲各地。但这些丰富斑澜的产品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贸易量有限,而且很受气候和战争的影响。

殖民主义者的作为19世纪,英、法两国成为工业化的殖民帝国,工业产品大量销售到亚洲和非洲各地。这时欧洲工业国家对原料的需求大为增加,因此印度洋上的贸易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亚欧交通十分通畅的蒙元时期(13世纪-14世纪),以及葡萄牙人与荷兰人主宰印度洋贸易的时期(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以来,石油在全世界的使用大为增加,逐渐成为必需品和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一次大战前到二次大战后,里海周围和海湾地区(中国汉朝的甘英、唐朝的杜环、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都曾经到访过的这个海湾,被伊朗人称为波斯湾,阿拉伯人则称之为阿拉伯湾)陆续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丰富储藏。

有人认为真主特别照顾穆斯林,因为这两个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穆斯林。但是当时掌控这两个地区的是俄罗斯和英国。

俄罗斯/苏联直接统治着里海周围的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不需要什么手段就可以开采地下的资源。英国则在海湾地区进行既挑拨又调解的策略,使本来受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的各个阿拉伯部落和酋长国争战不休,后来逐步组成了几个依托于英国的政权。

20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海湾地区发现石油以来,英国、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石油公司与海湾地区的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同的协议,大致就是石油公司以出售石油所得的一小部分收益换取对某一片油田的开采权和销售权。这些协议看起来很不平等,因为地主国一旦签订协议,自己地下的资源要不要开采,开采多少,价格如何决定,运往何处就完全由外国石油公司决定;唯有伊朗较早迫使外国公司让步,拿回开采权。但是,阿拉伯各国的酋长们并不糊涂。他们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开采能源所必需的人才和技术,与其守着藏在地下的资源过穷日子,不如靠它赚钱,并用一部分赚来的钱培训/招聘人才,购买设备,以准备将来自己开发。

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关系二次大战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美国对它的强力支持,以及阿拉伯国家屡次战败的事实使各阶层的阿拉伯人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一种无力感和被迫害感普遍存在于阿拉伯人心中。

1959年,欧佩克(OPEC)成立,这是各个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初步尝试通过协调争取主动权。

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经济起飞,对石油的需求大增,石油价格猛涨,因此石油出产国的财富陡然上升。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突袭战争之后,产油的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作为武器,发挥了相当大的效用。其结果是原油价格由每桶3.5美元上升到15美元,这些国家乘机积蓄了大量的石油美元(Petrodollar),并且调整了它们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关系,得到了石油开采和生产的主动权。

在整个中东地区,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三个石油输出国,也是三个地区大国,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1979年伊朗什叶派教士领导的革命掀起了持续至今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令海湾各国也顺势宣扬它们的逊尼派瓦哈比教条的信仰,但是什叶派的兴起又令海湾国家的逊尼派统治者感到忧虑。所以,阿拉伯半岛各国的统治者既反对以色列,又反对更加反对以色列的伊朗。

1980年-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打了一场双方都遭受重大损伤但胜负难分的战争。经过这场战争,由教士主导的伊朗政权得以巩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更加专断独裁。尽管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大为减低,萨达姆仍然保持将近100万人的军队。他一方面镇压他认为怀有分裂意图的库尔德族,同时又因为科威特不同意伊拉克自由进出海湾而动兵“收复”1932年被英国从伊拉克划出来作为保护国的科威特(1961年独立)。

1990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没有对手的超级强国。它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动用高科技以雷霆之势摧毁了在两伊战争中得到大量美国装备的伊拉克军队。美国为了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和财政支持,也召集了几个盟国组成联军;战费超过600亿美元,一半以上由科威特负担,其余部分则由参加联军的国家分摊。

伊拉克战争和石油价格2003年,经过几年的禁运、制裁、实地检查之后,美国带领几个盟国的联军进攻伊拉克,理由是要“找出并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被处死,他的追随者多数被判刑,几十万军队被解散,许多人成为当时很活跃的基地组织和日后兴起的“伊斯兰国”的招募对象。

在一些伊拉克流亡政客的配合下,美国主导推出一部新宪法,把伊拉克政权交给曾受到萨达姆压制的、伊拉克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由这个亲美的新政府处理石油生产与油田招标。此时,新宪法规定的库尔德自治区政府决定不经过巴格达的中央政府,自行对外招标开发境内的油田,导致大量财富北流。今天声势颇大的“伊斯兰国”就是因为控制了一部分位于伊拉克北方的油田而获得了稳固的收入。

就在美军准备撤出伊拉克之际,美国因为次贷危机而引发了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此时石油价格猛涨,最高时曾达到每桶原油145美元(伊拉克战争之前每桶石油只是在30美元-40美元之间)。但几年后乌克兰危机爆发,油价又回落到如今的“低价”,大约每桶50美元左右水平。

就在油价高企的那几年,美国油页岩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境内的油田和气田也增加生产。现在美国的能源需要已能自给自足,而低油价却严重打击了以石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家,这包括了几个美国不喜欢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但也包括了美国一向支持的拥有大量主权基金的海湾国家。后者的政府开支受到影响,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投资的能力减弱,对自己的发展感到忧心忡忡。

地缘政治的转移

在这次多哈论坛上,不少人都提到中东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我也作了几次即席发言,这里稍作整理和补充。

海权与陆权在人类历史上,亚欧大陆素来是文明最为昌盛的区域;印度洋毫无疑问地是全球贸易最重要的海洋。

19世纪末,美国在亚欧大陆之外崛起。1877年,美国海军学院历史教授马汉(A. Mahan)写了一本“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宣扬“海权论”——拥有海军优势的国家将会影响全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个“海权论”至今仍是美国海军的基本信条。

1904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麦金德(H. Mackinder)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提出“心脏地区论”(Heartland Theory)——谁能控制东欧平原,就能控制“世界岛”(World Island)的“心脏地区”;谁能控制“心脏地区”,就能控制“世界岛”。

几年前美国提出的“Pivot to Asia”(转向亚洲;亚太再平衡)就兼具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和麦金德“地理枢纽”观点,并且还借用了麦金德的 “Pivot”这个字。近两年来美国带领北约诸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对抗,几乎就是100年前“心脏地区”论的现代版演示。

Pax Americana (美国和平)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时代达到盛世,统治着欧洲西部、北非和西亚的大片领土,派军队驻扎各地,实行罗马法律,使这片广大地区持续200年没有战争;历史学家称之为Pax Romana (罗马和平)。13世纪-14世纪,蒙古人统治亚欧大陆的大片面积,许多历史学家也就以拉丁文Pax Mongolica (蒙古和平) 来形容蒙元帝国的统治。很自然地,当代不少人都把如今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称为Pax Americana (美国和平)。

20世纪中叶,美国的GDP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而欧洲于50年代也开始复兴,所以在20世纪下半叶,大西洋上的贸易远超印度洋的贸易。20世纪末期,亚洲各国先后快速发展;一如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 Toynbee)所预言,21世纪将会是亚洲世纪。

到21世纪中叶时,估计全球各国GDP总量的前六名应该是:中国(2014年第2)、美国(2014年第1)、印度(2014年第8)、日本(2014年第3)、俄罗斯(2014年第9)、印尼(2014年第16);其中四个半国家在亚洲,印度洋上的贸易一定会再度兴旺起来;而届时南海将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商道。

然而,即使中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美国、日本及不少欧洲国家的人均GDP仍将远超中国;中国自己估计到21世纪中叶时将会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可谓恰如其分。

美国确实得天独厚。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边是较它弱得多的墨西哥,北面是兄弟之国加拿大,所以国土很安全。它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领先全世界100余年而未见消退;它的军事力量绝对全球无敌。

美国目前所担心的是恐怖主义的威胁和中国崛起后可能要取代它的全球霸主地位。

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是实在的。除了“9·11”之外,美国本土200年来从未受过外部力量的袭击;现在绝大多数恐怖分子确实想要攻击美国。

但美国对中国的担心却是多余的;这种担心主要是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相对优势较25年前最盛时有所减退,因此引起不少美国人的不安。

其实,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在过去两三百年的大幅落后是历史的异常;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的GDP之合占到全世界的70%左右。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和印度恢复大国和强国的地位是可以预期的。这才是历史的常态,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或是印度能够取代美国的地位。

中国既没有做全球霸主的意图,也没有这样做的条件。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有4个拥有核武器,和印度还有未解决的边境争执;有9个海上邻国,包括强国日本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南海国家。

为了应付这样一个复杂而困难的地缘态势,中国必须审视全局,坚毅沉着,既要与邻为善,又要坚守底线。很明显,只有和平的环境才能令中国发展和进步;任何要取消“美国和平”的意念都是妄想,并且会自我伤害。反过来,任何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军事行动都是缺乏远见,也不理解中国的厚实。

2013年9月2日,我在《财经》(总第367期)发表的“新丝绸之路”里提到“中国既是内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中国在海运路线上,尤其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海峡地区需要与海洋强国周旋,确保安全航行的权利”; “在中亚陆地,中国也需要与相关国家共赢合作,让‘新丝绸之路’稳定安宁”。海上安全航行、陆上稳定安宁是中国的真实需要,与美国的说法一致,且与美国的根本利益毫无冲突。

近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符合中国本身条件,反映和平共处,共有共享、互利互惠思想的大战略。它也符合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助于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建是这个大战略的一步,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牵头成立大型国际机构。这个创举已经初见成绩,在此次的多哈论坛中被许多人提及。但这只是第一步,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必然不会少,需要有关国家诚心合作才能见到成效。

未来的能源需求从世界能源需求的角度看,中国、印度将会是21世纪能源需求的主要国家。未来20年里,这两国的新增发电量将会占全球增长的60%;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也都将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能源。所有这些亚洲国家的节能手段和替代能源的开发都落后于欧洲和美国,所以对中东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度将会增加而不是减低。到2025年,中国将会超过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入口国/地区。

相反,美国在能源方面已经自给自足,即将成为净输出国;所以中东对美国的重要性正在减弱。欧盟的新能源还不足够,所以会继续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但不必大量进口(除利比亚以外的)中东石油。

非洲有许多国家都有丰裕的能源储存,但是非洲也即将进入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的阶段。非洲大陆能否在能源上自给自足是一个目前没人能够回答的问题。能够确定的是,非洲的能源需求仍然会滞后于亚洲,不会成为中东石油的重要输出地。

总体而言,到2035年,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三个国家将会供应全球液态能源的35%,而欧佩克国家总共会供应其中的大约40%,和2013年的比例相同。

中东往何处去?由此看来,且不论各国如何面对碳排放的问题,中东的石油在未来几十年不会缺少买家,只是多数买家将会是亚洲人。

2000多年前,阿拉伯半岛的乳香主要销往亚洲的印度和伊朗。800年前,十字军东征使中东与西欧近距离接触。几个西欧武士建立的拉丁王国曾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统治100多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1270年在东征途中病逝,被天主教会认为是殉教而封为“圣路易”。 16世纪-17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两度包围并且几乎攻陷维也纳。

18世纪开始,欧洲与中东攻守易势。18世纪末,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自此欧洲国家和中东地区更是恩怨不断。19世纪开始,欧洲的学者研究中东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建立了东方学,让全人类更加了解中东的古老文明;同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埃及和波斯开始学习西欧的科学技术和典章制度,开始现代化的努力。

自从石油成为中东不少国家的主要产品之后,欧美各国成了中东石油的开采者、购买者,中东国家的投资者、管理顾问和武器供应者。中东各国人士,一如他们在最近多哈论坛上的表现,在心理上对欧美有爱也有恨。但是他们不会否认他们对欧美是熟悉的。但对于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他们却是陌生的。

根据以上的估计,中东产油国家不必担心它们的石油未来没有买家,却不熟悉买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

对亚洲各国来说,中东是它们最容易得到能源的地区。但是它们不能确定的是中东多变的局势和不稳定的生产量能否保证它们的能源供应。更重要的是,能源的运输是否安全?

毫无疑问,印度洋上航运畅通,特别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以及南海的航行安全对即将大幅增加的运油量极为重要。

两伊战争时,石油运输就受到军事行动的影响:一艘香港东方海外公司的50万吨超巨型油轮曾被伊拉克空军炸沉。当未来的印度洋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地区时,海上安全的重要性将会大增;可以预期,利益不同的各大国在中东与印度洋地区的博弈可能会加剧。

对石油输出国和使用国来说,印度洋上的和平,将是真主、上帝、大梵天、佛陀、玉皇大帝、老天爷等各路神仙的莫大恩赐!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乳香 地缘 石油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