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5-06-23 17:17:12

06月08日至06月21日

焦点

大多数恐龙都是长羽毛的,它们留给人类能用于克隆的基因可忽略不计

复活恐龙仍无望

《财经》记者 孙爱民

时隔22年重启的好莱坞科幻巨制《侏罗纪世界》,在全球掀起了恐龙热。其逼真的恐龙外形,问题也来了:电影中的恐龙真实存在过那个时代吗?恐龙真的可以被人类“复活”吗?通过转基因技术真的可以集合多种动物属性打造“全能”的新物种吗?

同普通公众一样,古生物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正在思考,甚至研究“恐龙复活”这一有趣的话题,不过科学家思考的逻辑要缜密得多。

曾命名了60余恐龙新属种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观看《侏罗纪世界》后,要澄清的第一个概念是:电影中90%的代表性恐龙原型都来自白垩纪,其中戏份较多的霸王龙、鸭嘴龙、伶盗龙、角龙都是白垩纪末期古生物,“所以这个电影应该叫‘白垩纪世界’更合适”。他说。

白垩纪属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侏罗纪则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9960亿年前到1.4550亿年前。

通过挖掘并研究化石,目前全球古生物学家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已超过2000种,其中中国科学家挖掘并命名的有243种。由于化石与足迹是研究恐龙仅有的“证据”,科学家在命名中常会出现重命名、错命名。徐星估计,恐龙名字中约有三分之一不成立。

近千种不同形态的恐龙,其真实外貌与影片中呈现的大相径庭。近20年的恐龙化石挖掘中,尤其在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出现的大量化石,都证明很多恐龙体表有羽毛,而不像电影中那样披着鳞片,影片中的霸王龙、伶盗龙、古似鸟龙都被证实是有羽毛的。

徐星分析,基于化石证据表明一半以上的恐龙类群有羽毛,理论上可推测没被挖掘、发现的恐龙大部分也有羽毛,“恐龙长羽毛可能是普遍现象”。

那么现代的基因技术能否复活恐龙,徐星认为,“几乎不可能。”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滕·艾伦托夫特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的迈克尔·邦斯,2010年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生命科学》一篇论文阐述了大约每过521年,恐龙化石中能被人类获得的遗传信息就会少一半。这意味着,一块8000年前的化石中可测的DNA含量是一块600年化石的二万分之一。

这样,6500万年前的恐龙留给人类能用于克隆的基因可忽略不计。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看来,获得恐龙完整的基因组只是艰难、几乎不可实现的第一步,第二步更难突破:通过“克隆”技术将基因组信息置入特定的胚胎,并移植到特定受体中产生个体。有效的动物克隆需在同种或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物种间开展,“目前地球上的动物与恐龙亲缘关系都较远”。李伟对《财经》记者说。

这项在恐龙身上完成不了的工程,或能让猛犸象复活。全球至少有三支研究团队正在试着重建猛犸基因组。

2012年,科学家在俄罗斯东部雅库特一个永久冻土猛犸象墓地中,发现了一副独特的猛犸象残骸,象体内的细胞保存完好,这为复活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猛犸象灭绝时间较短,人类从残骸中提取完整DNA的希望更大,同时猛犸象与现代象有较高的亲缘关系。研究人员对完好保存的猛犸象尸体DNA结构进行研究,复制了14个基因精确副本。之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将大象部分DNA置换为猛犸基因。

科研人员将14个基因植入活体大象DNA中,并优先注入与耐寒性有关的基因,能够改变大象耳朵尺寸、使它们的毛发更多,增多皮下脂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加血红蛋白特性,该蛋白质有助于身体携带更多氧气。

这项最有复活希望的猜想也面临着挑战。李伟表示,“即便能提取出完整的DNA,其中肯定存在大量的DNA损伤,使其不具有生物活性,而且其能否在现代象体内发育也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

《侏罗纪世界》除了“复活”的恐龙,研究人员还另辟蹊径称通过转基因技术混合了霸王龙、迅猛龙,甚至蛇、乌贼等的基因,完全再造了一个D-Rex混血霸王龙。由于如上所述,恐龙基因已基本难以实现克隆,那么这个混血怪物的出现,就只能当是看魔幻世界了。

即便用活蹦乱跳的动物基因组在实验室实现再造,个体发育要经非常精细的调控,从DNA的完整性、基因表达调控,到胚胎发育的环境等都要有严格控制,真不是件容易完成的任务。

不过,徐星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未来人类对基因、基因型和基因表型的了解越来越多,如能达到完全破解基因和基因表达的规律、明晰基因表达与生物结构具体形状的联系,“未来是有可能人造一个恐龙物种的”。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