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李毅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CEO麦安哲(Andrew Mackenzie)正面临一个难题:对华出口铁矿石的“下一个10亿吨”,能否如自己预言的那样,会在未来五六年中实现?
作为全球最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向中国出口的铁矿石,刚达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亿吨规模。但随着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口前景骤然黯淡下来。
6月9日,麦安哲终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与李克强总理的年会上,面对与会的14位跨国公司CEO,李总理指出:“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所谓的‘中高速’,就是要保持7%左右的发展速度。中国今年如果实现7%左右的增速,绝对增长值将达到8000亿美元,超过去年7.4%增速的绝对增长值。”
两年前的同一时刻,刚刚走马上任一个月的麦安哲,匆匆飞赴中国,参加了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与李克强总理的首次年会。彼时,铁矿石价格仍在高位,李总理对矿价非常关注。如今,供求关系逆转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全球矿业巨头均在痛苦中煎熬。2014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暴跌了47%,今年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谷。
包括中国国企在内的大批公司,曾在此前的“矿业超级繁荣期”涌入了资源行业大军。一个被罔顾的事实是: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回归“正常”,这些高成本的矿业项目,将要面临巨大经济压力。
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澳大利亚FMG正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财务压力巨大的FMG创始人兼董事长Andrew Forrest在澳商会发表讲话,呼吁两拓(必和必拓、力拓)等业内主要竞争对手通过限产保价,使铁矿石重回70美元-90美元/吨的价位,
FMG称此为“保障澳大利亚国家和股东利益的做法”,其诉求一度得到部分澳大利亚议员和政界人士的支持。有议员甚至提议,由澳大利亚参议院调查两拓扩产策略和铁矿石价格暴跌对经济的影响,该国总理阿博特也曾对此表示支持。
两拓随即宣布反对人为干预市场。麦安哲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坚称,铁矿石是一个由供需决定的市场,遵循自由市场的运行机制。必和必拓始终支持大宗商品的自由贸易,支持澳大利亚将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麦安哲坦言,类似上一轮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此生或难再遇”,大宗商品的供应过剩将持续——这意味着必和必拓愿意直面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所带来的挑战。
必和必拓的应对之道,是分拆上市和支柱业务战略转型。公司股东于今年5月批准了South32的分拆计划。分拆后的South32将成为一家独立且多元化的全球金属矿业公司。分拆精简了必和必拓的资产组合,但保持规模效应和多元化优势,是转型的重要一步。
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看好,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兴起对钢铁、铜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持续需求增长的判断,必和必拓下一步投资重点是油气、铜和钾肥。麦安哲认为,全球市场过去几年在上述领域的投资,并不足以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尤其是中国需求。
但中国经济正在战略转型期,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必和必拓选择的新支柱前景难测。
另一不确定的风险,来自以淡水河谷为代表的拉美矿业公司。今年5月的中国总理拉美四国行,签订了包括能源矿产在内的数百亿美元大单——保持拉美和澳洲之间的矿业供应平衡和多元化,当是中国的理智选择。
分拆转型求新生
“我们目前所见证的就是一个供需再平衡,同时矿价逐渐恢复至长期可持续水平的过程。虽然上述这一供需再平衡的过程,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经历了非常大的挑战。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挑战将只是双方长期合作道路上的小小颠簸。”
三年前,麦安哲对李克强总理说出的这番话,已然应验。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速度与规模空前,令麦安哲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与资源行业固有的周期性相叠加,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需求冲击”。
在全球资源行业,几乎无人及时充分预见到中国的发展将对大宗商品需求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少有人预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又终结了这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铁矿石需求量,直接和粗钢产量挂钩,而全球钢铁需求目前处于峰值后逐渐下降的时期。多位钢铁行业专家判断,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中,铁矿石价格或将持续下降。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对钢铁的需求高峰已过,不会再有新的需求高峰。中国经济又进入“新常态”,需求高峰同样已过。这点,全球产业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普氏能源资讯钢铁和炼钢原材料总编辑Paul Bartholomew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供应严重过剩的情况目前仍未改观,钢材市场情绪低迷,热轧卷价格自2014年初下降了30%,螺纹钢降幅为33%,“钢厂需要依赖海外市场才能消化过剩的钢铁产能”。
麦安哲对《财经》记者坦言,过去十年大宗商品极高的价格,“在我们有生之年不可能再重现”。价格高企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中高速增长产生的巨大需求。
2013年5月,麦安哲走马上任,接替高瑞斯(Marius Kloppers)掌控必和必拓。彼时他的判断是“全球铁矿石供需未来将长期趋于平衡”。因此,麦安哲对必和必拓实行整体收缩战略,并对资产组合进行了调整。其具体体现是剥离部分非核心资产,成立South32公司,以及将公司未来发展空间押宝在油气、铜和钾肥等业务上。
新成立的South32公司,主要资产将包括西澳州沃斯利氧化铝厂,南非、巴西和莫桑比克的铝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伊拉瓦拉和南非的煤矿,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锰矿,哥伦比亚的塞罗马托索镍矿,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坎宁顿银、铅和锌矿。
分拆后,必和必拓的核心资产包括铁矿石、石油、铜、钾肥和煤。这些资产共有19处,分布在三个大洲的8个国家——该公司2014年96%的利润,来源于这些业务。“多元化的市场战略、更加精简及高品质的资产组合,及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升最大规模运营项目的生产效率——必和必拓凭借这些竞争优势,得以更加灵活且专注地应对市场波动。”
在过去三年内,必和必拓通过可持续地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共计近100亿美元的年化收益,显著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这些成就使得公司可支配现金流增幅和资产负债表表现强劲。
在拳头产品铁矿石上,麦安哲着手实行战略收缩。尽管在过去十年,必和必拓将250亿美元投资于西澳矿区,但根据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必和必拓从2011年就停止了在铁矿石领域的新增投资。
目前必和必拓的产能释放,“主要依靠现有和陆续投产的矿山、铁路和港口等生产设施,以及内部挖潜和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其正努力将铁矿石生产成本降低到20美元/吨以下,以便在低价徘徊期仍可维持理想利润。
今年初,必和必拓宣布推迟其澳大利亚黑德兰港(Port Hedland)改建计划,其2017年(2.9亿吨)铁矿石扩产计划也将延缓。
全球其他矿企,同样也在努力应对超级周期的终结,有些甚至想在铁矿石业务上逆势扩产,以争夺市场份额。但必和必拓矿业业务较多元化,有底气在铁矿石业务上收缩。
澳洲另一大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 Group),在铁矿石业务上有大量资产,腾挪余地较小,但也选择积极向铜等业务转型。今年5月,力拓就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金地下矿项目,与蒙古国政府、绿松石山资源公司(Turquoise Hill Resources Ltd.)正式签署了《奥尤陶勒盖地下矿开发和融资计划》,或将成为迄今蒙古国最大的外资项目。
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Plc)在巴西的Minas-Rio铁矿项目,则试图通过生产含铁量为68%的高品位铁精粉,来迎合中国钢厂的环保需求,从而对抗全球供应过剩。
FMG则陷入困境,出现严重亏损。该公司此前曾计划发行25亿美元、年利9%的担保债券,以缓解资金链紧张。不料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导致FMG放弃该融资。转向垃圾债券市场,无疑是饮鸩止渴,会造成更高的融资成本。
资深矿业专家康磊分析,在铁矿石价格下跌引发的下一轮矿业巨头洗牌中,FMG或将被并购。此外,英美资源以及历史上曾数次成为并购目标的力拓,也存在同样风险。
逆势投资油气项目
将油气业务作为未来支柱业务之一的主因,除了必和必拓自身已有的资源储备、对油气业务投资特点的认识外,也应与麦安哲自身的石油科学家背景息息相关。
早在1965年,必和必拓就开始与Esso Australia公司合作开发澳大利亚东南角巴斯海峡的油气资源。公司2014年的油气产量为2.46亿桶油当量;而同期中海油和中石化的产量,分别为4.3亿桶和4.8亿桶油当量。国际石油巨头(IOC)中规模最小的康菲石油,去年产量为5.6亿桶油当量。
在油气领域,必和必拓早已具备一定产量规模,但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尚不在同一竞争级别。
麦安哲曾在国际石油巨头BP担任过主管石化业务的副总裁、首席油藏工程师和首席技术官等职务,在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矿产资源行业有超过30年的经验。
他认为,必和必拓在油气和铜这两个矿种方面有资源优势,都有高品质、低成本的储备。麦安哲希望更多地增加资源储备,而这需要在勘探方面加大投入。在铜、美国陆上油气以及海上油气项目方面,必和必拓以往的开发生产能力和投资表现,是得到市场公开认可的,且在深海石油的开采和运营方面也非新手。
麦安哲告诉《财经》记者,如果公司停止对铜和油气的投资,它们的产量会下降,“铜的供应量每年会下降约3%,油气每年会下降约5%。即便油气和铜不新增产能,只维持现有供应水平,也需要新增投资”。
必和必拓预测,油气和铜的市场需求未来还会分别有1.5%和3%的年增长,且这个判断是最低值的判断。在这两个领域,“供应量增长至少要维持在5%左右,否则供需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而价格上涨后,反过来终会促进投资。
但必和必拓油气业务的尴尬在于,超级周期的终结,使得金属价格和能源价格双双大跌,国际传统油气巨头均在全球进行业务收缩和剥离。
因此,必和必拓在墨西哥湾深海油气和美国页岩气的逆势投资,将存在巨大的不确定风险。
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数据显示,全球60家主要石油公司的盈亏平衡点基本在80美元/桶左右,油价低于此时将削减勘探支出。
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此前刚刚宣布,2015年公司投资将在2014年260亿欧元的基础上削减10%,其中上游勘探支出将在2014年28亿欧元的基础上削减30%。
英荷石油巨头壳牌,更是在2014年4月发出其十年来的首次盈利预警。公司2014年计划投资370亿美元,较2013年减少73亿美元,降幅接近20%。
美国巨头埃克森美孚则因大幅押注北美页岩油气,而在低油价周期陷入“非常规之困”,业绩也出现下滑。
欧佩克(OPEC)最新预测显示,2015年-2018年,该组织成员国油气业务上游投资额将由2014年的1200亿美元缩减到400亿美元;新增油气项目数量也将由2014年的45个减少到18个。
尽管黄金时期已过,但对中国钢铁产业而言,铁矿石尚无从取代。油气虽仍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之一,但随着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油气的不可替代性已被侵蚀。
麦安哲则认为,目前全球石油巨头正在做的,是“正常的业务调整”,是“基于判断剥离掉一些不看好的资产,但并非代表着市场趋势性的变化”。
不再依靠化石能源的过程将会非常缓慢,虽然化石能源在能源里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此过程中,化石能源真正的消费总量还会上升。麦安哲判断,可能要到2030年-2040年,才能看到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慢慢从80%下降至70%,或多于70%。
“现有化石能源的产量,每年下降约4%-4.5%,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在化石能源领域新增投资项目。”
针对困扰中国发展的环保问题,麦安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清洁能源并不一定就是要远离煤炭,煤炭也可以相对清洁地使用。长远来看,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一种趋势,但是这个过程会比人们预想得要慢。
中国拉美互补性的挑战
必和必拓转型的第二个巨大挑战,来源于中国和拉美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中拉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且中国正寻求矿产供应多元化,因此未来很可能在矿产进口上形成澳洲、拉美双中心态势。
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先后到访,中国和巴西的政治经济关系开始全面进入“蜜月期”。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竞争对手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6月初的一次采访中,淡水河谷CEO费慕礼(Murilo Ferreira)告诉《财经》记者,淡水河谷将在中国全力拓展市场。
40万吨矿石大船valemax能否停靠中国海岸的问题,淡水河谷与中远集团从2012年开始谈判,今年终于达成协议,凸显了双方对上述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刻。
“这是淡水河谷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甚至也是对中巴关系、中澳关系构成长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康磊认为。
如果两拓是澳大利亚经济的缩影,淡水河谷无疑可视为“小巴西”。前者抓住中国经济发展对原材料渴求的机遇获取了超额利润,后者同样掌控资源,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矿业企业,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更大,且巴西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存在更强的互补性。
譬如,澳大利亚干散货船在中国卸下矿石返航时,应从中国运输其他商品回澳大利亚交易。但中澳贸易几乎限于中国对矿产和农产品的单向进口——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仅与北京市相当,对于中国产能巨大的轻纺、电子产品需求有限,贸易互补性不强。
拉丁美洲矿产资源丰富,基本与两拓的矿产种类和数量相当,例如智利的铜矿资源,巴西丰富的海上油气、镍、铬等资源。更重要的是,拉美有近6亿人口。虽然富裕程度不如澳大利亚,但却是中国物美价廉工业制成品的理想出口地,双方有较强贸易互补性。
因此,中国的矿业贸易重心无疑开始由澳洲向以巴西为主的拉美倾斜,并在实行多元化的同时,在两方的相互竞争中谋取最大利益。
但麦安哲仍信心满满。他认为,中国谋求矿产来源多元化是明智之举,但从拉美到中国的运距,远超澳大利亚到中国的运距,这一难题无法回避。因此,只要澳大利亚的供应商能很好地控制成本,同时中澳两国关系不出现大波动,中国未来资源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仍将由澳大利亚来满足。
在过去十年里,澳大利亚积极与中国发展全面经济贸易伙伴关系, 稳定可靠且高质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正是成就这一关系的基石。日前, 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澳洲向亚投行注资9.3亿澳元、成为第六大股东,有助于中澳两国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关系。
麦安哲始终强调,高品质资源和低成本生产,会让必和必拓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