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年内出口很难有趋势性好转,因此,稳增长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但就短期内见效快而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是有效手段
商务部酝酿外贸支持新举措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需持续低迷、传统竞争优势减弱、部分主要市场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幅度减值,是当前我国出口稳定增长中面临的三个最大压力。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新的外贸支持措施。
沈丹阳称,新措施的重点是帮助企业减负助力。新措施将从三方面加以推进:一是进一步减免进出口环节的各种收费,同时继续推进此前落实不到位的减免政策;二是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三是促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出台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政策措施。企业反映的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商务部也正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解决。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推出或见效,预计下半年外贸情况会有所好转。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之一,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放松。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并从通关流程优化,到跨境支付及退免税政策作出详细部署,将大大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出口5.4万亿元,下降2.7%;进口4.9万亿元,下降1.6%;贸易顺差4366亿元,收窄13.6%。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章俊表示,受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年内出口很难有趋势性好转,因此,稳增长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但就短期内见效快而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是有效手段。
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其重要。仅6月10日,发改委就批复了7项投资项目,集中在铁路、公路、民航三大领域,投资额超过1200亿元。
而仅仅6月一个月,发改委批准的基建项目投资金额已达2500多亿元。据统计,截至6月10日,今年上半年发改委共批复34项基建项目,投资额逾7200亿元。除发改委批复的项目,各地也在积极地筹备一些上马的项目。
在基建投资审批和新开工项目加速的同时,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列出了鼓励推广PPP的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如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投资的经济引擎作用。
不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强调,“在扩大有效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把投资交给企业和市场。用改革解决无效投资。”
姚景源透露,扩大有效投资的诸多政策,尤其是扩大工业领域投资的举措,下半年有望继续出台,比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技术改造贴息政策等。
在当前投资增长放缓、出口不振的形势下,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日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0.2%,比2013年高出2个百分点,高于投资贡献率1.7个百分点。沈丹阳表示,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消费数据向好,让更多学者对消费寄予厚望。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引导动力机制切换,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
然而,官学两界不少人士认为,刺激消费的政策需要慎行,因为消费是更具黏性的变量,消费不可能像出口和投资那样,任由政策在短期内刺激而保持高增长。否则透支未来消费,可能带来的是更长期的消费低迷(相关报道详见《财经》2015年第17期“新消费引擎”)。
以2008年为例,为刺激消费,相关部门采取以农村家电消费补贴为主的“家电下乡”政策,虽然短期内刺激了农村家电消费,但也提前透支了消费,延缓了家电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改造的佳期。
消费是否需要刺激?提振消费的着力点在哪里?当中国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之际,政策如何发力?当人们越来越吊高对拉动消费的兴致时,亟待号准消费之脉。读懂消费的真实图景,建立正确的消费认知,才能采取有效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进而重构中国的消费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