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文
人民币有望完全国际化,这大概是一大好消息。从香港到伦敦的银行家和金融中心,无一不对人民币完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将带来的数万亿美元的交易蛋糕垂涎三尺。
这一刻何时到来?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立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可以被看作是人民币通往储备货币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不同于国家央行发行的货币,SDR是多边组织IMF向188个主权成员国发行的记账单位,以换取国家货币(不一定可兑换)和其他可兑换货币。SDR可作为一国的外汇储备。
SDR货币篮子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就如同加入了金本位制一样,意味着该货币成了国际储备货币俱乐部的正式一员。
除了地位,加入这个“俱乐部”还有其他显而易见的好处。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各国央行持有不到12万亿美元(不含黄金)的储备,其中美元占62.9%,欧元22.2%,英镑3.8%,日元4.0%。也就是说,虽然有很多可自由使用和完全可兑换的货币如澳元或瑞士法郎,SDR篮子的四种货币占了央行外汇储备总额的92.9%。
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或任何其他货币加入这个“俱乐部”,光是来自各国央行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令其使用和交易更广泛。
但加入任何俱乐部都需要满足成员条件。IMF7月发表了一份是否应将人民币纳入SDR相关决定条件的报告。评估的下一个决策时点是今年11月,IMF执行委员会将对SDR一篮子货币的构成及其估值进行五年一次的评估,届时一切都取决于成员的投票。
被纳入货币篮子有两个关键标准:一是该国货物和服务出口量,一是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中国在2011年就符合第一条标准,当时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而“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有广泛的法律和技术层面的定义。要满足这个条件,货币必须“广泛使用”和“广泛交易”,意味着它要在“主要外汇市场”被交易;货币应当可兑换(不一定完全可兑换);并且货币应当在“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
有趣的是,对于“可自由使用货币”的定义来说,“完全可兑换”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有充足的自由,某货币(如人民币)持有者有充分的机会进入人民币市场从而获取其他可兑换货币,那么它就满足可兑换的条件,但不满足其他条件。
因此,人民币加入SDR有两个障碍。技术障碍已经在IMF充满外交辞令的技术报告中列出。它们很复杂,但并非不可逾越。事实上,他们也给出了更多的时间来评估这些问题,表示可能将最后期限延长到2016年9月30日。
虽然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最近中国A股波动不应影响技术决策,但某IMF高级官员曾私下表示,IMF希望看到更加自由市场化定价的利率和汇率,以及更透明的数据。
更复杂的障碍是政治层面的,既来自中国国内,也牵涉地缘政治。官方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态度是很坚定的,但是在非官方层面,在最近国内股市动荡之后,也有评论质疑,完全放开的资本账户是否会增加中国改革的风险。而在我看来,所谓完全放开的理想时机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政治意愿问题。
更复杂的决策,则取决于地缘政治。
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都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表示出更开放的态度。但美国和日本或许尚心存疑虑,因为两国都担心中国这个新成员是否会削弱它们目前的地位。美国在IMF理事会拥有事实否决权,想借此从任何新进入者处博取让步和条件。这些条件未必跟IMF有关,而与中美关系息息相关。
因此关键是,中国愿意为加入SDR俱乐部付出多大政治代价?美国喜剧演员格鲁乔·马克思(Groucho Marx)曾经说过,他不愿加入任何接受他作为成员的俱乐部。
如果人民币未能在今年11月加入SDR,中国会另辟蹊径吗?那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正问题。
作者为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正在创作从亚洲视角看全球变化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