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视线
□ 何冠群/文
自大概40年前成立以来,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TI)取得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而同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9%。尽管如此,在过去的五年中,新加坡股票市场的表现仍较全球股票市场落后约2800个基点。
新加坡过去采取以创造就业和依赖政联公司(GLCs)为方向的战略,但其所带来的效益已大致消磨殆尽。新加坡股票市场的情况在未来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投资者普遍难以预测该国股票未来的结构性主题。笔者认为,新加坡股票市场被边缘化的机会不大,且近期的举措也增加了当地市场与全球接轨的可能性。
新加坡在过去50年持续“创造就业”,因此当地的失业率较低。新加坡最近已经开始朝着价值创造的方向发展,这有助于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加坡企业。笔者预计,只要新加坡成功“创造价值” 将能为当地的股票市场在未来数十年提供上升动力。此外,从中期来看,政联公司的重组和国际化也将在未来一至三年对新加坡股票市场的增长起到重要带动作用。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新加坡潜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主题。
2015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过去50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新加坡政府的重中之重是创造就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失业率高企时,创造就业尤为重要。随着政府致力于创造职位,当地失业率由60年代中期的9%下降至目前的2%左右。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高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新加坡应当聚焦于创造价值,而创建和壮大新加坡的私营企业是创造价值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
2002年新加坡政府已意识到吸引跨国企业并不足以确保新加坡未来的繁荣发展,应当通过创造有益于创业活动与企业发展的环境来让自己脱颖而出。新加坡政府也明白,他们不能炮制企业家,但可以为允许、鼓励和助力创业行为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基于新加坡经济战略委员会在2002年提出的建议,该国政府开始着手为新加坡企业的未来发展创建360°全方位体系。第一步是创建并培养创业文化与创业实力,同时为国内和国际企业建立一个适宜的监管和政策环境,并提供金融和财政奖励措施。为协助国内企业发展,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和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 Singapore)重新定位,在新方向下将以助力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为使命。此外,这两个组织与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其他政府机构紧密合作,以实现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加坡企业的目标。为促进初创企业的发展,这些机构还提供创建设施和商业园区等方面的协助。
然而,新加坡股票市场看似并没有认识到上述在发展方向和侧重点的细微变化。笔者关注的是发掘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企业。
中期来看,笔者建议投资者将专注于政府/淡马锡关联企业。考虑到估值吸引,周期性盈利能力见底,经济及货币波动性可能下降,以及通过政联企业国际化创造价值有合理的可能性,笔者相对地看好新加坡的投资前景。
过去40年内,政联企业为新加坡股票市场的表现注入了显著的动力。虽然并非所有的政联企业都是自1973年开始上市,但摩根士丹利政联企业指数(MS GLC Index) 跑赢MSCI明晟新加坡指数约325%。
我们相信,未来几十年内,尽管政联公司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带动市场,但在未来一至三年内,预计此类企业在推动新加坡股市发展方面仍会继续起到重要作用。政联企业的回报表现应会由以下三个因素带动:国际化、并购及重组、新上市交易。
淡马锡及新加坡政府心知肚明,他们需要展开并购以配合其增长和国际化战略。
此外,扩大规模也是贯穿这些重组计划的共同主题之一。企业有望通过创造规模拥有更多资源,展开国际大型并购项目。尽管并购和国际化趋势一直在持续,近期政联企业的重组并购活动似有回暖迹象。
最后,淡马锡专注于撤资策略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在淡马锡自1974年成立以来所持有的35家新加坡企业中,有23家已被撤资。过去15年中,新加坡新上市的政联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均有所放缓。不过,笔者认为淡马锡会继续从非战略性政联企业中撤资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同时还可能减持部分上市政联企业。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东盟区主管及股票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