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长达20年的谈判拉锯战后,中俄东线天然气大单终于签订。但紧随其后的西线项目,却又再起波澜。
日前,有俄罗斯媒体报道称,Gazprom(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已无限期推迟“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即中俄西线,原“阿尔泰线”)合同的签订。
据《俄罗斯商业日报》报道,俄罗斯最大商业银行俄联邦储备银行(Sberbank)专家透露,中国因经济放缓,减少了对天然气的需求,因此双方分歧仍集中在价格上。
上述报道并未说项目已经“搁置”。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油气和地缘政治专家认为,这一消息的释放,在中俄谈判中十分正常且常见,并无特殊信号意义,只是俄方为在谈判中向中方施压或进行试探的行为。专家们认为,今年9月份,中俄双方将举行两国领导人会晤,但其间签订西线供气合同的可能性较低。
中俄西线项目并非临时起意,中俄之间长达20年的天然气谈判,早已涉及了西线项目。后由于中方对东线更加迫切,因此东线先于西线谈成。“乌克兰事件”之后,中俄东线合作的抱团姿态,已经向外界释放了“准联盟”的信号。
俄方的逻辑,是想通过西线项目进一步巩固中俄经贸合作,并开拓西部老气田的新市场,使乌克兰事件后因受到国际制裁而陷入衰退的国内经济恢复增长。历史上,俄罗斯近30%的天然气输往欧洲,其中约一半需经由乌克兰交付,因此俄急需开拓天然气新需求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中石油与俄气在2006年就开始设计并建设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西线将运送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进入中国新疆,东线则将远东地区开发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东北地区。
2014年11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铺设西线管道的框架性协议——俄气每年将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向中国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
但全球能源市场的萧条,以及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下降,使得西线在市场压力下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中石油始终难以有效进入俄罗斯油气上游以及工程服务领域,使其在企业利益层面缺乏推动西线的动力。另外,中国油气战略布局中,西北方向的天然气进口通道已由中亚管道提前填补了空白,中俄西线项目则处于次要地位。
俄方媒体透出的消息并未影响西线的正常谈判,但上述多方面因素,或将使该项目前景难测。
重回商业逻辑
长期跟踪研究中俄能源合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认为,俄方文件原文的字面意思是西线谈判“不确定时期地延长”。换言之就是现在仍在谈,但俄方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谈成。但是,一些人将其翻译成中文“无限期延长”,就给了国人一种错觉,此项目将被长期搁置——但实际是,俄文原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
中俄西线谈判正在重回商业逻辑。中俄双方争议的核心,仍是定价问题,且再次受到政治需求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俄西线天然气的定价方式,和东线并不完全相同。即使照搬东线价格公式、大的定价原则不变,中石油也肯定要对一些具体价格参数进行微调。目前的最大可能,正是在参数如何变化方面,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日前,俄气一名总监帕维尔-奥德若夫(Pavel Oderov)公开表示,公司东线合约未设置价格保护机制。其话外之意,是该项目在低气价情况下,俄方可能陷入亏损。
刘乾认为,东线合同签订后,中俄双方不会再通过西线的合作态度来表达两国政治意志,“已经完全没有必要”。
中石油主要会基于商业逻辑来考虑西线决策。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均陷入萧条,中俄西线谈判无疑受此大环境影响。出现状况的,也不只在中俄间,俄罗斯和中亚、欧洲国家的天然气谈判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涉及价格和供应链等多个方面。
譬如,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对俄罗斯的出口量也在直线下降。据俄《生意人报》报道,土库曼斯坦根据土俄天然气25年合作协议,将继续出口天然气到俄罗斯,但出口量会降低到每年50亿-80亿立方米。
全球气价下降,本对中国天然气的普及利用是个利好。但由于全球各种能源价格普遍下降,导致天然气的各种替代能源也价格大降,譬如柴油、燃料油,相比而言,天然气反而丧失了竞争优势。
中亚天然气管线的“先入为主”,成为中俄西线的巨大威胁。中国油气整体战略布局是要构建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通道。此前的中俄东线,由于填补了东北方向天然气进口通道的空白,而具有充分战略意义;反观西线,因西北方向已有中亚管线,并能在市场不振下提供充足气量,因此中俄西线的战略重要性大大降低。
从2009年以来,中亚管线的A线、B线、C线相继投产,现已进入D线建设阶段。D线通气后,每年将有85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中亚输入中国。相比之下,每年300亿立方米输送量的中俄西线地位次要。
中俄西线也并未体现中石油的企业利益。刘乾指出,中石油需要同时平衡下面各个管道公司和项目公司之间的利益,“如果中俄西线尚不符合其战略规划和企业利益,它就没有推动的动力”。
从输气成本考量,中石油无疑希望进口管线离消费市场越近越好。但若西线建成,首先需要从气田输送3000公里到达中俄边境,然后进入西气东输管道再输送4000多公里,才能到达中国东部。7000公里的管输费,让西线俄气的总成本过高,中石油积极性不足。
此前有消息称,中石油要求俄方境内段的管道工程公开招标,让中国公司也可参与建设,从而降低工程成本。但实际上,中俄天然气谈判本质为贸易合同谈判,并不涉及这部分内容。
俄方也不愿轻易将工程建设和设备供应这块业务交给中方。俄罗斯自身在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建造等方面技术实力非常成熟,经验也较中国公司丰富。俄罗斯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气候环境都与中国迥异,例如中国境内的管道多是敷设在地表或者直埋于地下,但俄罗斯的很多管道却建在永久冻土上,需要用支架架设在空中。
业内人士指出,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实际是整个油气项目中利润最高的环节,俄方这些业务都把持在季姆琴科或罗滕贝格等普京总统的“关系户”手中,绝不会轻易分羹给中国。即使中企能到俄境内建设管道,最多也只能拿到一些利润微薄的“零碎活”。
近期签约可能性较小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数油气专家认为,中俄双方在9月份的两国领导人会晤期间,签订西线供气合同的可能性较小。
即使2014年5月的签订东线合同,对于当时中方谈判人员而言也很意外。有参与谈判的中方人员向《财经》记者透露称,彼时大家根本就没有做好签订合同的打算,不料俄方却主动提出“这次就签了吧”,才最终“意外搞定”。
此次领导人会晤期间能否签订合同,中石油部分人员坦言并不抱太大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认为,在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上,的确是每当俄罗斯遇到重大变动或外界压力时,合作才能最终谈成。但目前俄罗斯虽说在乌克兰事件后仍然承受着经济制裁压力,但还能“挺一段”。
刘旭判断,目前尚无重大事件刺激俄达成西线谈判,“所以若没有两国领导人强压的政治任务,双方就都拖着”。
一些接近中石油的人士认为,中石油更换一把手之后,对中俄合作等海外项目也有很大影响。新任董事长王宜林,对海外业务的熟悉程度,应不如其前任周吉平。“王宜林上任后的工作重心,仍在于使塌方式腐败之后的中石油振奋精神,重塑形象,以获得稳健发展。”
但近日,中石油熟悉海外业务的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在国际事业公司2015年年中工作会上指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有几个方面:要促进国际贸易优质高效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上中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落实好四大通道资源,组织好重大项目谈判等。
这或预示着,中石油的下一阶段,仍将充分重视包括中亚管道和中俄西线在内的西北方向通道建设。
在中国未来能源战略意图方面,部分油气专家指出,中国应同等重视中亚与中俄西线两条管线。中石油中俄合作项目部处长刘贵洲坦言,“俄罗斯-中东-中亚”油气供应带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也是距离中国最近、唯一同中国陆路相连的油气富集带。而中东又通过中亚陆桥伊朗,和“中亚-俄罗斯”板块紧密相连。
建立横跨欧亚,覆盖“俄罗斯-中东-中亚”的油气管道,应是中国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的较好选择。构建以“俄罗斯-中东-中亚”为中心,以非洲、美洲为侧翼的油气供应格局,也在中国战略规划之中。
中俄西线是否会最终签订,取决于中方对天然气市场未来趋势的判断、中石油的企业利益,以及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意图。
中方对中俄西线的态度,关键在于中石油对未来市场形势的判断。当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迅速下降,出乎市场预料。但有人认为,形势也可能会迅速变化,或在一两年后又会形势逆转。
“即便中石油真的在高层压力下签订了西线合同,但事后要补贴、要免税、要政策等后招,势必难免。”刘旭指出,政治需要很重要,但其最终无法左右根本的商业逻辑。虽然前次东线合同的签订是在政治强力下达成,但时移事易,西线恐难像东线那般再以戏剧性的情节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