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马国川
70年前,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从此每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历史学家章百家对《财经》记者说,“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章百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曾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今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章百家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总结了中国抗战的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章百家看来,中国抗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对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夺取最后胜利是不可或缺的。“在更宏观的视野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折的枢纽。”章百家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的前途和战后的世界格局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战”起点和东方主战场
《财经》: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回首20世纪上半叶,在不到30年时间里就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您认为“二战”与“一战”有何不同?
章百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只有一个,就是德国。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资源的战争。主战场只有一个,就在欧洲。可以说,这次大战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有三点与此不同。
首先,战争策源地主要有两个。在东方是日本,在西方是德国。主战场也有两个:一个在东方,主要在中国大陆;另一个在西方,主要在欧洲大陆。其次,引起战争的矛盾极为复杂。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军国主义日本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以及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日本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几乎是同时卷入战争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中日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战争演变成一场遍及世界几大洲的战争有一个发展过程。
《财经》: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按照传统看法,是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不过,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认为,“二战”的起点应该是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章百家:人们把中国的全面抗战看作起点,或把欧洲战争看作起点,各有道理,因为这场大战是逐步扩大到世界范围的。1937年芦沟桥事件,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战火不断蔓延,最终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涉及的人口约17亿。
在这个过程中,战争的性质也越来越清晰,它是人类社会坚持和平、反对侵略扩张,是坚持正义的力量与反人类的法西斯战争机器之间的一场生死搏斗。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拉开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也是随后展开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更有道理。
《财经》:过去很长时间,在西方出版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书中,有关中国抗战的内容很少,不为人所重视。现在,我们强调中国是东方主战场有什么依据?
章百家:第一,中国抗战持续的时间最长。既使不算1931年后6年的局部抗战,全面抗战也打了8年。相比之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参战6年,苏联参战4年零2个月,美国参战3年零9个月。在亚太战场,美、英参战的时间一样,都是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日战争结束。而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仅6天时间,地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北部。
第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现在一般采用的数据是,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计3500万人,约占世界各国在“二战”中死伤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直接财产损失,按照1937年比价计算,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这些数字虽属大致估算,但仍能说明基本情况。
第三,中国始终抵抗和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这一点最为重要。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的如意算盘是首先征服中国,然后再以中国为基地,利用中国的资源“以战养战”,继续扩大侵略战争,把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坚决抵抗使得日本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了。
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抗击和牵制着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日本投降时,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日军的总和。在持久作战中,中国军队历经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财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全局来看,中国战场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章百家: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中国战场都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首先,中国的抗战缠住了日军,使它难以向北进攻苏联,也延缓了它的南进步伐。当欧洲和太平洋的战火点燃之后,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持了苏联的对德战争,使它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同时也支持了美国、英国的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大大减少了日军对它们的压力。此外,中国持续不断的抵抗,打破了日本和德国两个法西斯国家进行战略合作的设想,粉碎了它们打通欧亚的企图。这就使得法西斯主义不能在更大范围内给人类带来苦难。
对于中国的这种作用,苏、美、英三大盟国都予以肯定。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曾说,中国捆住了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苏联才能避免与德军、日军进行两线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能够防止日本进军西印度洋的唯有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未能成为决战战场,但毫无疑问,中国的抗战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夺取最后胜利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战场无愧于“东方主战场”的称号。
中国战场的两大特点
《财经》:除中国战场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和非洲战场等战场。相比之下,中国战场似乎不像其他几个战场,发生那么多令人印像深刻的大型战役。这是为什么呢?
章百家:这是由中国抗战的特殊性决定的。和其他战场不同,中国抗战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是中国抗战的一大特点。这一点也就决定了中国抗战是持久战,拼的主要是人力消耗,打得很英勇,也很惨烈。
第一,中国自身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中国的主要对手日本当时已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实行军国主义。较量双方实力悬殊,两国军队的装备、特别是军事工业水平和军事动员组织能力相差很大。日本不仅能造枪造炮,还能生产飞机、大型军舰;而中国稍微先进点的武器都要靠进口,在残酷的战争中消耗很快,难以补充。相比之下,美、英、苏与德、意、日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较量,拼的是工业实力,战场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很高。事实上,中国正面战场的大型战役也有不少,只是对抗的现代化程度远不如其他几个战场。
第二,中国抗战几乎是独立支撑的,得到的外援有限。抗战初期,向中国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的主要是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援助基本停止。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半年,美国决定大规模援华,但为时已晚。此后,美国一方面受“先欧后亚”战略的限制,一方面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对中国的援助远不如人们以为的那么多、作用那么大。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曾说:中国处在我们所有运输线中最细长的一支的末端,中国战场用极其稀少的物资去对抗强大的敌人,这种情况是其他战场所没有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大量军事援助主要给了英国和苏联;中国虽排在受援国的第三位,但所得仅占全部租借物资的3%。事实上,美国援华物资大部分是1944年秋季打通滇缅公路后才运到中国来的。那时,离战争结束已不到一年,这些武器装备一半以上并未使用在抗日战场上。
第三,中国当时不是一个真正实现统一的国家,而是处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在全面抗战之前的十年,国共两党经历了一场残酷内战。全面抗战的爆发,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中国内部仍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在进行反侵略战争时,一个尚未实现统一的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然要比那些高度统一的国家大得多。
《财经》:与其他战场相比,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吗?
章百家:中国抗战的另一大特点是有两个相对独立战场:一个正面战场,还有一个敌后战场。这个特点也由敌我双方的国情决定。中国虽是弱国,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本这个敌人虽然武备强大,但人口少又缺乏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虽结成统一战线,但两党在各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这是中国出现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的主要内因。可以说,抗日战争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
从政治上说,国共两党的政治地位不同,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国民党是执政党,抗战爆发后必然要担负起抵抗外敌的主要责任,同时要处理复杂的外交事务、大规模人口迁徙、物资转移等艰巨任务。不过,国民党主张的抗战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比较排斥甚至限制社会各界发挥主动作用,这就使得它的抗战动员和组织工作出现很大局限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才获得半合法地位,主张自力更生,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这些积极的抗日主张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人,特别是怀抱满腔热情的青年学生和敌占区的人民群众。
从军事上说,全面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有200万正规军,共产党的武装只有3万多人。在此前的内战中,国民党是以强击弱,而共产党是以弱抗强,双方获得的经验大不相同。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国共不同的军事实力和以往不同的战争经验决定了两党必然会采取不同的战略。国民党正面战场打的是防御战、正规战;而共产党则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
《财经》:过去很长时间,敌后战场讲得多,正面战场讲得少。客观地看,这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究竟是怎样的?
章百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虽然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但仍在战争全局中形成了战略配合,使日本侵略者处于两面夹击之中,日趋被动,失去了战争主导权。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担负着抵抗的主要责任;而到了战争中期和后期,敌后战场所发挥的作用逐渐超过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财经》: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客观评价。蒋介石的抗战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所变化?
章百家: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的思想演变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的主要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策略,主要精力放在剿灭共产党的力量上,也包括消弱国民党内的异己势力。不过,蒋也逐渐认识到中日之战难以避免,1934年之后也做了一些抗战准备。
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蒋的期望是“以战求和”。这时他已看到战争无法避免,但希冀在外国利益最集中的上海地区打一阵,争取西方大国调解,尽快把战争停下来,恢复芦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但当时美、英、法等国都无意介入中日冲突,只是对日本作了不痛不痒的谴责,中国的外交努力基本失败。只有苏联大力援助中国抗战,但无意介入,也不希望中日休战。
1938年武汉失守后,胡适向蒋介石提出“苦撑待变”的建议。蒋的基本判断是日本不可能灭亡中国,但中国也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只能等待国际形势的大变化。他预料德、日、意的侵略和扩张必将加剧与美、英、苏等国的矛盾。
1941年前后,随着国际形势逐渐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蒋介石对抗战的态度趋于消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几个月,蒋已不再把日本看作是最危险的敌手。他声称:在这次战争中,“只希望能照九国公约获得光荣之和平,并不想根本消灭日寇,犹冀其最后之有觉悟”;因为“敌寇如全被消灭,则于东亚全局言,并不有如何之利益耳”。他设想的战略是:先利用美、英、俄援我抗战之声势,使敌对我求和,以结束中日战争;和平之后,再利用中日合作之声势,而使英、美、俄皆能对我切实合作。珍珠港事件后,蒋认为,中国抗战危险已过大半,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不复存在了。现在该轮到美国同日本打了。
蒋介石抗战态度的变化对正面战场的状况有很大影响。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是努力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为争取与美、英的合作,一度也比较努力。但越到抗战后期,国民党打得越差,只有滇缅战场例外。但不管怎样说,蒋介石还是坚持抗战直到胜利,这一点是要肯定的。
《财经》: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共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中国军队作战英勇,可歌可泣。
章百家:中国军人确实英勇无畏,但由于战略保守,几乎全是防御战、拼消耗,打得十分惨烈。大致说来,22次大型会战,中方失利11次,取胜5次,还有6次可说是打成平手。前5次大型会战都在战略防御阶段,虽都失利了,但日本也未达到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目的。总的来看,这22次会战无论胜负,歼灭了相当数量的日军,自己也付出了高昂代价。与敌后战场相比,正面战场打的是现代化战争;与“二战”中的其他战场相比,又是一场水平很低的现代化战争。因此,面对优势日军,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可以想见。对正面战场的这种战法,日军既不害怕,也不担心。
《财经》:与正面战场不同,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为主,现在社会上对于游击战的作用有各种质疑。怎么认识抗战中的游击战呢?
章百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决抗战的,毛泽东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和战争进程作过精辟的分析。日本侵略者虽有军事上的优势,但要征服中国这样的国家明显兵力不足。日军在正面战场虽屡屡得手,但战线越拉越长,后方空虚,只能控制点和线。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敌后作战提供了空间。
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最初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很快就发展成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接着又开展平原游击战,形成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同时,中共不仅以陕北根据地为中心,还开辟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多个抗日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武装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部分组成,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敌不离本乡本土。这对于提高士气,密切军民关系,保障军队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敌后战场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百团大战”;不过,敌后战场真正有特点、持续发挥作用的并不是百团大战,而是成千上万次小型战斗。这些战斗大部分缺少文字记录,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正是这成千上万次小型战斗,使得日军始终不能建立巩固的后方,无法攫取中国的资源,实现“以战养战”的企图。在日本统治的核心区域南京附近、在被日军占领的所有大小城镇周边,都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这就使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财经》:那么,如何评价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呢?
章百家:“游击战”与“游击战争”虽是一字之差,但却有质的不同。抗战中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是遍地开花的游击战,这是一种新的战争样式。中国共产党把游击战、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三者结合在一起,不仅解决了中国如何实现持久作战的问题,而且在战争史上第一次赋予游击战争以战略地位。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不仅符合中共的实力,也符合中国国情。从战后获得的日军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敌后游击战是使日本侵略者最感头痛,也最为恐惧的,因为没有办法可以对付。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使侵略者始终无法建立起巩固的后方。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近90万人,抗击并牵制着大部分在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敌后根据地率先展开了反攻作战。
日本投降是同盟国各方通力合作并动用各种手段的结果,但毫无疑问,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在研究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作用后指出:“即使不用原子弹,即使俄国不参战,即使不制定进攻计划,日本也是会投降的。”这个判断是客观、有根据的。后来,世人通过越南战争等事例更清楚地看到,弱国人民只要不怕牺牲,是可以用持久战、游击战打败强敌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折的枢纽
《财经》: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彻底胜利。这个胜利对中国自身有什么意义?
章百家:要深刻理解这个胜利的意义,必须把抗日战争放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在这一宏观视野下,抗日战争是中国命运转变的关键阶段,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折的枢纽。所谓枢纽,一是指中华民族在走向民族独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不平等条约体系被废除了;大战后期成立联合国时,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二是指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政治影响空前扩大,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最终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主要因素。
《财经》:尽管中国获得了大国地位,但事实上仍是一个弱国。弱国何以取得这样的地位?
章百家:因为中国是东方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战时外交在许多方面相当成功,而美、英、苏三大国也各有其外交方面的考虑和需要。不过,中国当时虽获得了“大国”头衔,但美、英、苏三大国并没有真正把中国当成一个大国来对待。不要忘记,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英、苏还背着中国,拿中国的权益做交易。战后,中国也没有能力真正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
抗战胜利时,毛泽东曾认为,中国民族独立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战后国民党解决不了的是民生问题。然而,战后国民党出于反共需要,为换取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在与这两国签订的条约中给予它们许多权益。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评论说,国民党在战后给予美国的特权甚至超过了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的民族独立并未彻底实现。
《财经》:经过抗战,国共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章百家:抗日战争既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出现,为国共两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关键看谁把握得更好。哪个党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在这次民族危机中的作为更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哪个党领导的力量就能发展壮大。
客观地看,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都付出了重大牺牲。相比之下,国民党掌握着中央政权,可以调动的资源远远超过共产党,并获得盟国提供的全部援助,条件更有利。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战略方针更优,动员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更胜一筹。战时到过根据地的许多外国观察者都认为,中共是主张抗战的、民主的、廉洁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未来中国的希望。而国民党抗战后期日趋消极,特别是战后接收腐败成风,很快失去民心。这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基本原因。不过,战争结束时,国民党的实力仍远在共产党之上,蒋介石的威望也达到顶点。
《财经》:抗战胜利后,中国未能实现和平建国,而是继续进行国内政治军事斗争,这又是为什么?
章百家:战后,中国人民需要和平,美、英、苏等大国也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中国一度出现和平曙光。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会面,国共两党举行谈判,随后又召开了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假如当时国、共两党能实现长期合作,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很不一样。但当时国民党非常担心在和平环境下竞争不过共产党,蒋介石最后还是决心在军事上具有优势时发动内战,结果反而加速了国民党的垮台。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战前基本是朝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战争结束时中国实际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成功,中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并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财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回顾的眼光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章百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一胜利体现了世界潮流的发展方向。我以为,“二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大势所趋;二是对人权的承认和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三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通过抗日战争,中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在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抗战期间,中国内部要求民主、保障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抗战胜利后,人民群众“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实质就是争取民主和人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际是顺应了“二战”以来的历史潮流。
从世界范围看,战后尽管出现了冷战,国际关系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但亚、非、拉地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已不可阻挡,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维持。在世界各国内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和人权状况也不断改进,虽然这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曲折的。战后世人观念的变化,追根溯源,还是与“二战”惨痛的经历和教训分不开。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也使得世界各国人民更懂得珍视和平。尽管战后世界并不平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冷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但在防止大规模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这一点上,国际间、特别是大国间是有共识与合作的。这种总体上的和平环境,成就了战后世界的发展与繁荣。30多年以前,中国放手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认识到时代的变迁。战后70年的今天,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必将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付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