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美之旅中频频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除了领导层面的高调宣示之外,此前在具体的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于9月正式发布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就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事业提出了具体的规划。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及时解决外国投资者合理关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当前,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不同步,货币政策不同调,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货币战的阴影挥之难去。值此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之际,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主动宣示坚持对外开放,有着宝贵的现实意义。坚持彼此开放,才能稳住全球投资,唯有稳住全球投资,才能稳住全球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多赢的全球开放新格局,除了经济互利层面的考量外,还有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参与全球治理的追求,即通过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通过改革释放发展红利的决心和能力,正成为全球关切的议题。通过开放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很好地展现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对全球关切的最好回应。
回首过去近40年的历程,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离不开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改革为开放奠定了基础,开放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实践证明,凡是改革进一步力度比较大的时期,对外开放的力度也比较大,而对外开放红红火火的时期,也是改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改革开放始终相辅相成,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人们应该汲取和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
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新一轮开放面临着新的使命和挑战。如果说之前的开放更多是为了引进中国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重点更多是放到招商引资上,那么新一轮的开放则更多体现为现代治理能力的“引进”,以期尽快拉平治理能力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间的落差。
这首先将倒逼全国统一的市场和监管体系的实现。之前各地各自为政乃至相互竞争的招商引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割裂,因为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优惠政策和准入门槛,这显然不利于构建习近平所强调指出的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今后的开放将是对内对外的共同开放,以及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
如果说以前各地招商引资的力度更多体现为优惠政策,换言之,主要靠政策红利来吸引外资的多寡,那么以后对外开放的水平会更多体现为靠好的运营环境、也即靠制度红利来吸引外资的能力。这将倒逼各地和各级政府加快从投资型主动行为主体向服务型中性行为主体的角色转变。这本身也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所在。
实现此一转变的挑战在于找到不同于以往的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各地政府官员提供制度红利供给的动力。此前地方官员对招商引资兴趣多多,一方面是因为GDP导向的选拔机制的激励,另一方面毋庸讳言也与各级官员在此过程中能够“利益均沾”的预期密不可分。如今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和反腐制度建设的推进,后一个诱因不复存在,因此如何在干部选拔机制上实现创新,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让地方官员既能勇于壮士断腕不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又能克服怠政心理,在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制度红利方面有所担当有所追求,是推进下一阶段改革与开放的突出命题。
如今的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时期的开放应更多着眼于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开放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当前正处于全球价值链重组时期,身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对不同类型的投资有着不同的阶段性需求,而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投资配置也有着不同的偏好,应该秉承来去自由、合则两利的原则,以平常心看待海外资金包括港资的进退。国内的资本可以去适合自身盈利模式的海外地区进行投资,同样来自海外的资本也可以进行他们认为适合的地区和行业进行各种资产配置。
总之,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国新开放战略对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再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机遇。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红利,从而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平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