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上升忧喜

2015-10-12 13:47:52

□ 徐然/文

经过多年的资产高速增长,中国的银行体系中积累了一定的高风险资产。近期资本市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关注持续加强,也反映了市场普遍对这个问题有所担心。

高风险资产成因较多。虽然并非所有的高风险资产都会变成不良资产,但如不能及时化解,会导致金融效率持续降低,以及其他资产及人力资本的持续错配。而且随着地方及国企债务的持续攀升,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上述问题的一些表现包括:信贷增长对GDP增长边际拉动作用的下降,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实际利率仍然偏高,等等。

我认为现在还是中国消化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这体现在:

在地方平台债置换政策启动后,高风险信贷资产主要集中于贸易链融资、制造业及采矿业。这些行业负债占全部债务的40%左右,尤其是PPI明显为负的上游工业产业占总债务10%左右。过剩产能淘汰并不意味着淘汰全部产能,且一定的过剩产能的淘汰会提升生存下来的优质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现阶段需要消化的不良资产应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ROE依然达到17.3%。现阶段银行业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不良拨备仍可以帮助实现不良消化、资本积累和信贷增长的平衡。

消费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以抵消部分工业产业调整对就业及资产价格的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机制保证了债务人与债权人的有序协商,从而最大化债务人剩余的抵押物与产能价值。同时地方政府还有一定空间提高抵押物的价值(如土地性质的改变),可以促进不良债务的消化。

当然,高风险资产的消化及亏损企业的淘汰并非有无限的时间进行。持续的行业亏损会放缓产业升级、阻碍生产力提高,最终影响消费及服务业的发展,并影响就业及资产价格。这会导致更多的不良资产,并加大未来不良资产消化的难度。所以,我认为在可承受范围内尽快消化不良资产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形成率从2014年二季度开始了加速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政府、企业及银行在更加积极地消化不良资产。预计,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的年化不良贷款毛生成率已经上升到1.8%左右,相当于每年消化1.5万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的同时维持了相对较高的ROE。从现阶段看,不良贷款毛生成率在2%左右是不良资产最佳的消化速度。这既能让银行合理有序地消化不良贷款,又使银行保持较好的ROE和适度的资本积累,同时又能支持12%的信贷/M2增速。从这个角度看,近期银行不良资产的攀升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在不良资产的消化过程中也要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1)做好金融改革及政策的协调,避免银行盈利能力下滑过快、资本积累迅速放缓,从而造成信贷紧缩。

2)如何平衡民营及国有企业的风险消化也是关键。由于民营企业更加市场化,且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出现的不良贷款也大多按市场化方式处理,其高风险资产得到了较快的调整。这也体现在近年民营企业的总体杠杆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有所降低。但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从2008年到2013年有明显升高,直到2014年才开始有所调整。国有企业高风险债务的化解将是下一阶段金融业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

3)要防范“运动式”的、对个别行业或资产类别的集中信贷投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快速生成。在经济结构及信贷投放模式转型期,银行需要一定时间对新的信贷投放方向提高风控能力。

要更快速地消化金融业不良资产,有以下政策可供选择:

政府、监管机构与银行一起多管齐下地化解金融体系内的高风险资产(如地方债置换及国企重组与不良资产消化相结合,从而分散对金融业的冲击)。

在不良资产快速消化期继续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由于政府债风险权重低,财政政策有助于在银行业资本金积累较慢时支持信贷及货币总量的增长。

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这样可以吸引民营资本补充银行业资本增长和信贷及货币投放的能力。

在不良资产快速消化期放松国有银行不可在1倍市净率以下融资的限制。

如果政府能够平衡好就业、信贷投放及合理的经济增速等方面的问题,继续加快不良资产消化不失为更优的选择。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董事总经理

徐然/文/文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