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寻路“稳增长”

2015-10-12 14:03:31

□ 《财经》记者 焦建

9月27日,东京街头。旨在招徕游客“爆买”的商家纷纷打出“庆贺中秋、喜迎国庆”、“欢迎光临、免税”字样的套红招牌。十一长假期间,类似标语亦遍布韩国各大商场。

盘点今年“黄金周”假期,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人数或将超400万人次。而在各类最热门出境地排行榜上,日韩排名皆数一数二。而往年大热的中国香港特区,今年则成为“最受冷落地区”之一。

“尖沙咀TST(Tsim Sha Tsui)以往作为内地游客的购物天堂,地位已被新TST取代,即东京、首尔及台北(Tokyo、Seoul、Taipei)。”某国际金融机构的一位人士说。

多重不利因素掣肘之下,自2014年下半年起,香港自启动“自由行”以来持续近十年的商铺租金泡沫潮及零售业亢奋期,已开始进入谢幕阶段。访港旅客数量及人均消费的大幅削减,均给香港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欧日等发达国家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接连放缓,亦开始拖累香港经济货物出口扭升为跌,另一台发动机亦动力不足。

按照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公布的已然较为乐观的经济增长数字,2015年香港全年GDP增长将为2%至3%。从2012年开始,香港经济增长或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连续三年跌穿3%。

“香港作为高度外向型的细小开放经济体,在下半年无可避免会继续受到众多外围不明朗因素影响,包括美国升息步伐未明、欧洲和日本经济未见负,以及中国经济的下滑压力等。香港下半年仍须面对重重挑战。”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预警称。

外需不振之际,香港经济正在进入和内地类似的重振本土消费及投资拉动双驱动发展模式。今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增长的另外几台引擎——内部私人消费开支、政府消费开支及固定资本投资形成——均持续录得较好表现。其未来表现如何,或将成为香港经济晴雨表。

旅游领跌

10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下称发展局)局长苏锦梁透露:黄金周前五日,整体旅客仅轻微增长3.4%,其中内地访港旅客同比增长4.3%,非内地客则下跌1.4%。

与往年动辄10%的旅客增速相比,这已是今年处于“秋冬季节”的香港旅游业较好成绩。

受旅客减少影响,2015年上半年,香港整体零售业销货值下跌1.6%,其中奢侈品零售额则大跌15.9%。“生意不易做,货币大起大落,各地经济放缓,香港有特别的挑战,零售、酒店及餐饮首当其冲。”香港商业地产公司九仓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近期在发布公司业绩时称。

因市面实在相对冷清,上述相对保守的黄金周数字依然未获业界认同。不少零售业人士质疑旅客数据,认为真正的消费顾客与去年同期相比起码跌三分之一。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因并未划分具体客源,未公布过境旅客总量等敏感数字,因此政府公布的数字‘只是盲目给了外界信心’。”一位零售业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

具体的数字大小仍存争议背后,香港旅游业结构存在劣化的两大趋势,已成业内共识:一是较高消费的过夜客源跌幅较大,令旅游业人均收益趋降,高档零售商及酒店的业绩随之下滑;二是内地客由领升转为领跌,由增长高于平均逆转为跌幅高于平均。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麦瑞琼认为,本港零售业最近一年均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学上已属于衰退期,短期内回升的机会很小。

局势形成非一日之寒。因近来频频出现“赶客行动”及“天价中药”事件,香港在内地旅客心中已形成负面印象;缺乏多元化、只依靠购物吸引旅客,是香港旅游业不景气的结构性问题。随着港币跟随美元兑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市面萧条的传导机制最终串接完成。

为吸引旅客到访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拨款超过3亿港元予旅发局进行推广。“如果旅游业需要更多政府的支援,我们会毫不犹豫加大支持力度。预计到旅游业较以往不顺景,我们早前已额外拨款8000万港元予旅发局宣传香港。我们这星期再额外拨款1000万港元予旅发局设立一项一次性的配对基金,以吸引更多高增值的过夜旅客在未来数月来港。” 苏锦梁称。

但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则认为类似政策的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实际上旅发局在海外的活动力度一直都很大,反倒是在自由行上没做什么宣传。另外香港是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本身来去无阻,想来的海外游客恐怕早十年就已经来过了。增量上做不了太多文章。”

旅游业之外,进出口贸易这一香港经济增长的传统型“发动机”,亦受汇率等原因影响,出现弱火现象。

以作为进出口“晴雨表”的港口服务业为例:今年前八个月香港港口货柜量下跌8.9%至约1372万箱,低于宁波港同比增长8.1%的1511万箱。故业内有预计称,今年香港在全球货柜港的排名或将再跌一位至第五。此外,香港港口业务不但排位相对下滑,规模还正在绝对收缩。

就贸易整体形势而言,9月下旬,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贸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三季度出口指数由上季度的46.8急跌至37.1,创下了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除珠宝业外,香港所有行业的出口指数都出现了下跌,其中以玩具业的跌幅最大,由52.5降至35.6,跌破50分水岭。

受此影响,贸发局将香港全年出口增长预期由原来的3%下调至零。因今年前七个月香港出口已出现0.2%的负增长,以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全年整体出口要避免负增长并非易事。

“全球经济表现逊于预期,经济下行的忧虑持续,香港出口难免承受压力。欧洲受失业率高、希腊债务危机及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困扰,日本经济则持续收缩,美国加息在即或令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动及汇率更为波动,而人民币贬值幅度低于东南亚地区货币,也将拖累香港出口表现。”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表示。

而贸发局对明年“出口恢复增长的预期,则是五十对五十”。

内需发力

上述两项“外需”不振之外,香港本地的两项“内在需求”,近期则呈现出“畅旺”势头,在纾缓外部因素冲击之余,亦支撑了香港经济上半年增长的超预期发挥。

需求之一为香港私人消费开支。独立智库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事务论坛成员关焯照近日的一项报告指出:2005年至2014年期间,非香港居民在香港市场开支占香港市场总开支的百分比,除2014年外,比重逐渐上升,由2005年的9.8%持续上升至2013年的19.2%。但访港内地旅客于2014年明显减少奢侈品消费,使得整体旅客消费微跌42亿元,跌幅约为1.5%,其比重也同时回调至18.4%。

进入2015年,这一跌幅仍在持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零售额8月份同比下跌8.8%,药物及化妆品销售额下跌5.1%,销售量亦下跌5.3%。

上述报告还显示:2011年一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香港经济增长和旅游服务输出两项经济数据的走势,并无明显一致性。例如,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的旅游服务输出同比降低2.9%和4.4%,同期经济增长同样是2.4%。

这一局势出现的原因,是香港市民消费的增长幅度相对乐观,香港本地消费总开支仍录得增长。

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发布的《2015年半年经济报告》及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数字显示:香港私人消费开支在二季度同比增长6%,升幅高于一季度的5.3%。恒生银行对此分析称,这是最近两年香港经济最高的单季升幅。而内需则继续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香港特区政府经济顾问陈李蔼伦在公布上述数字时分析,内需增长主要是受惠于就业以及收入情况良好。除了本地劳工市场继续处于全民就业状态,二季度住户入息中位数名义增长高达7.9%,实际增长亦有4.7%。此外,二季度香港股市、楼市皆升所带来的正面财富效应,亦为香港提供了额外的增长动力。

对香港而言,就业状态举足轻重。目前香港劳动市场基本处于全民就业状态,失业率亦由一季度的3.3%微跌至二季度的3.2%。

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香港一位制造业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对《财经》解释,“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封闭实属有利有弊,在提升劳动力成本同时,亦让不管是建筑工人还是IT技术人员都供不应求,近些年来香港一直处于几乎全民就业的状态。”但受此影响,她亦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工而发愁。

此外,受政府加速政策调整,以民生经济为导向等影响,作为香港经济主需求之一的政府开支,今年二季度亦保持了稳定增长,升幅为3.3%。受基建工程恢复强劲升幅,私营机构楼宇及建造活动亦维持平稳增长,两者带动整体建造开支显著提升,同比增长12.5%。

虽然香港二季度旅游服务业、出口均未见起色,内需依然带动其GDP录得2.8%的增长,较市场此前预计的2%为佳。香港特区政府亦将一季度原本的GDP增长由2.1%修订至2.4%,上半年GDP合计增长2.6%。

再觅新路

受私人消费开支增长高于预期助推,香港大学在特区政府相关数据公布后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称,今年三季度香港生产总值将同比增长2.2%,高于其在7月份时作出的1.7%的预测。

考虑到上半年2.6%的实际增长数字,并预计香港经济下半年将继续温和增长,香港特区政府对2015年全年的GDP增长预测,亦由5月覆检时的1%至3%,修订为新一轮覆检的2%至3%。

“市民愿意消费的前提是‘有份工’,目前就业环境较好,预期下半年本地消费有望继续增长。” 陈李蔼伦称。

9月下旬,受外围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波动不断,以及旅游业持续疲弱的影响,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香港经济四季度仍将主要依靠内需带动,但增速或低于上半年。

实际上,即使按香港上半年GDP增长2.6%计算,亦较过去十年的平均增幅3.9%为低。而目前脆弱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也引发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上述人力资源经理担心,香港近年来一直维持较低失业率,源自为保护就业采取的较严苛的人力引入政策,继续下去会对香港的产业优势造成损害。而本地就业带来的内需增长,亦无法长期维持,因大多数人从事初级工种,收入相对有限,房价又高。

除此之外,香港经济各界亦对外部因素对香港造成的影响担忧:其一,假如内地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将会影响香港经济表现及投资气氛。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若中国经济硬着陆,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将造成明显压力,对香港、韩国及日本的冲击将尤其显著。

其二,由于实施与美元挂勾的联系汇率制度,美元的持续升值,一方面正在不断削弱香港对外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亦可能触发资金回流美国。

香港从1983年起实施联系汇率,好处是港币对美元币值稳定,能够支持投资者信心。但这亦意味着其调控经济时少了相应的货币工具,币值变化引起的负效应要通过实体经济调整来解决。

长期来看,港币升值会令香港的一些产业失去成本优势,要通过生产力的改善来加以弥补,在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亦要提升创新及科技水平。

但因香港政府多年来的经济治理政策帮助发展效果有限,再加上受房价过高等一系列原因的掣肘,香港科技及创新创业等新产业的发展,至今并未见到明显成效。

在经济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之时,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建议称:实体经济调整,往往是痛苦的。因香港有相对丰厚的财政储备,可采取适当的短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或针对性地纾解民困。

具体而言,扩大基建投资,从加快市区和新界的房屋供应步伐,到尽早推进机场第三跑道和西九文化区等上马兴建,都是可以发力的空间。上述人力资源经理建议,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应适度临时引入建设劳动力,舒缓人手短缺和建筑成本高涨问题,否则工程延误和造价飙升的后果会转嫁至市民身上”。

“这(些措施)非但有利于提振内需,创造大量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住宅供应和完善各项基建等。” 香港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泺生对《财经》记者表示。但公共开支或房地产建设实施不易,香港一系列的条例,以及保育、环保意识高涨团体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阻力相当大。

“香港社会的政治化,对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不重视。事实上,虽然香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已达到了一定水准,不发展对他们影响不大。但基层人士还有很多,他们的力量和声音有限,如果经济不发展,在看不到前途的时候,会让他们做出更多的极端行为。这反过来又会加剧社会的政治化、非理性化。”何泺生说,“想要让经济发展,想要解决土地、人才等问题,必须要找到发展和环保、保育的平衡点。”

“香港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化。一旦相关争议能够得到解决或者搁置,香港经济内在的活力得以涌现出来,经济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所长宋恩荣对《财经》记者表示。

《财经》记者 焦建/文
香港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