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产为何逆势扩张?

2015-10-20 14:31:00

□周浩/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减速,银行业总资产却出现明显的增速迹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七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增速为15.0%,高于上半年2.3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底1.6个百分点。这也与M2的增速趋势大致相当。

这样的情况出现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银行业已经出现“逆周期”的加速放贷趋势,这可能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的企稳。第二种情况则比较糟糕,即中国经济的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速的喇叭口出现扩张迹象,这表明商业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同时整体投资的回报率也在下降。如果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未来通胀也有可能出现上升。

财政扩张加速

对于第一种可能性,我们需要未来几个月的数据来判断,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市场并没有明显感受到经济企稳的暖意,但财政扩张的增速已经明显上行,这意味着政府仍在努力“保增长”。从前八个月的数据来看,全国财政支出的增速同比增长14.8%,这已经显著高于今年在财政预算中公布的10.6%的目标增速。在8月当月,全国财政支出则大幅增长了25.9%。

这样的一种状况也让市场开始憧憬中国可能会出台新一轮的财政刺激,但需要指出的是,官方安排的财政赤字率为GDP的2.3%,这意味着即使增加1万亿元左右的财政开支,整体的赤字率将轻松突破3.5%,这也将显著高于3%的公认赤字红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支出的上升是有限度的,同时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并配合以民间投资。在这种情境下,未来整体投资增速将出现回升,对经济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由于投资与经济增速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最早我们会在四季度中期发现经济企稳的信号。

银行承担过度风险

当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出现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相对更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从机构来看,资产增速较快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速分别为23.3%和19.6%,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为11.7%。这表明各类型银行在资产扩张方面的动力存在差异。

《中国银行业》杂志近期刊载的一篇文章也证明了上市银行中也存在这一趋势,在上市银行中,从资产总额的角度来看,16家上市银行在上半年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15.8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9%,但部分银行增速相对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从分类角度来看,五大行的总资产达到了81.51万亿元,同比增长9.47%;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了31.30万亿元,同比上升14.32%,城商行的总资产达到了3.01万亿元,同比上升19.86%。

这样明显的差异不太符合常理,在大型商业银行普遍谨慎的状况下,中小银行大规模扩张资产似乎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

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发现,贷款增速仍然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上,但整体占资产负债表的比例在过去两个季度中有大约1个百分点的下滑,并几乎占据了一半的银行业资产规模。相对于贷款的占比下降,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出现上升迹象。

债券资产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度上升有关,按照财政部的计划,今年地方债券发行的总规模将达到3.7万亿元,远高于去年4000亿元的发行规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超8万亿元,同比暴增超50%。其中,地方债和同业存单共挑大梁,发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超5倍、11倍。

同业资产的上升则有可能与“伞形信托”的盛行有关。多方数据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伞形信托”上配资规模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1万亿元,与去年底的水平相比上升幅度超过2倍。同时,7月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出现明显上升,另一种可能性则是证金公司从商业银行拆借资金“救市”。公开报道指出,证金公司从商业银行拆入的资金在7月底至少达到1.5万亿元,这相当于拉动M2增长大约1个百分点。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债券发行量大幅度上升的状况下,整体债券市场却出现了一波“牛市”,债券信用利差也明显收窄。以一年期的国开债与国债的收益率为例,其收益率之差已经下降至45个基点,这几乎是2013年“钱荒”以来的最低点。

债券“牛市”当然与货币政策的宽松分不开,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银行间市场的回购规模也在不断上升,8月份,银行间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规模达到了32万亿元,这几乎是年初水平的两倍,从9月的状况来看,隔夜回购规模仍在上升。

这似乎表明,债券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加杠杆”行为——在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的大背景下,将手中的债券抵押出去借钱再买债,似乎是改善投资回报率的唯一方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维持一定的杠杆率仍然是中小银行扩张资产的重要方式,同时资本市场是其资产扩张的主要途径。但另一端企业的盈利并无改善的迹象,则让人担忧资产扩张的效率问题。

以上市公司为例,2015年上半年A股非金融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下滑6.3%,而2014年则为4%左右,净利润同比下滑5%,也远低于去年接近于零的增速。

在企业盈利并无改善的状况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逆势扩张,可能是这样两个因素造成,第一,出于对企业的支持,即使企业的信用状况出现下滑,但银行仍然保持一定的授信规模;第二,银行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间接支持了企业的信贷需求,而中国的公司债券违约率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商业银行的内部风控部门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一种资产扩张方式。

资产泡沫隐忧

从宏观角度而言,由于经济增速下滑,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的剪刀差出现一定的扩张迹象,尽管两者之间的差额明显小于2009年之后的“四万亿”期间——当时的差距一度超过20个百分点,但这样的趋势仍然值得关注。如果整体经济增速难以出现起色,那么未来很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胀问题。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升,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持肯定也不容忽视。尽管尚未得到具体的数据,但从传统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与信贷环境高度相关,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高库存等问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向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一种“避险”的情绪。

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三四线城市拿地,可能导致其信用评级被下调,这将导致整体资金成本上升,从保持资产负债表健康的角度考虑,开发商也更愿意从一线城市拿地,以此来获取银行相对低廉的资金。由于开发商不计成本拿地,一手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因此也推动了二手房市场的火爆。但我们仍需要时间判断,资产泡沫是否已经形成。

某种程度上,这些现象的背后,也是一种政策的无奈,如果不实施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经济难以重拾增长的动力,但过度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去杠杆”风险。

从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加杠杆”-“转杠杆”-“去杠杆”这样的循环不断上演,这背后的根本症结仍然是实体经济发展不振。同时银行业总体资产增速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也表明“去杠杆”并未彻底进行。

合理引导信贷需求并将更多的资产转向实体经济领域,真正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是目前政策需要发力的重点。寻找新的增长点、降低企业的税负,是目前政府需要考虑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面临资金供给方对于收益率的较高要求,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是否承担了过度的风险,也需要引起关注。

作者为德国商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

□周浩/文/文
银行业 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