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试验

2015-11-23 19:08:25

饺子、包子、粽子、汤圆……2015年11月19日,十多种在英文中被统称为dumpling的中式点心出现在上海纽约大学(下称上纽大)的食堂,这天是上纽大一年一度的“饺子节”。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中国本土学生一起,学做各种dumpling,中国的学生们操着英语,“洋面孔”们却能道出“小笼包”和“生煎”、“饺子”和“馄饨”的不同。

在这所学校里,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各占一半。虽然创办时间不久,上纽大一直向外界展示出自己“混搭”的特色。

一方面,从招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小班教学形式,以及学校各类行政机构和学生组织,上纽大都与一般中国内地大学有所不同。

而对国际学生,上纽大则强调自己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修读学分取得学位证书的过程中,还是在通讯、图书等各类学术资源完全共享时,该校都与美国本部及阿布扎比分校无异。

在强调自己是纽约大学全球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上纽大也乐于给自己打上“中国大学”的标签,中国学生的招生方案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毕业生也会得到中国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在2010年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前后,受到政策鼓励,一批国内院校与国外知名高校洽淡合作办学。纽约大学是当时申请学校中世界排名最高的,合作项目的定位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自2012年至今,这所学校已正式运营三年有余,虽然尚未有学生毕业,但在中国家长的眼中,已颇具吸引力。

招生“中西合璧”

上纽大的“双重身份”,在招生尤其是招录中国学生时最为明显。

首先是走“美国式”流程。所有学生需与全美其他高中学生一样,在每年年底之前,在线递交美国大学通用申请表,同时寄送高中学习成绩单、校长推荐等证明材料,这与报考美国大学的程序并无二致。

同时也要走“中国式”流程,上纽大的招生方案是经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在我们去教育部汇报时,领导就明确地说了,同意上纽大自主招生,但有两个问题不要再讨论了,一是所有内地学生必须参加高考,二是高考成绩必须高于一本线。”上纽大校长俞立中介绍。

上纽大招录学生的程序是:先选拔学生,再参加高考。在上纽大“校园日活动”中被评价为A档的学生,高考成绩超过本省一本线,即可直接录取;如果是B档,则需要综合考虑高考成绩、“校园日活动”评价以及高中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

俞立中认为:“教育部考虑到了上纽大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上的改革。据我所知,其他高校也有‘自主招生’,但像上纽大这样的模式还没有。”

与其他高校更加不同的,是“自主招生”过程中的“校园日活动”。在报名的几千名中国学生中,只有近500人会受邀分批参与将近24小时的“校园日活动”。除了一般自主招生都会有的面试外,“校园日”还包括模拟课堂、写作和团队活动等,以及一场晚宴——学生们都要带上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做一段简短的介绍,与教授们共进晚餐并交流——整个“校园日活动”都必须用英语。

上纽大特有的“校园日活动”,是由纽约大学本部与上纽大共同讨论决定的。俞立中透露,招生团队的二三十名教授和工作人员,既有上纽大的教职工,也有不少来自美国本部。在每次“校园日”活动后,招生团队会就当次考察的七八十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讨论,然后再给出评价,最终目的是要选择优秀且适合上纽大的学生。

经过层层筛选后,上纽大最终每年会招收约151名中国学生,而另外149名则面向国际招生。历经三届招生后,上纽大目前有约900名学生,而教师人数已达到150名,师生比为1:6,远超国内其他高校,上纽大也将“小班教学”视作其特色之一。

“美式”教学法

进入学校就读后,学生们进入“美式”学习氛围。俞立中强调:“上纽大在学术上是与本部对接的。我们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考量,包括课程体系、师资质量、课程标准、培养模式和学生服务等模式,大部分都直接对接。”

在上纽大给本科生授课教授中,有40%来自美国本部,但由上纽大“联聘”,必须在上纽大承担几门课程;还有40%则由纽约大学相关院系按其标准和程序在全球范围代为招聘的上纽大教授;另外20%为来自国内外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在上纽大的教室里,老师大多是“洋面孔”,中国籍的老师们也都有在国外担任教职的经历。

外人看着“洋气”,学生和家长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名气”。在上纽大开课的老师,不乏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职乃至受聘为终身教授的知名学者。“有些学科,比如商科,一时聘不到合适的教授,我们宁可聘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担当客座教授,在质量上决不降低标准。”俞立中介绍。

上纽大的一位学生则透露,一些美国本部的学生,甚至会因为某知名教授本学期在沪开课,选择在上海度过自己的“海外学期”。

纽约大学本科生可以有1个-3个学期选择在该校全球教育体系遍布世界六大洲的14个校区或学习中心学习。目前,纽约、上海与阿布扎比是所谓的“门户校园”(campus)。曾在纽约大学本部就读的王昊川表示,据她所知,“门户校园”比“学习中心”的规模要大多了,“我曾经在纽大伦敦中心学习,同时在那里的大约有100名学生,最初是借用伦敦大学的教学楼和老师,还有几个兼职的行政人员”。

上纽大每学期能提供近10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会有一些具有中国本地特色的课程,如“中国传统智慧和当代转型”等,也有如“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等必修课程,更多的是与纽约大学相类似的课程,确保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各校区和学习中心之间的“无缝对接”。

上纽大的必修课极少,只有部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修读,而学生的专业选择,也会在大二结束前才最终确定。虽然学生们在入学时会提供自己倾向修读的专业供学校开设课程时参考,但也就是“仅供参考”。即便到了大二,也可以申请改读其他课程,而不用经历多数内地高校的重重考核。

上纽大的学生们选修学分时,与在纽大本部类似,会在各专业“同行顾问”(peer advisor)的建议下进行。包括有些“中国学生特有的”在某学期修读更多学分的申请,也要经过同行顾问的首肯。

“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他会帮你看一下,这样安排修读计划将来能不能毕业。”一位学生说。

相比其他中国内地高校,上纽大的学生每学期修读的学分并不多,一般是16个学分,每学期4门课左右,每门课的授课时间多在3小时左右。但他们却总在忙着阅读各种英文原著、准备小组讨论或撰写小论文,“有时老师还会随堂考,不读根本写不出来”。

“逃课”这个词很少出现在上纽大学生的口中,虽然上课时点名的教授很少,但一堂课常常只有十几个人,最大的课堂也就四五十人,缺席是十分显眼的行为。

在这种“小班”上,老师们从不照本宣科,讲课时经常与学生交流两句。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如果“嗨”了,还会直接站起身走到其他同学身边甚至讲台上陈词。

至于上纽大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等,也像纽大本部一样同时提供开放时间和预约服务。

上纽大的健康服务中心,不但每周举办健康午餐学习会、研讨会和冥想会,还提供戒烟服务,甚至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关于酒精和其他药物的一个网上课程。“特别是心理状况。”一位学生补充:“我感觉一旦你觉得压力比较大或是有什么不妥,他们很快就会注意到。”

各方筹资非盈利

上纽大对学生们的“服务性”,除了它与纽大本部相似的行政体制外,还有相当高的工作人员配比。在这所现有约900名学生,未来计划不超过20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的学校,除了已有的150名教师外,还有近200名行政人员,大多是上纽大招聘的,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

这样“豪华”的人力资源配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难免给人一种“贵族学校”的感觉。

俞立中认为,“没有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上纽大的设立和发展。”除了启动经费外,上纽大的校园建设和教学科研都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的支持和帮助。位于陆家嘴黄金地段的教学大楼就是由陆家嘴集团建设,浦东新区通过政府租用的方式,为上纽大提供了校园。

在上纽大之前,浦东新区也曾与其他知名的国外高校深度接触,但未有结果。

直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教育国际合作的理念,纽大与华东师范大学(下称华师大)的合作办学才被推上了快车道。

2011年1月,教育部批准筹建上纽大。同年3月,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政府,以及华师大、纽大就正式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上纽大。

而作为上纽大的“父母”之一,纽约大学的合作者华师大,在纽约大学设立上海中心时就为其提供了办公空间和设施。在上纽大浦东校区建成前,华师大还将中北校区的地理馆修缮一新,给上纽大作为过渡校园。“华师大还用一部分985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了设在上纽大的华东师大与纽约大学联合研究中心。”俞立中透露。

在资金问题上,上纽大的另一个“父母”纽约大学并未直接投入,但纽约大学校长积极为上纽大筹款,捐赠者中有很多是纽约大学的校友。

“如果学校经费周转有困难,纽约大学也可以提供暂借资金。”俞立中认为,上纽大不会出现经济上的困难,“因为纽大有很大的体量”。

俞立中坦言,上纽大因学生规模很小,目前并未实现收支平衡。上纽大的学费标准理论上是与纽大一样的,都是4.9万美元一年,但中国学生每年学费只是10万元人民币。同时,上纽大提供了不菲的奖学金,用以吸引最优秀的中外学生。

“我们经费有四个来源,学费、社会培训、社会捐赠、政府支持。”俞立中说。在这几个经费来源中,上纽大着力更多的,是社会捐赠。

“纽大校长告诉我,他当上校长后,平均每天可以为学校募款200万美元。上纽大现在得到了几亿元的承诺捐赠,应该说还不错,但是跟我们的期待还是有点差距。”俞立中表示,目前上纽大的基金会正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募款,主要用于奖学金,以及科研、教学发展所需。

“上纽大是一个非盈利的学术机构,任何人都不能从上纽大取走一分钱”,这就是当时几方对于这所学校的定位。俞立中强调:“我们都把上纽大看作一项创新的实践。一是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创新模式;二是通过上纽大这个‘试验田’,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径。”

《财经》特约撰稿 凌馨/文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