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新起点

2015-12-07 18:34: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30日同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体量和金融肌力的略嫌迟到的认可。人民币此番加入国际货币俱乐部,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更进一步,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就目前而言,在人民币大国货币获国际社会正式确认之时,也正是其币值稳定即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面临更大挑战的时刻。回首来时路,不难发现人民币大国地位的获得主要靠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中国产品通过充分发挥各种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路攻城略地。正是“中国制造”含金量的持续增加,使人民币币值不断提升,而中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和投资额的持续扩大,则使人民币的区域化使用水到渠成。

过去的辉煌纪录能否以及如何保持,决定着人民币大国货币地位能否真正夯实,能否真正实现成为像美元欧元那样的国际通用货币的梦想。眼下这更多取决于能否妥善应对经济换挡期币值稳定动力机制青黄不接的挑战。当年靠劳动力密集型出口攒下巨额外汇储备加持的人民币地位,如今需要更多新的支撑点。这意味着寻觅新的比较优势,打造新的出口竞争力。

当年我们之所以对以美元为首的外汇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其背后代表的高端产品和技术。这也提醒我们不要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而应该多从人民币的现实和潜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如何提高人民币对应的产品和技术的含金量,如今在服务可贸易化时代,还要加上高端服务产业。因此,如何升级“中国制造”,即时推出“中国创造”,继续在国际市场保持足够的中国产品份额,与此同时在对等开放的情形下提升服务贸易水平,是确保人民币地位的关键所在,挑战不可谓不巨。

换言之,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意在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但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着力点更多应放在国内。尽快化解存量泡沫,觅得新的增长动能,是人民币维系币值稳定,走向真正的大国货币的必由之路。近来业界有不少声音认为,金融改革不能过于超前于实体经济,而开放不能过于超前于改革,其背后所折射的忧虑即在于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资产价格泡沫,不仅反哺实体经济乏善可陈,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不仅削弱了人民币的实质竞争力,还拖累了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

此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时,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方面的界定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应充分利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不设限的窗口期,加快完成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扫尾工程,与此同时在妥善快速疏导资产价格堰塞湖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机制,从而以更好的姿态应对资本账户渐进放开过程中国内外资产价格联动挑战。

在国际层面,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进一步增大,对外投资与贸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结算层面的使用范围无疑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应继续水到渠成地推进与相关贸易和投资对象国的货币互换和互相纳入储备货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应继续大力推动包括中日韩自贸区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在内的各种双边和多边投资便利化和自由贸易安排,从而拓宽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使用半径。

与此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人民币的可视性和存在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民币作为资产货币的使用范围。双边货币互换,互相纳入储备货币篮子,意义更多体现在双边结算的便利化,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显然还不足以成为人民币资产货币化的实质推手。

为真正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的可使用性,应大力推进以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资产投资,并着力提升相关资产的可流动性。就目前的客观情势而言,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在人民币使用程度较深范围较广的周边地区加快推进资产投资,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

此前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关部门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人民币回流机制安排以及推进上海与海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不少经验。接下来,如何将其更好地复制应用于周边地区,是推进人民币国际资产货币化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践行共同发展自愿互利原则,在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可以更多让利于相关目标国家和地区,并应更多承担相关金融基础工程建设投入,从而在双赢的基础上推进经济一体化和资产计价框架标准化进程,进而水到渠成地推进人民币资产圈建设。

人民币 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