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区房到学券制

2015-12-08 18:30:19

评之评

为什么学区房会越来越贵,除了教育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就近入学政策以外,最核心的逻辑是在学区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学区房实际上是买了一个房价上涨期权——孩子上学完成,房主还可以更高的价格将房子出售:房主不仅仅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转让房子而获利。

从世界范围看,划定学区就近入学几乎是全世界的通例,为什么中国的学区房备受争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校的运营经费是由公共财政投入,但入学资格却只能由该片区居民获得。而在很多国家,学区房的投入是由学区居民的房产税所承担。换句话说,中国的学区房主凭借小区位置获得了全体纳税人支出的公共服务,而国外的学区则是由学区房缴纳的房产税来负责——这意味着所有的教育投入是由自己承担。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国的天价学区房对那些不在学区的居民是一种不公。

如何打破这种不公?有人指出要“用资源均衡打破天价学区房神话”,换句话说要各个小学获得同样的投入,不能厚此薄彼。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操作难度并不小,从日本等国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教育资源均等化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扭曲。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学券制度。1955年弗里德曼在《经济学和公共利益》中首次提出把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负责发放教育拨款的官僚手上释放出来。在该制度下,家长会获发一批学券,自行选择学校,取得学券的学校将可凭此向政府拿取资源,以鼓励学校改善教学质素,并将选择权交回家长。

学券制度的好处在于让受教育者有了选择权,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受教育者并没有选择权。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最终的选择权取决于学校,而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建校初期获得了各种倾斜的资源——在建校之初这些学校都是“重点学校”。很多名校的录取率很低,但学校却没有扩大规模,如果是在其他行业,一个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机构定然会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在教育领域,则是因为种种管制让优胜者无法服务更多的受教育者。

一旦实施学券制度,拥有选择权的将不再是学校,而是属于受教育者,这会在根本上动摇学区房制度。学券制度的反对者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他们指控这是把教育商品化,影响教师铁饭碗。

由此可见,要打破学区房制度,关键是要改变基础教育的供给机制,让受教育者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无界智库首席战略官

傅蔚冈/文/文
学区 房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