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时代

2016-04-07 18:36:20

投行视线

□ 朱海斌/文

2016年1月底,日本央行出乎意料地宣布将采取负利率政策。这是继欧央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和丹麦央行之后又一个正式采取负利率政策的国家。3月初,欧央行宣布将其存款利率从-0.3%进一步降至-0.4%,并将再融资利率降至零。根据市场估计,目前全球负收益率政府债券规模已超过5万亿美元。不夸张地说,全球货币政策开始进入负利率时代。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的降息措施,直至政策利率触及零利率。第二阶段是以量化宽松政策为主导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第三阶段则是实施负利率政策。而负利率政策究竟是货币政策的一个大胆创新,还是误入歧途之举,尚待实践检验。

负利率指央行的政策利率,而非零售存款(家庭或企业存款)利率为负。目前的负利率操作有两种。是政策利率直接为负,如欧央行和瑞典央行。欧元区的负利率针对的是金融机构在欧央行的存款。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不再生息,反而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另一种是日本、瑞士、丹麦采取的分层利率政策,即将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分为各个层级,仅对部分层级的准备金执行负利率。比如,日本目前采取三级利率体系,银行在央行的基本存款准备金仍适用0.1%的利率,第二级宏观额外准备金适用零利率,而在此之上的第三级超额存款准备金部分执行-0.1%的负利率。

负利率下限在哪里?伯南克在微博上指出,美联储2010年曾对负利率政策做过研究,认为受现金储存成本等制约,美国的负利率下限在-0.35%。但是,在那之后,许多国家(如瑞士、瑞典、欧元区)都已实施了低于这一下限的负利率政策。而在日本引入的分层利率机制下,由于受负利率影响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仅占银行资产很小一部分,对银行利润相对打击较小,学界普遍认为该机制下负利率的空间将会明显增大。

从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的逻辑而言,主要是传统利率政策对零利率下限的突破,但其传导机制并无大的不同。央行通过对其存款或准备金实施负利率,诱使银行把准备金转化为其他资产或鼓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放款,也同时压低资产利率和信贷利率水平。这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基本相同。当然,由于负利率存在下限,利率过低会引发囤积通货。居民或企业会减少在银行的储蓄规模,转而选择持有现金。

但是,负利率政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对银行利润的挤压和对银行定价行为的影响。负利率的成本主要由银行来承担,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银行也可能会转嫁一部分成本给居民和企业。比如瑞士,虽然名义居民存款利率基本为零,但是银行通过征收账号管理费和其他服务费的方式,将一部分成本转移到储户上。一旦超过某个度,这可能会导致居民存款的萎缩乃至金融体系的萎缩。

其次是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政策利率通常与货币市场密切相关,如美联储的政策基准利率是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在负利率政策下,银行可能会选择持有现金或其他资产,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相互之间拆借的需求很小,所以,货币市场的交易量和功能可能会受影响。

第三,更重要的是负利率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负利率政策下,从短端到中长端市场利率会进一步下滑。目前全球负收益率政府债券规模已超过5万亿美元,如当前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0.10%。除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外,这可能会对市场的风险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种冲击可能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追求低风险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保险基金、货币基金,只能被迫接受负利率的固定收益资产。这会影响这些机构的收益率,导致一些货币基金停止接受新资金甚至宣布资金返还,也会导致中长期社会养老金体系缺口的加大。其次,由于储蓄率基本为零,家庭储蓄压力加大。为了维持绝对的退休后收入水平,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影响当期消费。第三,在收益率整体下降的环境下,机构为维持绝对收益水平,将会提高投资风险资产的比重,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上升,系统性风险上升。

总之,负利率政策的推出,与其说是一项创新,不如说是一场新的豪赌。在全球整体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一味寄希望于货币政策宽松,而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步履蹒跚。一旦当零利率或负利率开始逝去,流动性大潮开始消退,那些裸泳的人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为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朱海斌/文/文
利率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