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文
自马车年代以来,人们就以拥有交通工具为豪。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大幅拓宽了出行方式,这一已延续了十几个世纪的情结可能即将消失。智能手机、互联网、无线通信等为消费者带来了无限的便利。车辆对于人们,特别是数字原住民来说,已不再是一款需要购买的产品。他们将出行视为一种移动体验,即通过一部车或多种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
与此同时,借助不断发展的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已经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功能:它们可以自行泊车、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行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我们即将迎来不需要“驾驶员”的时代。我们都将成为旅行者,通过多种交通模式,自由畅行在无缝互联的车流当中。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技术、社会和行业力量加速聚合,并正引发全球交通领域的爆炸式创新。汽车行业价值链的固有状态被打破,熟谙数字技术的跨行业巨头从现有和延伸的价值链上进入市场。依托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可用数据,领先的行业平台已逐步崛起,为消费者提供新型产品与服务。
这些转变颠覆了现有汽车企业的业务模式,迫使他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自身的运作方式。重资产的纯粹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价值正在萎缩,业内领先的汽车企业正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把握未来趋势,为消费者提供综合的出行解决方案。
埃森哲的研究发现,到2025年,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为全球企业带来至少6700亿美元的价值。展望未来,推动行业转变的三大关键领域在于:互联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的企业和生态系统。来自这些领域的创新(如图)已开始颠覆传统的汽车市场与行业边界,而能否抓住这些新价值增长的战略高地,也将决定市场参与者未来的竞争地位。
互联出行:引爆点正在积聚
汽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台由系统控制的复杂机器,并将演变为能够进行实时双向无线数据传输的数字枢纽。至2020年,超过90%的新售车辆将具备联网功能。
但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无线通信、数据分析和云平台都是相对较新的技术,而谷歌和苹果早已是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此外,这些“外来户”还与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客户有着稳固的联系,这一点更使汽车厂商望尘莫及。
但是近年来,传统汽车企业在车载资讯娱乐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汽车厂商正通过多方合作,摈弃原有的专属软件,转向更加开放的开源系统和移动技术平台,资讯娱乐也演变为一种基于位置的服务,其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取决于乘客当时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的喜好。
例如,捷豹路虎推出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汽车。系统会自主学习驾驶员和乘客的行为、需求和喜好,帮助驾驶员避免注意力分散,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驾乘体验。只需通过手机,车主即可切换车辆的舒适设置和娱乐内容,或是启用日历提醒和导航功能。
长远来看,随着多式联运平台的兴起,互联出行的概念还将进一步延伸。不管消费者是否开车,乘坐何种交通工具,数字化的定位服务都可为他们提供智能的路线规划。多式联运将车辆共享和其他交通方式集合在一起,人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轮渡、出租车、自行车以及各式各样的驾驶工具和公共交通,并形成无缝衔接。
一体化的多式联运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出行选择,还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然而,一体化的进程还将持续很长的时间,从全球范围来看,要实现真正无缝化的多式联运,还需要汽车厂商携手供应商、政府、客运服务商共同建立起一系列复杂的合作关系。但我们发现,众多企业正想方设法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目前,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已初见成效,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尚不成熟,这需要企业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时开发先进的应用程序接口,以便能将各种不同的运营系统整合在一起。
自动驾驶:竞争高地不容错失
颠覆性的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汽车业参与者的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制造商一直以来的渐进式增长模式,为更具冒险意识的科技类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说过:“就像早先的电梯都配有操作人员,而随着电路系统的发展,人们只需按下按钮,电梯就会自动停靠到你想去的楼层,再也无需专人操控。未来汽车的发展也会是这样。”
作为自动驾驶模式之一,辅助驾驶功能将不再只是豪华车型的专属,而会更多地出现在普通车型的配置清单中。驾驶者们将逐渐摆脱当前主动驾驶的模式,在自动化的行驶过程中享受被动驾驶的乐趣。今年底,通用汽车公司计划推出具有“超级巡航”功能的卡迪拉克车型,真正解放驾驶员的双手。该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驾驶员即便不用双手操控方向盘,汽车仍能够保持一定的车速,在既定的车道以固定的跟车距离自动行驶。今后,通用汽车打算在其推出的中等价位车型上,都配备这种自适应式的巡航控制系统。
在改善辅助驾驶功能的同时,更多制造商正投入资金研究完全自主式的无人驾驶技术。几家领先的科技公司早已摩拳擦掌。例如,谷歌公司已成功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它根本没有方向盘。这种完全无需手控的自动驾驶汽车目前正在欧洲、日本和美国进行路测。同时,特斯拉也在积极开发能够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
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努力也可圈可点。包括奥迪、宝马、奔驰、日产和丰田在内的多家公司都曾尝试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沃尔沃已成功测试了一支无人驾驶汽车车队,并力争率先推向市场。去年初,沃尔沃公布了一项名为DriveMe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推广计划。通过与瑞典政府合作,其计划在明年制造出100辆自动驾驶汽车。
尽管如此,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信心尚未建立。自动驾驶汽车会保护我们的隐私吗?我们放心把生命安全托付给车控系统吗?当车辆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能否接管车辆控制权,或是至少可以使用紧急开关呢?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那些“友好”的黑客就曾经成功夺取过互联网汽车的控制权,而那些恶意黑客分子也必定会潜伏在暗处,伺机利用各种关联性链接侵入并操纵汽车系统。
自动驾驶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已进入实质性的实验阶段。但技术上的制约、立法上的审慎、基础设施的障碍、消费者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开发成本,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广泛商业应用的条件。随着辅助和自主式两种自动驾驶模式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的数量将持续增长。然而只有实现汽车产业运作及其周边生态体系的全面转型,自动驾驶汽车才能投入大规模生产。
数字化服务:未来汽车生态核心
汽车企业从依靠经销商的B2B模式,转变为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需要采用新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并与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数字技术能为价值链的各领域带来效率、成本和协作创新能力的改善,帮助传统企业从原先的以产品销售为先,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体验转变。
实现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即对研发、制造、供应和后勤支持等内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是达成以上战略的关键。例如,在整个供应链中引入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监测,可以更迅速地发现部件质量问题,然后由供应商直接重新设计、生产并提供某零部件。例如,博世公司计划为其所有工厂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安装传感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了解产品从流水线到交货点的完整在途运输情况。
长远来看,3D打印未来将会成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主要途径。这样一来,供应商和组装厂可以位于同一地点,从而进一步整合供应链,实现无缝的制造和交付。去年,通用电气为其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生产的3D打印零部件首次获得了美国航空管理局的认证。一台安装有19个3D打印零部件的新一代发动机已开始进行飞行测试。
数字化革命还同时改变着汽车零售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汽车企业和经销商必须重新思考售前、售中和售后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并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打造创新的服务体验。例如,奥迪在伦敦设立了虚拟展厅。展厅中只展示了四部汽车,但通过墙上巨大的屏幕和仿真的音效,客户可以个性化地查看所选车型。同时,奥迪还尝试利用可穿戴虚拟现实设备,为购车人提供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让他们能从各个角度详细查看该款车的配置和功能。
新型的售后服务也正应运而生,比如预测型维护服务。日益复杂的车载诊断系统、智能部件和无处不在的互联系统使车辆、甚至一些部件能够主动发出需要维护或替换的信号。这将显著减少故障发生,降低汽车召回的频率。例如,米其林已面向货运车队推出了轮胎租赁和监测服务。通过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型分析,该服务可以持续在行驶途中跟踪轮胎状况。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被输入到车队的资产监控系统中,使其能够进行实时的性能分析,掌握每辆货车的轮胎磨损数据。
数字化还将拓宽服务的概念,让新一代服务成为可能。例如,维修保养服务可以不仅限于机械方面的调整或零部件替换,还可包括软件更新。更新软件能够提升发动机整体和机械系统的性能,而对电脑控制部件进行软件修改则有可能消除故障,从而使零部件使用时间更长,始终保持最优的性能参数。例如,特斯拉定期的无线软件升级能够使车辆原有的一些机械设计性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他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自动化空中固件升级的制造商。
汽车企业在新时代的成功关键将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数字化生态系统的作用下,各类应用软件、增值服务和数字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日益形成各种以产业为主导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快速构建新生态系统,至2020年,整车厂有望获得6.5%的收益率提升,而至2025年,其新增产值将高达28亿美元。
例如,汽车数据价值化有可能成为新盈利点。从全球范围看,汽车业是数据生成最为密集的产业之一,仅次于公用事业。数据分析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包括为客户提供定位更精准的服务和新的业务模式等等。业内企业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安全、稳健的数据市场来开展数据交易。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早期的尝试。例如,Transport API公司从英国的一些交通服务那里整合数据,供开发商开发应用,帮助用户查看公交车位置或者找到最近的地铁站。
汽车是工业革命的杰出产物,目前正面临着剧烈的行业转变。过去100年间,汽车的安全、设计和性能有了巨大的进步;未来20年,数字化将推动汽车行业产生比过去一个世纪更多的创新。通过数字技术,汽车消费者、企业资源、产品和服务将进行创新的重新组合。在这样一个持续变化的行业中,并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建议,但以创新思维和敏捷行动把握行业未来变革的关键点,将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
作者为埃森哲战略业务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