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电影院的重要性
中国社科院 魏翔
“电影院、内生适宜性和
中国城市的人才集聚”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1075号
人才朝城市集聚这一经济现象,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到底什么吸引人才到城市去呢?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自然条件、外在的工资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内生适应性”。
城市的“内生适应性”除了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其他文化方面的吸引力。例如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等自然吸引人口集聚,但丰富的城市文化生活显然也为城市加分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到底何种城市文化产品是比较合适的?应该供应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吸引人才锦上添花呢?
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是“电影院”。中国的富豪们,例如万达的王健林和阿里巴巴的马云,纷纷进军影视行业。万达更是通过万达广场搭配影院的方式,在这个影视市场已经营多年。或许可以说他们也搭上了中国城市化的东风。
作者观察到每万人电影院数量与人才密度高度相关,并指出电影院这一文化产品既不像古典音乐厅那样曲高和寡,也不像什么露天唱歌那样下里巴人,处于一个刚刚好的位置,对一般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者由此把电影院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加入到内生适应性模型中,并通过多种方法检验了“电影院”这个变量对人才集聚的吸引力。电影院对人才集聚的吸引力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因果性,即电影院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另一个是累积性,即在人口密度高的区域,电影院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密度。
文章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才的数据,以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中电影院的数据,证明了电影院带来的两种效应——因果性和累积性——都是存在的。
这对城市治理有直接的政策启示。城市需要修建合适的人文设施来吸引人才,从而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
制度
补贴、罚款,还是一起上
哈佛大学 Nava Ashraf等
“基础设施、激励与制度”
《美国经济评论》2016年第106卷第5期
城市在带来正面外部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外部性。城市的正外部性包括容纳更多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但城市也会滋生所谓的城市病,例如贫民窟、犯罪问题等。
要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制度建设。例如城市给排水系统,供水和排污需要铺设管道,但城市的穷人通常想搭便车,却不愿意为铺设管道付费。
津巴布韦试过单用补贴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后一公里”还是和穷人脱节,结果穷人还是无缘给排水系统。纽约也试过类似的手段,但导致供水效率不足,最后被罚款系统取代。
作者建立了一个模型表明基础设施和制度之间是互补的,并且解释了何种条件下单纯补贴或罚款有效,何种条件下应该混合使用。
就罚款而言,最优罚款并不是严格的罚款,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避免对无辜者的剥夺。
观点
教育的迷思
哈佛大学 Robert Sampson
“性格的必要性”
《经济学文献杂志》2016年第54卷第2期
如何评价教育的成就,一直是一个举世难题。标准化测试测量出来的成绩,并不全面反映智力水平,更不用说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面成就了。研究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家,例如赫克曼等人后来提出“不可测的能力”是影响教育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标准化考试及其相关的教育证书,其实对考试参加者和证书持有者并没有很大的帮助,除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发出信号的作用外,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或许没有想象中的大。而在实际工作中极其有用的“不可测的能力”,例如自控、例如坚韧、例如责任心等,无法通过专业化考试和证书来检测。
自控能力,又与幼童时期的培养密不可分。这种性格的养成,不能全靠后续的正规教育来完成。个人所处的环境又与性格养成有巨大的关系,并且会影响未来的犯罪等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孟母三迁”虽是古代的事,对当今也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