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
modern classics
《我们的中国》,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6月
学者李零历经十余年,在各地一边考察一边读书,遍访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遗迹等,探究古代历史,思考当下问题,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推出专题论著集《我们的中国》。作者指出,历史总是被不断简化——有美化,也有丑化——这让历史学家很不满意。因而历史学家对这类人为建构的历史叙事,要解构,要重构。
全书分四编:一编“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第二编“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第三编“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记,也是家乡考古学;第四编“思想地图”,特别提到思想的重要性。
《日本第一》,(美)傅高义著,谷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
傅高义,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在哈佛有“中国先生”的称号。他是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1979年,傅高义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前夕,著书解析日本黄金时代奇迹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方法,提出日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书名所称“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称第一。作者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知识与情趣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选择的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与社会选择真相》,(美)埃里克·马斯金等著,黄永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6月
一个社会如何选出总统?立法机构如何决定该颁布哪个版本的法案?一个直观的答案是进行投票。但是有很多投票规则——过半数原则、多数原则、排序投票、一致同意投票规则等,规则改变,结果就不同。1951年肯尼斯·J.阿罗采用数学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进行研究,以分析其能否保证选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结果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激进主义探源:传统、公共领域与19世纪初的社会运动》,(美)克雷格·卡尔霍恩著,甘会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克雷格·卡尔霍恩,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曾担任纽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公共知识研究所创所所长,纽约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
激进主义在19世纪初的兴起,常被简化为进步社会变革的寓言。本书则提供对激进抗议的一种视野广阔的分析。作者阐述了激进主义同前工业文化和工业化初期的文化之联系,尤其强调工匠共同体是激进抗议的孵化器,而宗教和文化关怀有时比经济关怀更能推动人们参加劳工运动。因此,认同政治而不仅是利益政治,贯穿19世纪的各色社会运动,各种起源的激进分子重视行动和实践取向甚于意识形态取向。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王明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等。
作者表示,写作此书是为了提出一套分析种种文本、表征(表相)以探索社会情境(本相)及其历史变化的方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他称之为“反思史学”。作者希望读者及研究者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