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秦嘉敏 俞燕/文
在沪港通开通一年零十个月之后,保险资金迎来入场的机会。
9月8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下称“《监管口径》”),正式允许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投资港股通股票的账面余额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
这是保监会继2007年和2014年以来,关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又一新规。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仪式在香港交易所举行。沪港通的正式开通,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继QFII之后对外打开的第二扇门。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参与沪港通试点则打开了进一步对接国际资本市场的又一条通道。
保监会发布《监管口径》之后,香港交易所的官方微信账号“沪港通”对此表示了欢迎,认为随着沪港通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参与到沪港通这一机制之中。
自保险机构于2006年获准以自有资金购买外汇投资海外以来,香港资本市场一直是险资“出海”的主战场。不过,从目前来看,各家保险机构的海外投资比例远未及上限。海外投资需要在外管局核定的QDII额度范围之内投资,能获得QDII额度的保险机构仍属少数,且额度有限。
截至2015年末,保险业境外投资额约360亿美元,境外投资实际占比不到2%。不过,今年以来险资“出海”热情飙升。截至今年4月,险资海外投资规模已超过400亿美元,其中股票是占比最大的投资品种,占比达42%,接近五成。近日几家上市险企都在中报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从沪港通的情况来看,从5月开始,资金流入的力度遽升。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5月、6月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分别增至268亿港元和440亿港元, 7月,虽然净流入降至近百亿港元,但8月又飙升至547亿港元。
在沪港通升温之际开闸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意味着所有具备股票投资能力的保险机构都有机会分享其中的投资机遇。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沪港通取消总额度限制以后,港股将成为境内险企又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领域,在“资产荒”之下对完善保险资产配置以及提升投资收益率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大中小型公司提供了同等的投资机会。
也有保险投资人士表示,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参与沪港通主要在于对接国际化市场。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国际化正渐趋渐近。保险机构通过沪港通“练兵”,软硬件都准备好了吗?
灵活资产配置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当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认为,保监会允许险资参与沪港通已酝酿了很长时间,此次开闸应该没有刻意挑选时间点,主要还是考虑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应对今年的资产荒。
2006年险资海外投资试点以来,香港资本市场一直是保险资金最重要的海外投资领域。不过,根据规定,国家外汇局对于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付汇实行的额度管理,归入QDII管理,保险机构进行直接投资和境外资金运用等资本项目外汇收支时,需要事先在外管局核定QDII额度。未批额度或超出额度,则不允许投资。
这意味着,保险机构进行海外投资时,除了必须在保监会批准的投资比例内,还要在国家外汇局核定的QDII额度之内。
早在去年以来,诸多保险机构就在感叹QDII额度不够用,这也是目前海外投资占比不高的原因之一。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40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额度308.53亿美元,比去年底的311.53亿美元减少了97亿美元。
而一个事实是,其实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连续17个月未批复QDII新增额度。因此,此次开闸沪港通,使得险资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以及间接的海外投资,不再受到外汇额度的限制。
国都期货公司期货股指分析师武猛认为,险资参与沪港通,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避免了外汇额度申请问题。此外,沪港通的投资范围比QDII更广,且股票无锁定期,投资更加灵活。
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秦岭曾在2014年中国财富论坛上谈到,沪港通不限投资类别、额度、无排他性、无锁定期、通道和托管成本更低,为国际资本双向流动,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提升保险资金跨市场配置灵活性。
光大证券报告估算,险资获准参与沪港通,将为港股市场带来约2500亿元新增资金。武猛则估算,以目前的资产体量,若港股投资占权益类投资的5%-10%,则简略估算2016年底流入港股的资金处于1008亿-2016亿元范围。
聚焦估值洼地
“如果用水管来比喻的话,那么香港代表的国际市场的管子可能是方形的,而内地市场的管子则是圆形的,两边阀门结构及水压也是不同的。沪港通恰如一个连接转换器,它的挑战就是要在不改变两边水管形状的前提下,把两边的市场有效有机地连接起来。”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这样形容沪港通。
A股与港股所存在的相对估值洼地和估值优势,正是沪港通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众多投资人士认为,沪港通中长期将推进A股与国际估值接轨,今年突然出现大量内地机构投资港股,也正是因为港股估值相对处于洼地。
在国内固收市场收益率下行和A 股市场行情转弱的影响下,国内险资面临收益与成本倒挂的压力。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平均实现年化投资收益率为4.94%,比去年7.56%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下滑明显。多位受访投资人士认为,港股市场的红利回报水平叠加人民币贬值带来的相对汇兑收益,险企的投资回报有望提升。
今年以来,香港恒生指数上涨9.2%,恒生中国指数上涨3.6%,大部分在香港、A股市场同时上市的标的仍保持A/H股溢价。武猛认为,目前A股和H股的溢价指数接近120,处于较低位置,短期内不会对A股资金面构成影响。但若后期港股投资价值凸显,且险资总规模增长,或在资金面上小幅推动港股。
目前,险资的股票投资仍主要集中于A股市场,即使在经历了2015年A股市场的动荡以后,险资对股票的投资规模仍然继续保持增长。一位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认为,相对单一的资产配置组合和相对单一的市场,很难做到稳定收益。沪港通为保险机构做好资产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新的投资市场。港股的波动性跟A股不一样,波动的方向也不是1∶1的关系,多元投资渠道可以适度分散投资组合,改善保险行业的资产配置。
对于保险资金来说,通过沪港通能够更便捷地参与H股市场,加强在低估值、高股息、A/H股溢价显著标的的配置,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高股息。国信证券研报认为,本次政策的影响重在存量股票资产的替换效应,更多向具备“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股切换。
武猛认为,保险资金追求稳定绝对收益,港股配置上会青睐具有A+H股中具有折价优势、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蓝筹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11月沪股通开通后至今年8月10日,沪股通净买入金额超过10亿元的股票共有18只,主要分布在白酒、银行、证券、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而白酒、银行等行业本就是险资一向青睐的A股重仓品种。诸投资人士认为,险资未来配置港股要参考A股的投资策略,考虑整体的权益配置策略和思路。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参与沪港通的险企需要对于A股和H股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认定,对于在原本各自封闭市场里进行流动性套利,是一个结构性的机会。
投资能力待考
此次险资获准参与沪港通,是面向所有保险机构,这意味着大中小型保险公司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过,《监管口径》同时强调,保险机构直接开展沪港通股票投资应当具备股票投资能力,不具备股票投资能力的保险机构应委托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运作。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港股通试点股票。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表示,此项监管规定为不同能力和条件的保险公司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有股票投资能力的可以自己投资,如果没有能力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也可以投资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相应的资管产品,大小公司的待遇其实是平等的,同等获益。”
目前,获批的保险机构境外投资的专业子公司共有12家,有40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投资额度。去年保监会批准了6家险企和1家保险资管公司开展境外投资业务,今年又批准了信诚人寿和国华人寿开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业务。
近年来,继大中型保险公司陆续获得海外投资资格之后,一批中小保险公司开始成为获批境外投资资格的主力军。尤其是2015年以来,又以平台系公司为主。从目前险企获批的QDII额度来看,平安额度最多,有71.9亿美元,平台系公司生命人寿额度高达44.09亿美元,比位居第三的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35.5亿美元还高出8.59亿美元。
政策待遇平等、同获额度和资格,并不意味着能力趋同。参与沪港通,险企的海外投资能力和水平如何,需要实绩来验证。
武猛表示,之前一些险企特别是大型险企通过QDII参与港股积累了相关经验,沪港通对险企开闸后,这些公司的资金反向流入的通道也打开了。在他看来,大型险企由于综合实力雄厚,相较中小公司在海外投资能力的软、硬件建设更有优势,为以后更广泛地对接国际化市场可以有更充分的准备。
《监管口径》同样体现了监管层“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要求保险机构投资沪港通股票,应当与托管人确定交易结算模式,明确交易执行、资金划拨、资金清算、会计核算等业务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资金安全保障机制等。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认为,虽然每家保险公司的定位和投资风格不同,但其投资团队和风控措施,都要适应相应的市场规则。
9月9日,港股当日成交量达到1168亿港元,为今年新高,港股通更在成交量、买入量和净买入量上创下三项今年新高。金融类蓝筹股继续受到内地投资者青睐。港股通成交额相对港股全市场的总成交额,已从今年1月平均的1.6%增加到9月至今的5.4%,港股通在港股市场的角色正日见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