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FinTech

2016-12-28 18:57:59

从前几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到最近流行的金融科技;从最初的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行业到现在华尔街公司纷纷宣称自己也是科技公司;从几个硅谷技术极客扬言要革传统金融的命到不少纽约金融界大咖跳槽到金融科技领域创业……金融业也许正面临着一个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颠覆性变革期!

跑路、关闭事件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阵痛,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正极力摆脱昔日形象,贴上新的标签——FinTech。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崭新的FinTech时代正在到来。

FinTech即为“finance+technology”,原意指“金融科技”,其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广义上一切以科技和数据为核心驱动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的企业均属于FinTech的范畴。

不可否认的是,FinTech对金融业的冲击是长期的,它对金融业的商业模式、结构甚至整个价值链都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FinTech的冲击无疑也刺激了传统金融行业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如果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互联网巨头们挟场景的优势,令传统金融机构切身感受到它们巨大的威胁。那么在金融科技时代,在拥抱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之后,传统金融机构亦有可能在与互联网巨头们的竞争中谋得一次领先的机会。

在FinTech的诸多应用中,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核心,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带来金融业态的革命。

对各类新金融创新来说,风险是各方最担忧的,对于区块链这种颠覆式创新尤甚。全球的监管机构正在密切关注FinTech的发展,他们需要找到支持创新和防范风险这一底线之间的平衡——既要剔除害群之马,又要让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者能够生存发展。这对于当下站在风口的FinTech而言甚为关键。

区块链技术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金融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被业界视为“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不过,如何使其满足现有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风控、合规和技术要求,将是决定区块链在金融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

上篇:押注区块链

□本刊记者 陆玲 张威/文王东/编辑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引发全市场高度关注。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区块链领域的进展:美联储主席耶伦透露美联储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欧洲议会智库发布了关于区块链基础的讨论文件;新加坡金管局宣布,将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8家本土及外资银行启动试点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包括跨境外币交易在内的银行间支付……

随着汇丰、花旗、巴克莱、中国平安等金融巨头以及全球各大央行的纷纷加入,资本、智力等资源正在加速向区块链汇聚。根据穆迪研究报告,全球对区块链的创业资本投入已经超过14亿美元,已有800多家从事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企业。

到底什么是区块链?目前达成统一的权威定义为:区块链基于密码学技术,通过特定算法,依靠一定的共识机制(比如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点对点交易,信息存储在各节点(node),无需信任单个中心。每个节点通过保存一套完整历史数据库的副本,参与维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简单说,区块链提供了一种途径让彼此并不认识的人来创建大家都能查看的资产记录。通俗说,别人都在看着你的交易行为,谁都造不了假。

“无论你是IT圈的还是金融圈的,如果今年你不了解区块链,说明你落伍了。”这一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并“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

“对区块链技术的积极应对或是被动接受,或将导致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万向控股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告诉《财经》记者。

对于金融机构或者矢志涉足金融业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究竟如何理性地认知区块链技术?是否要押注区块链技术,怎样参与进这场重大的变革?

在一片火热的区块链热潮中,最近,华尔街第一大投行、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区块链联盟R3的九位创始会员之一的高盛宣布将会退出联盟。这被市场解读为冷静的决策。

“毕竟,利用区块链重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一场硬仗,不是从一到十的过程,而是从零到一的过程,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显然非朝夕可完成。”肖风强调。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来自监管机构的政策和力度。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限制与边界,如何使其满足现有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风控、合规和技术要求,将是决定区块链在金融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提出,区块链技术要研究以增量的方式,而不是颠覆存量的方式来解决金融中的成本、效率和秩序问题;要关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

华尔街醒来了

谈及金融业对区块链的兴趣时,Blockstream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斯汀·希尔(Austin Hill)有句话一针见血,“华尔街醒来了”。

高盛早在2015年初申请了首个区块链相关的专利。高盛希望综合区块链的优势,通过分布式总账可以处理外汇交易市场的金融交易。

高盛退出R3并不是放弃区块链技术。据《财经》记者从了解高盛的人士获悉,高盛决定退出R3的原因在于,其不愿和几十名成员共同投资,而是希望获得更多控制权。但按照高盛发言人的说法,高盛仍会继续开发自家区块链技术。

几乎在高盛关注区块链的同时,瑞银启动了探索、利用和共享区块链潜力的Crypto 2.0 探路计划。该计划目前设立在伦敦 Level 39(金融科技孵化基地)瑞银创新实验室,包括智能债券实验、多用途结算币实验等。

此前,瑞银集团首席运营官Axel Lehmann曾向《财经》记者透露,该行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发行和交易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现金股票领域。瑞银正牵头与全球四大银行共同开发一款数字货币系统用于跨境支付结算交易。

据《财经》了解,截至目前美国前50大金融机构都成立了区块链相关实验室。

去年9月成立的R3已经囊括了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等60余家全球金融巨头。R3致力于帮助大型金融机构配备区块链技术,帮其更好地处理国际支付、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

当这些身穿细条纹西装的银行家们突然变成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时,前摩根大通大宗商品全球主管,被称作“华尔街女皇”的布莱斯·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的言论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态:终于又遇到颠覆的机会。

Blythe Masters于2015年初加入区块链初创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任首席执行官。

“这次大会,微软和IBM两家巨头公司,自掏腰包从美国飞到上海进行演讲,这在之前的全球区块链会议中是鲜见的。”9月23日开始的上海全球区块链大会,肖风特意向《财经》记者强调,这表明区块链技术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公司的加入会加速行业成熟。

微软自2014年起便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密码币为切入点接触虚拟互联网金融业,微软也是全球第一家进军“区块链”领域的IT企业。

IBM对区块链的认识略晚了一步。其于去年底宣布参加由Linux基金会领头的开源区块链项目开放式账本项目(Open Ledger Project),现更名为超级账本(Hyperledger),除IBM外,英特尔、思科、伦敦证券交易集团、摩根大通、芝加哥交易所集团等金融科技行业巨头也纷纷加入。

据悉,自Linux基金会宣布超级账本项目以来,已经收到了2300家公司的申请。

IBM全球区块链发行总监约翰·沃伯特(John Wolpert)说,这些机构并不在意每次是否都取得成功。但是,它们会尽可能赶在变革之前从根本上提高自己。IBM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企业级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领导者。

而国内的各大巨头早已纷纷加紧区块链的布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万向集团是目前行业内涉足区块链领域较早的企业。其在去年9月成立了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并成立了5000万美元的专项投资区块链基金。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30多家区块链公司,涉及跨境支付和汇款、智能证券、奢侈品溯源、供应链等。

“我们也在研究,在寻找区块链未来的战略方向在哪里。”肖风称,知名的区块链创业公司背后的股东不是高盛就是摩根士丹利。

来自德勤的报告显示,过去三年中已经有14亿美元的投资投到区块链上。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都是主流的金融机构在投,而不是风险资本。此外,同期有超过2500项专利申请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专利也都是以大型的金融机构为主,比如高盛、瑞银。

“尽管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场景还需要时间,但是这种趋势已经不可更改。而未来区块链技术的估值必然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而飞速提升。”上海高融资本合伙人陈杰说。

万向控股宣布,未来七年将投资2000亿元在杭州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项目。据肖风介绍,该项目将全方位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技术,主要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联合IBM、微软、ConsenSys、以太坊、HyperLedger以及众多区块链创新企业和机构共同开发。

万达集团在今年6月启动了自主区块链技术研究平台,8月份加入了Linux基金会超级账本项目,10月上线区块链金融资产交易所应用。

万达网络科技集团首席架构师蔡栋称,万达在区块链领域的想法是打造一个开放互赢或者多赢的生态环境。“怎么与大数据完美融合是万达面对的新课题”。

在启动区块链联盟方面,中国丝毫不落后。今年4月,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乐视金融、大连商品交易所等11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联盟)宣告成立,联盟秘书处设在了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

5月,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正式成立。该联盟集结了包括微众银行、平安银行、招银网络、恒生电子、京东金融、腾讯、华为、银链科技、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等在内的31家企业。

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区块链联盟成立。

一种区块链的狂热传染病已经侵入了金融服务行业。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在一次演讲中点出了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心声:如果区块链是技术革命,将来可能是颠覆性的。如果认为是泡沫,不行动,可能会错失技术革命。而这个代价是很沉重的,可能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

分布式而非去中心化

区块链这种颠覆技术最早是由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带到这个世界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普遍恐慌,人们对于金融机构的信任降到谷底。建立公共分类账户来确保权力分散的想法开始再次浮现。当年11月,中本聪发明了一个点对点的电子支付系统,这种不需要中央银行发行,不受任何监管控制的加密货币,采用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个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电子现金支付,每笔交易被记录在区块上,公开、透明。

作为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比特币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不需要借助任何介质即可传递价值的可能性。但是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只考虑了比特币的交易,本身不支持定义其他资产。而且对于比特币这样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统,任何改变都要获得社区的一致同意,很难快速改变。

“比特币兴起开始,市场并没有把比特币和区块链拆分开来,区块链被视为比特币的一个部分。”此前,数字货币银行Bitbank联合创始人郭宏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解释,直到2013年底中国央行出手整顿比特币,行情趋冷,区块链作为一种单独的技术被抽离出来。

彼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 Mt.Gox 破产,随之而来的观点认为比特币已死。但值得庆幸的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却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传统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2015年从小众走向大众。有人说:比特币已死,区块链永生。

区块链最具有颠覆意义的功能之一是改变信用产生机制。《经济学人》将区块链描述为商业社会的“信任的机器”。在任何需要信任的领域,区块链都有用武之地。

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高盛称,除了比特币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物联网甚至房地产都存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区块链技术将颠覆一切。

其中,金融业被认为首先颠覆的行业,也是最先实现的应用场景。信任是金融业的根基,区块链技术可以低成本地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问题。

乐观者认为,区块链带来的改变将类似当年HTTP协议一样,会彻底变革金融业。从银行业到保险到资本市场到会计监管,区块链技术将影响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

“我们深信区块链未来有潜力成为金融行业的下一个互联网革命。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任何两方之间的直接互动,而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角色。”瑞银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瑞银集团首席运营官Axel Lehmann如是说。

随着中介数量的减少,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就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给更多的人。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看来,区块链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肖风则认为,对区块链技术的积极应对或是被动接受,将导致行业内部的重新洗牌。

“区块链是基于分布式网络技术诞生的。区块链的核心是分布式账本,而不是去中心化。如果不确定这一点,区块链很难被金融体系所接受。”肖风强调。

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指出,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只适应于比特币这类流量比较小、每秒几笔低品质的交易。对于高频次、跨平台的金融应用,“去中心化”显然无法适应。

实践中,区块链技术诞生了三种探索路径:即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如比特币)、中心化的私有链(如集团内部)以及部分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如几家金融机构之间),后两者又联合称“许可链”,在此基础上构筑产业生态体系。

一个发展的共识是,公有链代表的是全球信用,其产品都是To C端的,一些具有完全公开透明数据的业务场景,比如一些政府的数据,或者相关公益的项目,适合放在公有链上;而联盟链适合银行与银行、企业与企业,或者银行与企业等大型机构之间建立。联盟链是公认的主流。

落地场景是关键

摆在很多金融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需要满足的业务场景无法一一映射。

“区块链的落地领域,一方面没有中心,或者很难建立中心。另一方面,要和现实机制有映射。”火币网COO朱嘉伟告诉《财经》记者,符合条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或跨境贸易等相关业务。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跨境支付规模以年均5%速度增长,2016年已达6010亿美元。然而,目前跨境汇款的成本高昂,平均每个汇款人的手续费率达7.68%。主要成本来源于银行的汇款手续费和SWIFT (环球金融同业电讯协会)的电报费用。

对银行来说,这些交易成本很高,利润低,是一项很鸡肋的业务,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清算中心,因为没有一家组织或机构能够获得公信力的背书,取得不同金融机构的信任。而借助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优势,则解决了交易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间的成本,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全球不少区块链公司看中了这块市场。比如Google投资的Ripple,它被称为“目前最成功的区块链技术公司”,专注跨境国际银行之间的清算,已经和12家Top50的银行展开合作。Ripple表示,自己的技术能让银行在支付中减少33%的成本,数秒内即可完成交易。

最近, Ripple区块链帮助的全球第一笔区块链国际银行间汇款,在加拿大Alberta的ATB 银行和德国Reisebank之间达成,总共花费20秒。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很多中国区块链公司也在围绕解决跨境支付领域探索。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推出的支付平台Oklink,主攻中小企业市场,目前已在韩国和菲律宾展开了应用。

据Okcoin创始人徐明星介绍,OkLink目前的角色是银行汇款业务的中间平台,在整个汇款流程中,前后两端分别由两家银行参与,一家接待汇款者,一家接待收款者,中间过程在区块链上完成。OkLink能将小额跨境汇款的手续费降低到0.5%,而目前的这一成本普遍在2.5%-15%之间。

网信集团区块链技术负责人邓柯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区块链上的“试水”从跨境贸易、跨境支付开始,预计应用项目明年会落地。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测算,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可降低每笔交易成本约40%,应用了区块链的B2B跨境支付能够给全球支付行业新增加500亿-600亿美元的价值。

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尚处于相对比较灰色的地带,涉及到外汇管制,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虚似货币,实现从技术上“绕开”监管,从事跨境业务,会面临很大的合规问题。邓柯称。

有乐观分析认为,Ripple最有可能替代SWIFT,成为区块链时代的银行间协议。但据《财经》记者了解,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Rippl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朱嘉伟看来,跨境支付的应用固然是痛点,但得上了规模才有意义,不然很难盈利,跨境支付资源整合难度相当高。比如要得到国家许可,还要满足相关的国际法规。

“回到系统内,比如中国央行推出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很成熟,如中心化能解决得很好就不存在很大的痛点。用区块链有什么意义?所以,微信、支付宝就可以了。”朱嘉伟说。

所谓大小额支付系统指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其中前者指央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接入系统,是以电子方式实时全额处理跨行及跨区支付业务的应用系统;后者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城纸质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目前人行暂定为5万元〈含〉限额以下),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银行营业网点的资源共享。

虽然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在不断被开发,除了支付外,多半属于金融业的非核心项目。在朱嘉伟看来,主要源于金融行业的强监管属性下,没有找到真正打到痛点的可以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刚需场景。

基于此,蚂蚁金服希望在其他业务上取得突破。今年7月,蚂蚁金服推出首个区块链公益项目,主要应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以解决善款去向透明度的问题。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告诉《财经》记者,蚂蚁金服更在意这个场景是否适合用区块链,以及是否符合目前的监管法律框架等。

同样的原因,京东金融选择在相对弱监管领域切入。京东金融战略研究部研究总监陈龙强告诉《财经》记者,京东正在探索企业级区块链,应用端从B端到C端演进。据他介绍,京东金融选择商业票据和ABS云服务这两个有实际业务的场景进行尝试。

由于票据市场规模大、参与方众多,而且业务链条很长,难以有效管控和防范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包括贸易背景造假,票据真实性认证失效,利用票据违规融资套利等等。

“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就有可能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实现商业约定的具体限制,引入监管控制节点,由交易各方确认交易,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陈龙强称。

近日,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亦表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未来有望在票据市场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央行主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票据交易所的开发已经基本完成。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票据交易所将会有效降低监管成本,这是目前业界呼声较为强烈的痛点。”杭州复杂美科技公司创始人吴思进告诉《财经》记者。据他介绍,复杂美区块链研究中心已经初步完成了基于多种区块链版本的票据交易所的开发。

陈龙强预计,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后,未来2年-3年是区块链To B端项目的落地阶段。据《财经》记者多方采访,明年会有一波区块链技术商业项目的落地潮。主要集中在跨境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票据交易所等。

而区块链真正进入面向消费者的普惠第三阶段预计会在2020年以后,届时,个人资产的映射、公证、信息记录、个人健康数据等等都可以用区块链实现更好的掌控。

“到底是信任代码还是信任机构,这是价值观的颠覆,人民群众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的。”朱嘉伟说。

金融机构战略跟进

“如果抵挡不了,就要拥抱它。”徐明星说。

银行已走到了改变底层基础架构的关键时刻。有种说法“区块链会终结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的副总裁安德烈·沙罗夫(Andrey Sharov)表示,由于区块链技术使用日益广泛,到2026年,银行会销声匿迹。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随着监管的收紧,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业不得不竭尽所能对待削减成本的问题。而能够帮助提高交易性能、降低运营成本的区块链技术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希望。这也是全球金融巨头们开始大规模拥抱区块链的动力所在。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提出,至2022年,区块链技术通过减少跨境支付、证券交易以及合规中的成本开支,每年将能为银行业节省1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国际银行主要在金融贸易、跨境交易以及支付上采用区块链技术试水。

例如,澳大利亚的三大银行正试验Ripple Labs的区块链分类账系统,其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把该系统用于其附属机构之间的支付结算。

最近,澳洲联邦银行(CBA)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表示,银行业首笔采用多区块链的跨境交易已经产生,该交易是将一批棉花从美国运往中国,这笔区块链交易涉及88包棉花,总金额为3.5万美元。

从《财经》记者采访的多家银行人士信息来看,各大银行已经将区块链放在了很重要的战略位置;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小范围试水区块链技术,但离大规模应用还相去甚远。

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R3CEV的中国金融机构,平安集团于2016年在执委大会时宣布将区块链作为其重点内容。平安集团首席系统运营官胡玮称,作为较早支持超级账本和以太坊两个平台提供区块链服务的机构,平安已对个人征信护照、金融资产交易两块产品进行了区块链技术应用。

“平安集团内部有大量的场景可以进行区块链应用。”胡玮称。

9月,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联合开发了一套区块链应用系统,并投入试运行,主要用于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

微众银行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公开透露,该系统可以让合作银行全面实时高效地了解信贷及资金交易信息,进行实时的头寸监控,免除依赖终日对账文件进行清算对账的繁重工作。

同时,微众银行在同业之间牵头发起了深圳金联盟的区块链联盟组织,“在里面寻求更多的场景”。

今年9月,由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深圳瀚德创客投资有限公司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开发了“首笔区块链真实金融交易”,成为全球第一笔区块链资产收益权转让。

作为R3联盟的成员之一,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曾表示,区块链未来可能会革新整个银行业传统的基本架构,金融行业要积极尝试区块链技术,但短期内还是以实验探索为主。

据了解,多家银行尝试将区块链的技术运用在积分体系的构建与重组。

10月25日,Visa公司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Visa B2B Connect预览版,并计划2017年投入使用。此次VISA的尝试是基于区块链私有链。

“现在是全球企业最好的时机,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来改善商业运作里面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Visa公司创新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部执行副总裁Jim McCarthy说。

区块链的一系列优势在隐私、安全要求极高的金融业务上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摸索、实验。胡玮表示,在金融领域应用上,银行更多还要思考区块链技术如何能够保证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

银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paul schaus近期表示,由于监管的不确定性,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投资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银行必须对区块链产生的预期回报持温和态度。

据《财经》记者采访的情况,大银行虽然已经动起来了,多在研究阶段,小银行有心无力。“其不情愿来自于对加快自身灭亡的恐惧”。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民间资本先研究试用,但是银行还要慎重。“当前银行业有充分可靠的信用支持,尚不迫切需要通过区块链解决信用缺失问题。”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指出,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会更多地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上,快捷、高效、低成本的区块链系统会促使传统银行业加速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但同时孙德顺建议,银行在对待区块链的策略上,应积极谨慎,先易后难,虚实结合,稳步推进。

肖风向《财经》记者表示,从金融角度来说,实际上支付已经有了金融服务,涉及到交易,目前为止,这部分的区块链技术尤其不成熟,可能还需要3年-5年才可以真正成熟。

Axel Lehmann亦认为,目前金融行业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如果你在一年前问何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很多人会乐观地告诉你接下来2年-3年就会发生,但现在你再问同一个问题,答案可能是5年-10年。”

规模化应用的挑战

虽然区块链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无疑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其大规模应用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

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唐文剑分析,区块链面临着性能、容量、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公有链的应用领域,效率和成本仍制约着数据库的发展。

对于许可链来说,准备足够能力的节点不是问题,但对于面向大众的公有链,由于低吞吐量、高时延可能将长期存在,未来可能会面临发展限制。

“有人计算过比特币区块链一年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丹麦整个国家的电力消耗,成本非常高。比特币区块链目前总共的市值只有11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它还需要经历很大的改造过程。”肖风说。

区块链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技术专家看来,表面上看起来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成本低,但其实维护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成本很高。

据悉,目前最大的区块链比特币网络,日均交易量也就20多万笔,甚至出现了一笔交易经过了十多小时才予以确认的情况。

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

以目前区块链技术的水平,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普及很难。在金融应用场景中,高频次是常态,股票、外汇等金融业务的交易峰值每秒可达万笔之上。比如淘宝双十一这样高并发量的操作,区块链是分布式的数据库,同步更新操作起来效率要低很多。

事实上,金融运行的效率有时并非“越快越好”,如高频交易之于资本市场就是一把“双刃剑”,这是值得市场各方保持警惕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原总经理助理兼总工程师白硕指出,现在中心化的机构,包括交易所,中心化撮合的效率已经很高。传统的场内交易是集中的高流动性大量交易,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峰值的交易速度,目前区块链还远远不能胜任。而区块链应用于场外交易更有可能发生突破,比如区域性资本市场、机构间的交易市场等。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提示,要清楚认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性能瓶颈。“客观上讲,金融业传统技术的中心化账本,权威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中介优势也是非常强的。未来应该是区块链技术和传统技术竞争中发展,最终再达到一个均衡点。”

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也曾暴露。今年6月,曾完成全球最大众筹纪录、集资1.5亿美元的众筹项目TheDAO即受到黑客攻击,价值6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被劫持。虽然之后区块链交易平台通过集体决策将被劫持的资金返回初始投资者,但迫使人们思考区块链技术的潜在风险。

“这也说明即使在应用最成熟的比特币领域,技术风险可能将长期存在。”邓柯说。

新技术开启新的应用,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在不同场景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中,都对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权威的论证。

“区块链作为值得信赖的数字账本,虽然可从技术层面提升信任度,但涉及实际应用时仍需监管和政策的配套支持。尽管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但是需要信任区块链协议下的软件系统,这仍需要权威机构为之背书。”李礼辉认为。

瑞银集团首席运营官Axel Lehmann指出,在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前,必须解决安全问题以及建立配套的生态系统。

“今年出现了很多研究联盟和产业联盟,有些是围绕着生态去打造的。区块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会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造成颠覆,需要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的迁移。”邓柯说。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层面的跟进。”唐文剑认为,对于区块链的一些应用场景如智能合约等,已有的电子签名法和计算机法可能已经不完全适用了,需要对当前法律语言进行修订。

以证券应用为例,从逻辑上,区块链技术在证券领域可以优化发行、交易、清算、结算以及托管环节的效率。但是就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法律、法规而言,这几部分是相对独立的环节。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与交易所在功能上界定很清楚,各司其职。

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建立通用标准。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各种流派都在成立自己的联盟,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标准并推广出去。但在陈龙强看来,区块链现在的发展还很早期,建立标准为时尚早。

“如果直接先制定好让大家遵守,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诉求。最好是自下而上推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陈龙强告诉记者。

9月在北京召开的ISO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区块链及电子化分布式账本技术委员会,也是ISOPC307,提出区块链的标准化方向,如可信和操作性、隐私和安全、身份认证等。

10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大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表示,未来工信部将推动区块链发展,重点在改善发展环境、推进技术落地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

白硕曾对媒体透露,金联盟和Chinaledger正在进行合作,力争形成国内较为统一的技术标准。

监管介入正当时

对各类新金融创新来说,风险是各方最担忧的,对于区块链这种颠覆式创新尤甚。

全球的监管机构在密切关注区块链:一方面支持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不敢放松监管底线。

“其实对监管机构而言,最担心的是一种不确定性。”陈龙强告诉《财经》记者。

一旦科技与金融结合往往能实现非常规发展,此前的支付宝、余额宝即是典型。其规模从初创期的被监管部门小而无视,直接变成大而不倒,一度让监管层很尴尬。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层也担心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失控与道德风险,可能在区块链创新中被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在其大量介入区块链生态圈建设之时。

其实,区块链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监管的。区块链具有透明性、可搜查性,其技术本身的自动结算功能以及其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可以实时、真实、有效地把数据交易情况反馈给监管机构,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执行监管。

“区块链技术可以推动交易场所进一步做到开放、共享、不可篡改,尤其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把社会上的很多交易活动纳入规范和监管。”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说。

从监管的角度,需要把基于区块链账本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区分对待。

眼下,类似于比特币、自称为“数字货币”的“自流通货币”陆续出现,在参与者认可的范围内已经可以作为支付工具和记账单位,但这类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自流通货币”有可能成为洗钱和非法融资的工具。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称,要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初期炒作的教训。他指出,目前已经出现了打着区块链技术旗号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苗头。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目前国内区块链的热潮下,的确已出现了不少打着数字货币旗号的各类传销币;很多区块链货币应用平台进行期货交易,甚至进行高杠杆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块链的热潮,一种类似“股权众筹”的融资方式——币众筹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开始流行。只是这个“股权”可以在“币”的交易所上随意交易。

今年9月,上海的区块链初创公司小蚁发布的一次币众筹ICO将这种融资模式推至风口浪尖。

当时,共计筹得6000多个比特币,市价约为2500万元人民币。这是国内最大的ICO众筹项目。但随后,来自参与者众筹购买的“小蚁股”,在交易所上线后,价格波动剧烈。有网友质疑存在“内幕交易”、“联合坐庄”。虽然事后暂时平息,但ICO这种融资模式却开始饱受争议。

在霍学文看来,区块链技术创造各式各样的所谓“虚拟货币”被广泛地应用,这并非是一个正当的途径。应对此进行规范限制,不然可能会造成新的非法集资或者金融不稳定的来源。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为防范洗钱风险,央行等五部委便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具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使用。

《通知》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以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

“简单说,通知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商品,不允许用来进行支付结算。所以,这种基于虚拟货币的币众筹严格意义上是不符合监管条件规定的。只是规模尚小,没有进入监管层的视野。”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

“利用区块链发展共享金融过程中,四条底线不能触碰: 不能搞资金池、 不能做担保、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涉及洗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指出。

不过,在金融组织的非核心系统、金融市场的边缘和小规模地带,有专家建议,可以给予相对高些的创新空间和容忍度。

某种程度上,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具体政策和监管力度。如何在现有金融科技的框架下,出台符合金融监管的规定是区块链监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肖风建议中国的监管机构建立一个“沙盒机制”,“因为区块链行业不能像P2P行业那样,不能等野蛮生长后再出手,那样可能会创新风险太大,承受不起”。

“沙盒”这一理念最早由英国在2015年提出,并应用到金融监管领域。

据悉,目前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纷纷建立“沙盒机制”(Sandbox),企业家们可以利用这一工具以及使用客户的“知情同意书”,在一个可监管的环境中实验他们的想法。当创新公司被纳入到“沙盒机制”并进行一年到两年的试验后,如果对金融市场有正贡献,监管部门会修改其法规。

李礼辉建议,区块链金融监管应同时制定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当前正是监管介入的合适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