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

2017-01-22 16:09:02

文 / 本刊记者 习楠编辑 / 王小

在连续七天重污染天气之后,预计2017年1月5日消失的灰霾,因不给力的气象条件,迟迟不肯离去,一股冷空气南下之后,才能由北向南驱散这场重霾。

每一次重霾来袭,都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2016年底启动的这轮重污染预警,极大刺激了人们购买“防霾装备”的热情。

看着“爆表”的日子多了,在北京生活的河北人张楠(化名),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一台空气净化器,她有点着急,因为千挑万选的款式在紧要关头脱销了。直到元旦假期结束,网络订单上才显示进入配送环节。

张楠已连续服用润喉片多日,“一开始是嗓子疼,有点肿,后来消肿不疼了开始有痰”。她觉得这“小毛病”不用去医院,也暗暗怀疑与连续不散的霾有关。多了各种怀疑和戒备的,不仅张楠,随着霾的到访,很多人都是一阵阵惊慌,希望能更精细地评估健康风险。

当然,在不断摸索治霾手段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展开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建议公众在无可避免之时尽最大可能自我防护。

危害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肺癌、呼吸系统疾病,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公认的与PM2.5相关的四类疾病。

直径不到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PM2.5,被定义为霾中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的物质。它进入人体的路径是,从鼻腔入,经过咽部、喉部、气管、支气管,最终达到肺部。

这些微小的颗粒物的特点是,可以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能够吸附重金属、盐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呼吸系统会最先受到影响。

近些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蕾明显感受到,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到呼吸科就诊的患者随之增加。“一些小孩,一到重污染天,咳嗽的情况会增加。”她告诉《财经》记者。

不少年轻人也挂号就诊,他们的症状跟张楠相像,或是因为突然开始咳嗽,或是因为嗓子疼。这些令他们感到难受的症状,往往并非因为患上某种明确的疾病,呼吸科的医生们只能在病历本上写下“呼吸道感染”。

王蕾并不建议做过多的药物治疗,“像这样原本健康的人,出现咳嗽、嗓子疼,有难受的感觉,一般自然恢复就会得到改善。”

与张楠这样的患者相比,医生们更担心的是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们,比如哮喘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等。冬天,本来对于这些患者就很难熬,在重污染天,他们的病情会不同程度急性加重。出门就诊,戴上防霾口罩让原本觉得呼吸困难的患者更觉憋闷,而不戴口罩无疑会让病情雪上加霜。“这些患者即便难受,看到空气质量不好,也会关门闭户在家待着,等到空气好了才来就诊。”王蕾说。

这些患者每一次病情的急性加重,都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来恢复,与此同时,他们的肺功能、活动能力往往会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原本就觉得呼吸不通畅的他们,将感受到更大的呼吸阻力。

顺利进入呼吸道的PM2.5,会继续深入人体,甚至能借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泡内进行交换时,潜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之中。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PM2.5进入人体后,更严重的后果是进一步引发心血管系统,乃至全身炎症反应。

“对健康危害,最显著最突出的还是心血管系统,这在国内外研究中是一致的。” 北京环境诱变剂学会教授潘小川表示。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孙兆彬等研究人员在论文《北京地区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中称,对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逐日心脑血管疾病病例,以及对应大气环境监测资料进行的比对研究结果显示,在非沙尘天气下,随着PM2.5浓度的上升,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人数入院危险度在上升,入院的滞后时间有所缩短,通常显示滞后一天至两天,随着霾污染的加重,其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也越大。

PM2.5进入人体后,还能够沉积于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处,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知的与PM2.5直接相关的健康损害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下降、肺癌,均赫然在列。

在收集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北京市室外大气PM10浓度数据,以及北京市年总人群死亡数、肺癌死亡人数等数据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研究人员赵晋丰等通过模型估算,2010年北京市因室外空气长短期暴露导致的全人群死亡数约为6608人,占当年总死亡人数的8.5%。

按上述研究,如果北京市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0微克,因室外空气短期暴露造成的全人群死亡人数每年可减少约4159人;若能将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也就是空气质量等级为优,那么因室外空气长期暴露而造成的30岁以上肺癌死亡人数,每年约可减少657人。

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瑞士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婴儿出生第一年暴露在高浓度的机动车尾气等交通污染之中,其肺功能将会受到影响。

燃煤,被认为是PM2.5中致癌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

2014年起,北京陆续关闭了三座大型燃煤电厂。潘小川与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2016年11月合作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关停大型燃煤电厂使北京市大气PM2.5中砷、铅、镉三种致癌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下降了85.9%、48.9%和40.7%,其中与煤炭燃烧密切相关的砷改善最为显著。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砷、铅、镉三种重金属元素有年均浓度限值要求。“长期暴露于这些物质中,对人体健康有明确的不良影响。”潘小川对《财经》记者说,PM2.5中的有害物质不仅仅是砷、铅、镉这三种致癌重金属,但这些成分浓度的大幅下降,表明北京的一系列治霾措施是有效果的,“这些有害物质的下降,有健康意义”。

2016年9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全球空气污染地图,全球人口中有92%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中国、印度和一些西非国家均在重灾区之列。中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几乎均在污染严重区域之内。

WHO卫生系统和健康安全小组协调员马丁·泰勒(Martin Taylor)告诉《财经》记者,“每年约300万人死于暴露在户外空气污染之中,近90%的空气污染相关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发生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

防护

像张楠这样,谨慎考虑装备的防霾措施,也是马丁·泰勒给公众的一个建议。“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空气质量特别差的情况下,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室外佩戴口罩以减少暴露,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他说。

空气重污染时,有基础疾病的易感人群,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应规律服药,防止病情加重。“老年人应该减少外出。”潘小川说。

在呼吸科医生眼中,老人和孩子是更易受重污染影响的人群。“尤其是小孩,呼吸道的发育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完善,比较容易受空气污染的影响。”王蕾说,出诊时,她曾看到不少前去就诊的病人佩戴一次性无纺布口罩来防霾,“这样是没有作用的”。

普通口罩可以阻挡空气中有毒有害、比较大的有机颗粒,但不能阻挡PM2.5以下的颗粒物。

符合N95标准的口罩,防护效果相对好一些,这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九种防颗粒物口罩之一。

“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KN95为中国国标,与N95效果等同。在N95的生产标准中,作为颗粒物的检测样本是直径为0.1微米-0.5微米的氯化钠气溶胶,合格的N95口罩对于这种气溶胶的过滤率应在95%以上。N后面的数字越大,防护效果越好。

佩戴口罩要和脸部完全密合、没有空隙,尤其是鼻梁处,否则,颗粒物还是会通过缝隙进入呼吸系统。防尘口罩不能水洗,使用一段时间后,应淘汰丢掉。

口罩不宜长期戴。由于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环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很曲折,鼻毛又构起一道过滤的“屏障”。当空气吸入鼻孔时,气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涡,使吸入鼻腔的气流得到加温。如果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

为了尽可能降低霾对健康的影响,王蕾建议患者们回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空气污染发生时,建议大家在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围巾、帽子,尽量减少裸露在空气中的部位,回家后清洗鼻腔和裸露在外边的皮肤。”

对空气污染引起的咽喉不适,像张楠一样,很多人就会丢进嘴几粒润喉片。王蕾说,这种方法能够缓解轻度不适,但不建议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对咽喉部黏膜和胃会有一些影响”。

张楠还在等待她的空气净化器。她的计划是,“收到货后试用一两天,如果噪音不大,再给爸妈买一台同款的”。

文 / 本刊记者 习楠编辑 / 王小/文
天气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