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桑贾尼

2017-01-25 17:42:17

逝者

文/尹继武

2017年1月8日,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Ali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去世。相较于伊朗其他领导人,诸如霍梅尼,或颇具个性的内贾德等人,拉夫桑贾尼为世人所知不多,但他在伊朗政坛上,是建国之父之一,也是政治生命力最为持久、最为富裕的领导人之一。在建国时期,拉夫桑贾尼就成为霍梅尼的左膀右臂,而后两度出任伊朗总统,正是在他任职时,总统才从虚职华丽转身为实权一把手。伊朗政治派系林立,宗教意识形态氛围浓厚,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而拉夫桑贾尼位于中间,展现了务实、合作和平衡等特质。正因为此,他被看作伊朗激进派的平衡手,而他的突然离世,也对现任的鲁哈尼总统及其执政联盟是个不祥之音。

其人其面

1934年8月,拉夫桑贾尼出生于伊朗克尔曼省拉弗森姜市。这是一个较为富庶的农场主家庭,共有五子四女。拉夫桑贾尼年幼时,便离家到学校学习宗教,随即在穆斯林圣地库姆,遇见了此后影响他一生的导师霍梅尼,成为他的弟子。自此,拉夫桑贾尼逐渐步入霍梅尼最为核心的幕僚圈,也为他自身施展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

拉夫桑贾尼位居政治核心,活跃于整个伊朗的建国和建设时期。作为政治家的他,早年“出生入死”,因反对巴列维王朝,多次被捕入狱,但都脱险而出。拉夫桑贾尼精力充沛,穿梭于各种会客之间,却颇具神秘色彩。他意识形态中庸,既不偏向激进,亦不支持保守。他的家庭生活,也不为世人所熟知。育有五个子女,当中有的还在西方国家接受过教育。在其政治生涯高峰时期,西方媒体特别想了解他的家庭,他所想的是什么,但拉夫桑贾尼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神秘感。

革新政治

早年追随霍梅尼研习宗教后,拉夫桑贾尼就逐步开始踏入政治。在霍梅尼遭受当局政治迫害,被迫流亡海外时,拉夫桑贾尼的命运亦几无差异。他因之成为霍梅尼在国内地下斗争的组织者,逐步进入霍梅尼身边的核心圈子。1979年伊朗革命中,拉夫桑贾尼协助霍梅尼取得胜利。他参与成立伊斯兰共和党,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委员。1980年高票当选议长,此后长达近十年,掌握议会。

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如火如荼。至1988年,伊拉克攻势甚猛,美国也搅局战事,战争中伊朗人员和经济损失惨重,外交和军事步履维艰。临危之际,霍梅尼让权于拉夫桑贾尼,让他执掌三军。看到战争胶着,对于国家损耗甚巨后,他果断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建议,展现出灵活、务实和合作的特性。外交上也试图打破僵局,1989年亲自飞赴莫斯科,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加强合作的可能,被称为“划时代事件”。

1989年霍梅尼去世后,拉夫桑贾尼才真正开创“后霍梅尼时代”。1989年大选,他获得95%的高票支持,荣任伊朗总统,并于1993年连任,直至1997年离任。至此,伊朗正式步入拉夫桑贾尼领导的“后霍梅尼时代”。

上任伊始,拉夫桑贾尼就得面对一个政治经济和外交困难重重的伊朗。他呼吁结束极端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整肃各部政治派系。同时,加强了总统的实权,获得伊朗精神领袖和政治力量的支持。拉夫桑贾尼是实干家,务实理性,在任内,他试图开辟政治、经济和外交新局面,力主改革创新,改善伊朗国际环境。受限于各种因素制约,虽难以如意,但他所代表的中间力量,为处于激进或保守极端路线中摇摆的伊朗,提供了一条更加理性的现代发展之道。

合作的世界观

1997年离任后,拉夫桑贾尼退居二线,但仍是伊朗政坛的重要人物,也从未放弃过对伊朗的关怀。他长期任“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监督着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更迭。2005年,他再次出山,竞选总统。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甚为期待。尽管有强烈的社会呼吁、民众期待,以及国际支持,拉夫桑贾尼这位老将的温和务实情怀,却未能获得伊朗政坛和人民的完全支持。2005年和2013年问鼎总统的努力,均未如愿。这足以证明伊朗的保守势力之强大,以及宗教意识形态仍决定着内政外交,尚未走到摆脱激进和保守的中间道路上来。

但拉夫桑贾尼的务实,获得了伊朗民众的认可。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让伊朗付出沉重代价,战争直接损失达数千亿美元,工业几乎陷入停顿,失业率高达两位数,人均收入降至革命前的40%。凡此种种,在悄然兴起的经济全球化面前,伊朗必须作出抉择。拉夫桑贾尼及时看到了经济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承诺进行经济重建,实施改革。

在拉夫桑贾尼的领导下,伊朗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通过了五年经济计划。推行经济私有化,吸引私人投资,促进石油工业出口,发展石化产业。同时整顿金融市场,放松汇率管制。对外开放也加大力度,颁布法律,吸引外资,设立自由贸易区,重新开放证券交易市场,举办国际贸易展览。在诸多革新举措之下,伊朗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步履维艰,也彰显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拉夫桑贾尼的困难抉择。

1979年伊朗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精神领袖霍梅尼昭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确立了意识形态为国家的内政外交方针。拉夫桑贾尼上任后,逐步确立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主导地位,及时改善国际环境,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为文明对话奠定了基础。

拉夫桑贾尼的经济外交,辐射周边以及欧美国家,其目的在于加强伊朗与世界的经济合作关系,获得实际利益,而非意识形态纠缠。为改善周边关系,拉夫桑贾尼逐步消解伊朗对外的革命式口号,采取和解态度,力陈和平与发展之重要性。实践上,伊朗开展了密集的周边外交,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不同地区,伊朗都及时调整政策,开展与欧共体/欧盟、美国的经济合作,促进商贸访问,经济交流,进而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推动中亚经济一体化等。

拉夫桑贾尼的合作观,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态度,即应该通过谈判和协商,强调伊朗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及其发展,而不是通过意识形态外交,或战争策略。拉夫桑贾尼的合作世界观,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对待美国和伊核问题。拉夫桑贾尼对西方持现实主义和容忍态度,主张改善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伊朗的国际孤立处境,也展现了他果断而灵活的外交手腕。他的突然离世,为未来伊朗与西方关系改善布下了阴影。

在伊朗,宗教意识形态对于治国理政的影响颇大。由此,从精神领袖霍梅尼开始,伊斯兰宗教及其保守政治势力,一直制约着伊朗内部改革和外部开放的进程。拉夫桑贾尼是一位保守势力的制衡者,也是中间势力的依靠者。在任总统期间,他强力推行务实发展理念,大胆任用新人,实行“专家治国”,减弱了激进势力在政府中的地位。1992年的议会选举亦是如此,更换上更多实干和务实议员,排除强硬派的干扰。在退居二线后,他仍发挥着平衡保守势力的功效。当然,拉夫桑贾尼的温和与开放,未能令其受到“体制”欢迎,2013年试图竞选总统,出师未捷,未能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资格审查,其所受制约可见一斑。

极端的立场更能吸引追随者,更易于获得关注、激发情绪,所以拉夫桑贾尼的国际知名度尚不是如日中天,这是因为他肩负务实主义者的立场,是伊朗温和派的代表。在任时,力行改革,推陈出新,但受制于历史进程,他虽成为伊朗民众的革新期待,但他身后总归留下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悲凉。他的离世,对于鲁哈尼未来的政治路途是个遗憾,不过,长远来看,历史进步总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文/尹继武/文
拉夫桑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