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会议的公报中,这样的一段话格外引人注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
到底怎么判断“周期性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周期,以及周期的哪个阶段,正是当下官学两界热议的话题。
延续去年三四季度的回升态势,今年首季中国经济的色彩颇为亮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的统计结果也颇为振奋人心。
首季亮丽的不仅是宏观数据,微观层面也明显可以感受到腾腾热气。3月,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2.54亿吨,同比大增16.3%;船运、公路也传出“回暖”之声;汽车、空调等大件商品销售增速仍超预期;高端白酒生产商的股票逼近数年来新高;工程机械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冰霜时节”后,受基建开工率提升和新开工项目提前到来的刺激,从挖掘机销售的融融暖意渐渐向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搅拌车等相关行业扩散。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衡量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渐次呈现出繁盛景气。
近两年外界对中国经济下滑或引发债务危机的阴霾一时间似乎散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国内外经济运行均出现与前几年不同的新变化,2017年中国经济有望开启相对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L型增长态势有望从“一竖”过渡到相对平稳的“一横”。一些学者甚至做出了“中国经济已开启增长新周期”的判断,认为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将近十年,中国经济已从危机的泥潭里走出来,2017年是个拐点,经济有望进入繁盛景气期。
然而,悲观派学者则从3月数据明显出现的分化中感受到下滑压力:地产、汽车销售增速3月出现下滑;发电量增速走弱;3月份PPI环比上涨0.3%,较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由升转降,分别下降0.6%、0.6%和0.1%;中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好坏参半。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告诉《财经》记者,“从今年一季度不同的指标看,中国经济现在走入山峰右侧的上半部,一些经济指标的高点已过。如果用四季来形容,夏天即将过去,正待进入秋天。不过,入秋也是好时节,日子并不难过。2018年初或中期,经济可能呈现下跌态势。”
一季度经济数据究竟显示中国经济“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步入新的增长季,还是经济尚属在探底过程中的小周期反弹?2017年一季度是否是中国经济的繁盛之顶?尽管花团锦簇、热气腾腾, 但将逐渐趋于下降通道?企业是否需要做好“盛夏已过,入秋防霜”的准备?看来,学界的预测仍存较大分歧。
新周期起点?
繁盛景气似乎已徐徐开启。乐观者认为现在进入“长周期的拐点,新周期的起点”。如果经济景气延续回升势头,今年有可能扭转过去六年GDP增速逐年探底的趋势,可能逼近增速换挡的拐点。
一些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次第回升。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约1.4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3月制造业PMI为51.8%,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1%以上;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2.54亿吨,同比大增16.3%。
同时,随着去产能和行业整合逐渐深入带来供需结构的转化,生产资料价格回升刺激了投资的扩张。去年三季度始,工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之势逆转,出现企稳反弹。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今年前两个月,基建投资增速大超预期,从去年全年的15.7%跃升至21.3%。基建投资春节即提前开工。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6个,涉及总投资2409亿元,同时13大类重大工程包截至今年2月已累计完成投资88806亿元,开工56个专项、593个项目,这些大工程包悉数发力。随着投资的拉动以及去产能带来的企业利润回升,也促使民间投资扭转了下滑趋势。
一边压产能一边基建投资扩大,供需缺口导致原材料价格总体上升,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价格上行也催生了经济增速的回升。
随着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明朗,中国一季度进出口数据强劲亮丽。2017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达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进出口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3.33万亿元,增长14.8%;进口2.87万亿元,增长31.1%。
与此同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景气持续复苏,带来新的外贸增长空间,4月初中美两国达成了100天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两国存在的经贸分歧,中美“百日计划”有望暂时消弭中美发生贸易战的忧患。
消费升级也为经济“拐点”提供了动力。中国消费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房地产、汽车等享受型服务消费增速明显较快,占比继续提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比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提高1.1个百分点,景气度持续较高。其中,零售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和保险业等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加上11个自贸区的新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深度开放”的新概念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孕育。
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超预期好转,周期复苏的提法逐渐增加。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那一横,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景气延续?
“新周期起点”说意味着2017年宏观经济总体将保持繁盛景气。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全年将超目标,预计达到6.6%之上。
今年支撑经济景气呈现繁盛的亮点颇多:PPP将引领中国基建投资再发力。经济在投资带动下进一步缓慢回升,基建投资仍保持高位增速。
陈兴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蕴含着强大的政治动能,各地都有“踩油门”的冲动,加上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开放的经济圈崛起,都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财经》记者了解到,其他一些区域也在整合新的超级经济圈,比如,大上海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合肥经济圈等等,各地都寄望通过区域整合找出自己的新增长点。
民间投资呈回升态势或将确认。2016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约为61%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5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2017年1月-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49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7%,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持续上拉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可达到6%-7%,陈兴动说,由于基数较低,加上外汇管制和海外投资审查趋严导致资本暂难“外逃”,以及国家对民间投资在产权保护等法律和政治层面的重视,预计今年民间投资将呈现持续回升的态势。
政策环境层面,今年依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措施鼓励基建投资,减税降费的力度以及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和简化力度将比往年更大,宏观环境通过减税降费、减少审批环节等营商生态的软环境及新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硬环境的改善“双叠加”,将维系经济稳态前行的步伐。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也在某种程度上被遏制。在MPA考核和窗口指导及金融整肃的系列重拳之下,信贷派生能力下降,金融圈空转的资金有望经过“悔过自新”重新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整治意味着决策层对去杠杆、脱实向虚的政治决心。有舆论认为,金融整肃或许是“一招棋准,全盘皆活”的突破口,可以遏制泡沫风险和脱实向虚的症候。
加上,受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影响,坚定了中国决策层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认识,各项鼓励制造业更新改造和创新升级的政策有望陆续出台。
增长承压
然而,繁盛的表面下仍有增长承压的潜流。经济的回升依然依赖传统的动力,今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5.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5%。房地产、基建大幅增加仍是主力并使得能源价格上升,传统的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效益好转。
但据《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尽管短期一些行业产品销售向好,扩充产能却显得谨慎;大宗商品自2016年以来涨幅较大,但目前景气开始调整,预计大宗商品后期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生产者价格在经历了5年-6年通缩后,近三个季度在上游行业涨势如虹但并没有传递到下游行业催生需求增长,上游行业以大央企为主的利润增长并不是基于成本降低、效率改善或者技术进步,因此,上游行业利润增长甚至挤压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改善,制造业、民营企业的利润预期与投资动力无法充分释放。
在前期已开工项目继续推进的带动下,经济短期内将维持惯性增长,但转弱势头已经初现,未来或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张斌重申,今年一季度或许是峰值之顶,多个指标的增速高点已过,夏天正在过去,秋季即将到来。
另外,房价高涨是2016年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但有迹象显示,政府对购房以及抵押贷款的限制愈来愈严厉,2017年房地产市场预期降温会给整体经济增长造成阻力。随着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下滑,可以确定销售面积今年一季度增速见顶。随着房地产结束上升周期也将导致螺纹钢等相关链条产品的价格承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侵蚀十年来渐入骨髓肌理。随着房价高涨与去库存同时进行,导致开发商手中的库存高价转移到民众之手,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一些百姓曾向银行贷款70%,购得三四套房子等待新的“接盘侠”,这进一步抑制了大众消费的水平,再加上低端劳动力收入增速放缓,以食品价格为主的居民消费类产品价格欲振乏力。
“高档酒店、中高档餐饮消费下滑,一些有买房还贷压力的百姓甚至连小饭馆都不愿意去了。”陈兴动表示。一季度数据显示,CPI构成中,娱乐休闲、餐饮等价格降幅较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力和购买力被卷入房产中。
值得观察的还有金融监管收紧带来的流动性问题。近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指出今年要更加主动地防控金融风险,大力治理金融乱象,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瑞银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央行年初已将理财产品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银监会已经启动的理财产品监管原则和即将出台的资管统一监管方案会更进一步降低金融产品间的相互嵌套,抑制通道业务的发展。银行将更多地受到资本和流动性等要求的制约,其他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难以绕开各种限制和规则。此前一些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各类资管产品来实现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行为可能反转,金融机构间的信用扩张大幅放缓甚至萎缩。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在金融整肃行动上加大力度可能使得金融领域的风险大规模上升,今年债务违约的个案发生增加,如果今年落实人民银行的MPA,执行资管新规以及银监会推出的“三套车”,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许受到影响。
因此,张斌告诉《财经》记者,一行三会监管在防控风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因协调一致而出现矫枉过正。陈兴动也表示,随着金融领域腐败案的盖子渐次揭开,今年金融领域在战战兢兢中过日子,一些拥有资金的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投放资金,使得社会资金供给收紧。金融整治也将导致利率升高,并大幅减缓从影子银行流向地方政府及其他国有机构的贷款。
汪涛也指出,监管趋紧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加大今年发生信用事件的风险。尽管政府的意图是逐步降低金融杠杆,但由于金融机构间流动性趋紧和市场利率的上升,部分银行-非银融资链条错综复杂,可能触发影子银行信用事件蔓延成信用市场波动。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未竟之局
由此而见,中国经济仍在显著的长期放缓趋势下,做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一些亮丽的数据或许只是阴虚阳亢的虚火而已。支撑经济的内生动力仍有待艰难培育。“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短期向好并不能掩盖长期的动能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的情况下,当汽车、商品房两大消费热点有所减速,基建投资减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调转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或从今年三季度起呈稳中趋缓态势。
泡沫风险仍然是中国更深层的增长隐忧: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仍是中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各地“限购限贷限离”的政策已经显示出决策层既不想房价继续高涨,但也不想让房地产泡沫挤破的矛盾之情。近期,银监会密集发布专项治理的监管政策,为防控金融风险做出部署,这被看成史上最严厉的金融整肃。防控资产泡沫,治理金融市场乱象堪为亡羊补牢。
今年2月履新的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目前“三失衡”还未根本改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唯有来自改革。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真正解决高房价、资本泡沫和债务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推进改革,真正找到支撑经济的长久动能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解除土地财政、房地产、金融向虚等等对中国经济的“绑架”。
盛世繁华的背后是内生动力依然脆弱的隐忧。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只有正确地评价现在所处的位置,才能知道下一步经济可能向何处去。超越对短期、周期性问题的关注,更多地着眼于长期、结构性变量,才能在政策上给企业家、投资界提供可预见的稳定预期。
李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的上行力量与下行压力尚处于一个弱平衡状态。依赖旧动力、资金脱实向虚、风险集中化、区域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要开启新的增长阶段,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需要积极促进制造业投资持续回稳、金融资产质量改善、企业补库存意愿继续增强和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或许,今年一季度的繁盛景气是给中国痛下决心切实实施改革的最后机会。国企改革、房地产领域的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诸项改革已经到了不容拖延的时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3月中旬曾表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确实可以增加杠杆,阶段性增加总需求,防止危机快速蔓延,但如果浪费掉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买来的时间,那么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阵痛会更加剧烈,就更难凝聚共识。
也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强调指出,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必须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