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易东明 相惠莲编辑/朱弢
“新开一所学校当然好,我猜这录取分数不会低呦!”蔡先生是汕头市一名滴滴车主,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他说,新学校在理工专业上的实力强,离家近,符合他对孩子的培养方向。蔡先生口中的新学校名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毗邻汕头大学而建。
从2015年4月教育部批准创办,到2016年12月去“筹”并正式设立,这所由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联合创办的全国首所理工类中外合办大学,计划将在今年8月接纳首批300名本科生。
4月中旬,这所新大学的招生方案正处于等待教育部审批的状态。
牵头办学的是几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企业家李嘉诚是幕后的推动者,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和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分别出任校长和常务副校长。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创办一所全球知名的理工大学,还担负着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任,各方参与者寄望于打造一个“南方硅谷”。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开办,也使国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上升至近十个。是否能吸引到优秀生源与优秀师资,实现国际化办学的愿望,以及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都是摆在这所新学校面前的考验。
开设创业课的理工学院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办公使用的临时教学楼原是汕头大学的行政楼,被冠以“亚洲最美”之称的汕大图书馆,也进入了两校共享资源之列。
作为中方合作者的汕头大学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开办,是一所成立于1981年的211综合性大学,以师资国际化闻名,43.2%的教师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
作为外方合作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创立于1912年,素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称。爱因斯坦曾任学校协会的首任主席,现任的师资团队中有3名诺贝尔奖得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中,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师数量排名第二。
2016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评级机构QS发布的“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以色列理工学院排在全球第213位,教师论文被引用的学术评分排名全球第76位。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是继汕头大学之后,坐落于汕头市的第二所本科院校。它定位于创新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内绝大多数中外合办大学一样,短期内以本科生教学为主。
校方提交至教育部的规划显示,办学初期(2017年-2026年)的教学规模将维持在本科生2660人、研究生300人。首批招生则更为谨慎:300名本科生,包括240名境内和60名境外学生,其中150个名额花落广东省。其他各省分别会有多少名额,正由学校和各省的教育部门沟通。
中国籍学生若想成为这所大学的本科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取得一本线以上的成绩。外籍考生则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录取规则择优录取。
《财经》记者了解到,境内招生的录取工作将在高考提前批计划中进行,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考生。以色列方面对生源质量有较高的要求,看重考生在理综、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成绩。
本科阶段毕业后,学生可拿到三份证书: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我们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理工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在产业内扎根的高端人才,本科学习不是终点。”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曾锐说。
研究生招录则相对自由,无需参加国内统考,可直接向学校申请,毕业时颁发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现阶段主要招收博士研究生。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王牌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在中国,首先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曾锐介绍,首批专业设置是常务副校长、诺贝尔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带领学术领导团队研究设计的结果,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将聚焦于环境、能源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首先开设有关环境的学科项目。
从以色列引入的还有其特色的创业课:所有学生将被要求修读一门创业学分课程,以了解创新创业的技术与过程。学校将设“访客与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开启新思维、从事创新活动的专门场所。
根据中以双方的协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授课教师三分之二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现任教师队伍,三分之一将进行全球招聘。“首批招生的三门学科的负责人已经到位,负责低年级基础课的教师也到位,秋季开学授课不存在问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务总监陆小华说,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交流任教的以色列方面教师,至少需要前来全职工作一个学期,且不得同时在两国开课。
学校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中国并不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海外计划的第一站。2012年,在美国纽约的罗斯福岛上,一所由以色列理工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办的大学先行开建。它以媒体、医疗和环保为核心研究领域,计划每年培养约2500名硕士和博士生。
2009年起,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始在北京招收本科生,后拓展至广东、吉林、湖北、江苏、上海等地,近来每年招收约50名中国学生。
据《南方日报》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曾争取以色列理工学院前来办学,有的甚至作出承诺,可提供60亿元资金支持。
合作方最终花落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充分了解我们的国际化后,明白双方可以融合在一起。”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称。2011年5月,他前往以色列理工学院访问,随后两年间,双方开始互派教师进行交流。
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市政府在背后扮演的角色也不可忽视。
2011年9月,李嘉诚曾宴请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佩雷兹·拉维,向其表明希望对方与广东省合作的意向,在中国开办分校。此后两年间,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和以色列方面频繁接触,探讨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事宜。2013年9月,李嘉诚基金会向以色列理工学院捐助了1.3亿美元。
4月中旬,《财经》记者探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时发现,北校区(一期校区)已基本建成,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和学生宿舍等都进入装修阶段,今秋开学时可投入使用。作为主校区的南校区正在建设中,施工场地渣土车和推土机频繁出入,远处的山体不时响起爆破声。
校园建设尚未完工,但该校的行政架构已搭建完毕。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李剑阁受邀任校长,负责“方向性工作、形象性工作、社交公关,以及到中学推介的工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切哈诺沃则出任常务副校长,主导学校的学术和科研事务。
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将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宜,负责监督学校的运转。
以色列方面派出了四名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管理者及教授担任此职务,佩雷兹·拉维出任主席。中方同样有四名人员参与,包括校长李剑阁、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王芸。
“南方硅谷”设想
与汕头大学不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并没有定位为综合性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为一所理工类的科研型大学,更强调通过产学研转化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产业留在本地。
这样的愿景使得地方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视。
2013年9月,李嘉诚基金会向以色列理工学院捐助1.3亿美元两个月后,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三方共同签订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框架协议,由广东省和汕头市两级政府拨款9亿元和623亩土地,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园初期建设和运营,预计将为其建设投入超出40亿元。
2015年,时任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曾向媒体表示,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些高水平大学做依托,就可以谋划科技创新产业。他甚至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办好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作为配套设施,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南边,一个占地5000多亩的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被同步规划和建设起来。园区分为高教科研孵化区、创新产业拓展区、以色列村等七个功能区,并搭建中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政府设想,它会成为以色列创新技术进入的窗口,促进以色列技术和本地产业对接。
汕头市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必豪向《财经》记者透露,同步创办合作区,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带动汕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希望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基地,在中国南方打造一个新硅谷。”该校校长李剑阁曾这样表示。
让周边产业和科研相互促进,这在许多世界名校身上得到了印证。比如,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周边,微软、英特尔等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而该校恰以计算机科学学科见长。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美国硅谷,在其核心地带和周边的旧金山湾区,坐落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名校以及各类大学。
汕头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显然想复制类似经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批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还将开设涵盖工学、理学和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十个专业。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媒体表示,这些领域正是针对汕头目前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但明显存在短板的领域,特别是在研发能力、应用高新技术能力上。
不过,以学科建设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以色列理工学院原副校长保罗·费根认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和行业互动的一大经验是,学生不断成立新公司,很多大型跨国公司会在学院附近建立研发中心。
“遗憾的是,汕头现在吸引跨国公司的潜力并不是很大,因而学校至少希望能鼓励一些创业公司的成立,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他说。
李必豪担心,汕头的经济特点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达,政府力量有限,市场是否对政府规划“买账”还有待检验。
此外,汕头乃至潮汕地区本身发展水平在广东省排名靠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公平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它会是一个成功样本吗?
中外合作办学不是新鲜事,但绝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项目层面,合作成立大学还是个例。目前,全国仅有十所左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园的中外合办大学,在现有的2845所高校中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派,办学时间最长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也不过13年历史。
对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说,未来是否能招收到充足的优秀生源、能否继续吸引优秀师资前来都是急切的问题,这关系到学校是否能积累口碑,环环相扣地影响到未来的办学状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该校的招生不是问题。一方面,作为合作方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具有一定号召力;另一方面,几所既有合办校积累了口碑,如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生源变得越来越好。其学费远低于出国留学费用,且办学不“注水”,满足了一些家庭既想接受国外教育,又不放心孩子“单飞”的需要。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的高考招生分数线为例,文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在2013年高于当地一本线21分,2016年高出了30分。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在2013年高于一本线23分,2016年高出41分。六成多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前往QS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顶尖高校留学。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称,中外合办大学的长处在于,校舍、办公规范、住宿等各方面都依循国际标准,多采取小班化教学、深度学习,从硬件到师资不打折扣,将对境内的优秀院校形成挑战。
“国内许多院校的招生规模大,质量难以控制,更关心科研,对教学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不少重点大学每年就招收8000名以上的本科生。许多大学也意识到规模太大,不断想缩减,但受制于地方政府希望更多学生能入学的想法,在各方利益博弈后没有减下去。”张端鸿说。
师资方面,合作的外方学校普遍不会派出大量教师在中国常驻,合办校需要批量引入新的国际师资。
在一些专家看来,能通过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大优势。张端鸿对上海纽约大学调研后发现,获得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职后,员工会获得略低于美国本部的薪酬,但显著高于国内高校能提供的平均工资。国内高校虽对部分引进人才开出高工资,但占总体人数的比例并不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则认为,在薪酬问题之外,国际人才原本处于学术主导的办学体系中,来中国任教、从事学术研究后,可能会不适应中国高校以及科研体制中普遍存在的行政化管理。同时,中国还需要从政策环境等方面继续提升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一个足以评上长江学者或杰出青年的人才,可能会更看重科研平台而选择国内的顶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说,当前的中外合办大学多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科研力量刚开始培育,一些学校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没有充足学生和适合的试验室,无法满足一些教师从事科研的需求。
在他看来,纯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发展的空间较小,中外合办大学若发展顺利,会有意向朝研究型的大学转型,届时如何吸引科研能力更强的教师、如何培养稳定的师资队伍会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提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