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善达: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经济学家

2017-05-19 14:26:29

文/马国川

《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

许善达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7年3月

许善达以财税专家著称于世。上世纪80年代末,他留学英国,获得英国巴斯大学财政专业硕士。归国不久,就参与了分税制改革。这是90年代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由此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制度相衔接的财税体制框架,影响至今。作为国家税务总局的干部,许善达参与了分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也参与了改革措施的推行。他担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后,更是亲自推动了多项税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税制。在他的新书《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里,专辟一篇讲述他所亲历的税制改革的艰难历程。

前任总理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当代中国的财税史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财政体制处于不断变化中,普通公民很难理解其来龙去脉,因此也产生了诸多误解。许善达娓娓道来,仅用数万字就将1994年以来财税制度的复杂演变过程,梳理得清晰明了,堪称一部简明生动的当代中国财政史。

许善达虽长于财税问题,他的视野则远为广阔。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他也有深入研究。尤其是担任对决策层颇有影响力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之后,他的关注点更具有全局性,而且颇多新见。

从全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内产能过剩的现实出发,许善达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波动性下行。这和部分经济学家的看法相吻合,不同的是,大部分经济学家仍然习惯性地用GDP增长率来描述经济走势,而许善达认为,不必要把GDP作为唯一的经济发展指标。他指出,在所谓日本低迷的20年里,日本在海外的投资增长迅速,海外创造了“又一个日本”。因此,GNP(国民生产总值)和GNI(国民总收入)比GDP更重要,随着中国在海外创造的财富逐步扩大,“如果我们的GNP和GNI增长速度能够快一点,GDP增长的速度慢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增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判断,许善达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如书名所昭示的,这部分内容既是《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一书的重点所在,也是精彩之处,可以窥见许善达对于宏观经济问题的把握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被具体化为“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经济学素养的经济学家,许善达在分析如何进行“三去一降一补”时,牢牢地把握住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个关键,坚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各司其职。他的分析不仅为仍在进行的“三去一降一补”提供了思路,也为那些有违市场化改革精神的做法敲响了警钟。

当然,许善达在农村耕地等问题上的看法似乎并未坚持市场化的立场。他认为不应该实行耕地私有化,因为部分农民由于各种原因出售土地后可能成为“流民”。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如果土地不能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要素,就不可能建设完整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至于“流民”问题,关键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造成了许多扭曲。因此,在土地问题上,应该允许进行争论,通过争论达成共识。

在当前中国改革中,有许多社会热点,关涉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以专业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也是经济学家的责任所在。在本书的第三篇里,作者讨论了房价、房地产税、延迟退休等热点问题,都有其独到见解,犀利通透,相信对读者都会有启发。

冯友兰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作为体制内改革者,许善达并不是在照本宣科式地“照着讲”,而是在国家政策的延长线上“接着讲”,因此《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一书所讨论的问题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也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且他熟知政府运行的特点,不像学院派经济学家那样追求纯粹性,而是考虑建议的可行性。在这个意义上,许善达确实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经济学家,他的声音值得认真倾听。

(作者为本刊主笔)

马国川/文
许善达 经济学家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