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一场资本游戏

2017-05-26 15:23:26

错过了共享单车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希望再赌一把,他们的赌注是手里的股权

文/本刊记者 刘以秦编辑/谢丽容

共享充电宝的火正在越烧越热,资本驱动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公开数据统计,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科技、街电、小电等。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融资场面。”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科技的COO黄云告诉《财经》记者,在加入来电之前,黄云在另外一家创业公司负责项目融资。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2014年开始研发共享充电宝的模式,2015年投放了第一台机器,但是直到2016年底,才开始有投资人对这类项目感兴趣。

这个行业在今年初开始迅速升温,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找上门来的所有投资人都是合伙人级别,并且大部分都是聊完立刻拟出投资协议,九合创投更是在A轮估值还没确定就直接给他打了200万元人民币的预付款。

这是一轮共享经济的资本狂欢,但过快的融资显然会带来问题,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曾经公开表示,如果融资太容易就意味着商业模式足够简单,也意味着有很高的可复制性,同时他也提到:“创业公司需要控制融资节奏。”

而他本人以及金沙江创投在短短十天,参与了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科技的两轮融资。

想融资吗?先看背景

扫码租借充电宝的项目一夜之间火了。北京的许多商场和餐馆里都能见到一台看起来不太复杂的充电宝租借设备。北京的余晓旭也从朋友那得知了这样的新玩意,一次吃饭的时候恰逢手机快没电了,她找到餐厅里的小电充电宝设备,在“关注公众号→扫码→支付押金”的过程中,手机自动关机了。

她对《财经》记者说,“以后还是自己记得带上充电宝吧。”

大规模的用户需求还未爆发,创业者们却充满了信心。“以共享单车为例,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从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说。

在过去的40天里,小电科技完成了三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3.5亿元人民币,由红杉资本领投,具体估值还未透露。

《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早期投资领域里的投资人和融资顾问(FA)最追捧的项目就是小电,主要原因并不是小电的商业模式更加突出,也不是创始团队背景更强。

“主要被大家考量的因素是融资背景,小电的天使投资人里包括朱啸虎和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带动效应明显。”一位参与充电宝项目的融资顾问告诉《财经》记者。

小电一台机器的成本为800元人民币,可以容纳6台充电宝,充电宝的成本在50元到80元不等,投放地点为餐厅,由于这项服务可以作为餐厅的增值服务之一,目前还没有餐厅对它收费,未来这项机器上的电子显示屏还计划搭载代驾、餐厅排队取号等第三方服务。

与小电切入的小场景不同,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来电科技切入的是“大场景”——商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接近两米高的充电宝设备可以容纳40台充电宝,除去充电宝,一台设备的成本在1.2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搭载一个更大,应用也更丰富的电子显示屏。目前在北京,这样一台大型充电宝设备需要支付每月1000元的租金。

袁炳松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前提是不考虑柜台成本和场地费用。

同时,共享充电宝公司更大的成本来自于人员、地推、营销和后期维护等费用。“如果把所有的成本都算上,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另一位融资顾问告诉《财经》记者。

仅靠一小时一元钱租金的商业模式显然还不能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大家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这样一台设备上玩出更多的花样。

第一个渠道是微信公众号,来电的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万的粉丝,黄云表示,有这样的量级,在内容推送上就可以实现一部分商业价值。

而目前来电更看重的是机器上电子屏幕的应用——当用户点击电子屏幕上的“借”或者“还”时,系统可以识别到用户曾经在哪些场景下借过充电宝,并进行精准营销,“比如说如果用户经常在酒吧租借,就可以给他推送酒类产品的广告”。

除此之外,充电宝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搭载广告内容的设备,目前来电已经在充电宝上印上了不少商家的广告,收费标准是一年一台充电宝150元人民币。

尽管大家都在摸索新的商业模式,但现阶段更紧要的事情依然是占领市场。“我们还没有考虑盈利,还是想把规模程度和密集度给铺起来,后面再去思考具体的盈利模式。”唐永波说。

袁炳松也提到,“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挣到钱的,但现在的目标变成了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

投资人愿意赌一把

九合创投的投资经理许妙成是最早关注到共享充电宝项目的人之一,2016年的圣诞节,他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来电充电宝设备旁边蹲了半个小时,看到五六个人真的从那台设备里租借了充电宝,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投资机会。

他找到来电科技,并且考察了当时能找到的十来家充电宝项目,春节前迅速决定投资来电科技。

随后,腾讯、阿里巴巴,以及IDG资本、红杉资本等一线投资方的入局,让更大范围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得不开始紧急作决策。

融资顾问在走访投资人时,很明显地感觉到,很多投资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在投资这个领域。“这个行业火了之后,冒出来很多新的项目,早期投个几百万对于这些投资机构来说问题不大,他们考虑的不是未来公司的价值,而是在博未来并购收购的退出机会。”他说道。

而很多投资机构着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当初错过了共享单车刚刚崛起的那一波浪潮。

想赌一把的不仅是投资人,创始人也在赌,他们的筹码是手里的股权。

能不能借助资本力量把量迅速铺起来是所有投资人的首要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爬升到行业头部的位置,因此这也是决定公司估值的关键。

这导致了共享充电宝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融资,而在估值无法得到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创始团队的股份被迅速稀释。

袁炳松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他和其他公司一样,选择的应对方式是严格控制投资方的董事会席位。在完成三轮融资之后,小电创始团队手里还剩30%左右的股份。

新的烧钱轮回

战火越烧越热,过高的热度也让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真正有价值。

一家投资机构在见完几家共享充电宝项目之后,随机做了一个200人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并没有租借充电宝的需求,拿到这样的结果,这家机构选择暂时观望,并不入局。

星翰资本投资总监赵豪认为,在投资人看来,充电宝属于有快速扩张潜力的项目,损耗率和回报周期都低于共享单车,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方。但他同时又表示,“也有可能没到高峰期就下滑了。”

摩拜单车投资人、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充电宝的替代方案很多,而且流动很麻烦。自行车我用完了停在这里,下一个人可以接着用,而且是不固定点。充电宝我租用了以后,我还得放回它的固定点。”

除了便利性,更多的质疑来自于安全性。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认为,受到资本追逐的模式并不等于就是好的,后续会如何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其中的一个未知数就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公共充电桩给手机充电,会被恶意程序攻击利用而窃取个人信息,甚至有黑客直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手机上的App进行恶意消费。

“通过数据线,就等于将手机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了一条硬连接,也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进入手机,手机里任何东西都可以往外传。”胡钢说,“这种硬连接对普通用户来说存在极大隐患。”

除了数据和信息风险,充电宝本身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2014年深圳地铁上就因为充电宝爆炸事件而引发了踩踏事故。来电对此也做出了回应,他们选择了成本较高(成本90元人民币)的飞毛腿充电宝,并且在平安保险对充电宝的安全性投入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保额。

资本的过分推动也造成了新的变动,艾瑞咨询分析师李昊表示,共享充电宝本来盈利空间就不是特别大,虽然需要烧的钱比单车少,但由于行业门槛更低,竞争会更加激烈,长期看来持续烧钱的可能性极大。

先通过烧钱抢占用户,再通过资本整合资源已经是互联网创业的通用套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阿斯沃思·达莫达兰(Aswath Damodaran)对创业公司的烧钱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以Uber为例,认为只有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高收入和高利润的公司,才能保证“良性烧钱”。

许妙成也发现,他们早期建立的财务模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现状变得越来越混乱,合理竞争范畴已经被打破,大家都不补贴的时候能盈利,现在处于快速竞争时期,必然会牺牲盈利来抢占市场”。

达莫达兰同时也指出,如果市场竞争使得产品价格降低,成本增加,公司的损失也会越来越高。而如果为了增长而进行再投资,很可能不会产生预期收益。

这样的烧钱轮回,已经在中国互联网世界里一遍遍上演,烧出了新的用户习惯,也烧掉了大量的公司和钱,但共享充电宝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单车、网约车、外卖、团购,关键的决定因素显然并不是资本。

刘以秦/文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