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禅味从何而来

2017-05-26 15:36:52

 文/李长声

茶道喝抹茶,浓的或淡的,并不『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而在于器具、书画、摆设以及环境等。斤斤于赏鉴,发达了日本的艺术、工艺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今是人人能看出门道的时代,甚至未见过茶道的人也跟着夸夸谈禅意。那么,茶道的禅味从何而来呢?

“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大约9世纪遣唐使就拿来茶,却没能喝起来,到了南宋年间,荣西和尚渡海跟临济宗黄龙派学禅,连禅带茶一块儿拿回了日本。他不是买几包茶送礼,而是带回来茶种,送给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在京都的拇尾种植,被叫作“本茶”。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的宗教是“来世宗教”,重视死后,害怕下地狱,向往极乐净土。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的禅宗不大关心死后如何,被出生入死、有今天没明天的武士们接受。1214年某日,幕府将军源实朝“朝来困宿酲”(宋司马光诗句),也就是日语“二日醉”,正在镰仓布教的荣西给他喝茶,只觉得通体清爽,从此武士们学喝茶。对于武士来说,禅与茶天然一体,抚慰并陶冶他们的性情。从别处拿来什么,先就有了景仰或艳羡之心,拿来之后往往奉以形式化乃至教条化,茶也不免要喝出精神来。好比我们做什么,被问为什么这么做,就得答出一点名堂、一番境界。荣西开创日本临济宗,著有《兴禅护国论》,还著有《吃茶养生记》,被尊为茶祖。

村田珠光被奉为“侘茶”鼻祖。“侘”这个字是不如意的意思,作为一种情感被肯定,珠光以及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代人将其确立为“侘茶”的根本性审美。想想我们古人把美女的慵懒肯定为美,“侘”的审美也不难理解,但好像用另一个说法“草庵茶”更容易让我们望文生义,也便于与更为早期的“书院茶”相对。这种茶的喝法及做法追求豪华潇洒,江户时代是官方茶道,例如以小堀远州为始祖的远州流茶道流传至今,但“草庵茶”在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手里做大做强,形成“三千家”(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枝叶繁茂,以致我们中国人说茶道即“侘”,玄之又玄。实际上如今茶人依旧称之为“茶汤”,即茶会。

自1467年京都发生了十年动乱,史称应仁之乱,此后逐渐演进到战国时代。临济宗的大德寺在动乱中焚毁,一休和尚到叫作“堺”的地方化缘,得豪商外护,复兴山门。圆悟克勤是临济宗的禅僧,1124年弟子虎丘绍隆出徒下山,圆悟写给他一幅字,也就是印可,说虎丘追随自己参禅多年,成绩优秀,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此证明。传说是装在木筒里漂流到九州岸边的,不知怎么就到了一休手里。村田珠光跟一休参禅,一休把这幅墨迹送给他当毕业证书。书院茶以“唐物庄严”,墙上挂字画,自珠光始,就只挂墨迹。圆悟墨迹是茶道的至宝,也属于日本国宝,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踵继珠光之后的是堺的富商武野绍鸥。堺本来是渔村,地近京都、大阪,14世纪作为良港勃兴,商业发达,商人得势。尤其与宋明贸易,风浪险恶,是需要豁出命的买卖,与武士打仗不相上下,信奉禅也是自然。绍鸥参禅,从大德寺九十世住持大林宗套那里得到四个字:茶禅一味。千利休出身于堺的商家,师从绍鸥,也曾跟大德寺一百零七世住持笑岭宗訢参禅,真正使草庵茶成道。这一路的草庵茶用时兴的禅思想规定并充实茶的做法,主张简素静寂,把喝茶打造得有如佛道修行。

进茶室(茶道术语叫“入席”)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行礼,再抬头看“床间”,接着欣赏那些茶道器具,之后坐到自己的席位。和式房间里有一处叫“床间”的空间,墙壁上挂字画,地板上摆花瓶什么的,装饰之用。茶室的“床间”挂墨迹,所谓墨迹,是禅林墨迹之略,专指禅宗高僧所书。茶书《南方录》说墨迹为第一,乃主客一心得道之物也。画不如字一目了然,心里顿生禅意,与主人统一了思想。珠光、绍鸥、利休三代都曾在大德寺参禅,大德寺与茶道的缘分非常深,墨迹多出于大德寺派禅僧之手。

周作人又说:“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茶道喝抹茶,浓的或淡的,并不“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而在于器具、书画、摆设以及环境等。斤斤于赏鉴,发达了日本的艺术、工艺等。而且茶道还要用点心和筵席“果腹”,也发达了日本人制作糕点和菜肴的技艺。影视剧里常出现这种场面:一个人累了或者败了,说让我一个人静一静。这要是有茶室,做一番茶道,兴许就静下心来。

(作者为旅日学者)

李长声/文
茶道 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