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会颠覆风投行业吗

2017-06-21 15:52:07

大数据投资管理系统能帮助投资人更好地判断项目,但不可能取代投资人本身

文/ 本刊记者 刘以秦编辑/谢丽容

几个月之前,共享充电宝还没火起来时,36氪创投旗下的鲸准投资管理系统上,这类项目就被打上了“稀缺”的标签,机器之所以加这个标签,是因为数据显示投资机构约谈这类项目的次数提高了80%,这预示着下一个潜在投资风口。

鲸准投资是近来兴起的大数据投资管理平台之一,这类平台打破了数十年来风险投资选择投资标的的惯例——依靠关系来寻找项目,包括FA(财务顾问)推荐、朋友介绍等。通过这些渠道,英诺天使基金的投资经理邵帅每天要看2个-3个新项目,他的同行里,每天看超过5个项目的投资人不在少数。

风险投资在中国出现已经超过15年,2013年IT桔子率先进入创投数据平台领域,随着创投的火热,新老大数据平台纷纷入局。

2015年后,国内的新基金募集数量迅速增长,根据基金业协会报告数据,2015年基金数量在8000家,2016年达到2.4万家,而预计今年将增长至3万家,其中专注于一级市场投资的机构1.2万家。

这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一级市场的数据信息需求。36氪、企名片、稀牛数据、IT桔子等公司都开始探索这类数据的商业化空间。

但目前真正使用付费数据系统的机构还在少数,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投资人表示他们更多的是自己搜寻想要的数据,或是借助一些免费的数据查找系统。而各个数据平台也表示市场才刚刚起步,他们要做的是抢占先机。

他们将万得金融数据终端和彭博终端这些二级市场的数据服务系统当做对标产品,在二级市场,美国彭博公司推出的彭博终端机切中了管理与创新的信息化需求,通过终端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市场数据查阅和分析权限,辅助交易。而这部分的销售收入占据彭博公司营收的85%。

但一级市场的数据有完全不同的特质,投资人真的会为这样的数据系统买单吗?

投资人的钱不好赚

36氪创始人、CEO刘成城表示,创投公司旗下的这项业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36氪发展至今,已经拆分成媒体、氪空间和创投公司三大业务线,氪空间早已独立运营,媒体业务也稳步增长,这两块业务都有稳定的收入和盈利,唯独创投一直没能做到盈利。

“投资人的钱比创业者的好赚,机构的钱比个人的钱好赚。”刘成城告诉《财经》记者,他算了一笔账,以鲸准系统收费10万到50万不等的价格来统计,能卖出1000套就能获得1亿到5亿的收入,目前申请试用的投资机构已经超过了1000家。“如果做个人用户,一年交100块钱,做不起来多少收入。”

同样算过这笔账的还有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由于看好这个市场,IT桔子2013年5月成立,2016年开始将数据信息商业化。数据收费几个月之后,文飞翔发现个人付费用户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几乎没有吸引到机构用户。

她反复询问和调查之后发现,投资机构想要的数据,以目前的条件来看几乎做不到。“每个机构的投资策略都不一样,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文飞翔告诉《财经》记者。

彭博对二级市场的公司保持持续关注,形成完整的数据曲线,一级市场投资人也需要创业公司完整的数据。但事实上,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数据是破碎的,“很多创业公司做着做着就消失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冒出来了”,文飞翔说,“还有很多公司一直在换方向,之前的数据都没有参考价值了。”

而且,在“背景比做事更重要”的风投领域,投资人更看重创始人详细的背景资料,不仅是简单的工作背景,“例如一个创始人曾经在百度工作过,我们能找到他是在人工智能团队工作过,但是他到底为这个团队贡献了多少,人工智能行业对他的评价如何,这些都无法找到”。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IT桔子在获取机构付费用户方面,困难重重。

彭博终端机1981年成立以来,尽管各类竞争者层出不穷,彭博的金融数据服务的市场份额始终占据行业第一。根据彭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0月,全球共有32.5万名彭博终端机购买者,占据32%的市场份额。而高额的价格抬高了使用者的门槛,对于彭博的用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台数据系统,还是一台能够联系到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社交系统。

彭博终端机能够做到这样的收入,依靠的是长期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彭博在全球拥有192个办公室,超过1万名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的上传信息和数据。

为了完善数据,36氪在天津组建了一支30人的团队,专门手动搜集和处理数据,另外还有30人的技术团队及10人左右的销售团队。

现实情况是,目前真正向36氪付费购买的机构有20多家,稀牛数据的付费机构数量也在20家左右,IT桔子的机构用户也只有十几家。36氪们除非成为这个市场的独霸者,否则很难继续造梦。

文飞翔强调,IT桔子这几年的调研发现,市面上活跃的机构数量也就5000家。这意味着市场不像刘成城想象的那么大。

在文飞翔看来,国内一级市场的数据壁垒并不高,各家能够投入的资金量也不多,未来很有可能是10家数据公司共同占据5000家机构的市场。

如何克服“先天缺陷”

彭博终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二级市场数据的可信任度。而这是一级市场的先天缺陷。

融资信息是这些数据平台上最重要的数据之一,而在创投圈,夸大、虚报融资金额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曾将融资造假描述为“行业内的一种新默契”。深圳创东方投资总监李享强调,O2O、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估值泡沫比较普遍,媒体爆出的融资金额“仅供参考”。然而,这些数据平台提供的融资信息基本都来自于媒体报道。

不仅是融资数据,一级市场因为缺乏相应的审查,公司的财务数据、活跃用户数据等等都无法得到真实性的保证。

稀牛数据创始人李锦香和刘成城面对这样的天然缺陷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他们对《财经》记者表示,平台提供的数据会附上具体的来源渠道,但“数据的真实性需要用户自己进行判断”。

针对早期投资领域推崇“看人看背景”的特点,稀牛数据的技术团队做了一套机器算法,将创业团队学历背景、工作背景与创业项目是否匹配等因素加起来,如果能达到细分领域里前1%的标准,就会在平台上打上醒目的红色标志。

而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还值得商榷。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华兴Alpha负责人周翔表示,团队无法通过信息和数据进行打分,必须要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很多BAT的高管出来创业也都失败了。”他告诉《财经》记者。

华兴Alpha是华兴资本旗下的早期的FA(财务顾问)平台,也已经开始尝试用数据来帮助对接投资人和创业项目的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分析平台上几千名投资人的行为数据,给投资人打上不同的标签,以此来帮助项目的精准推送。

周翔进入创投行业超过十年的时间,在他看来,做投资决策,三个核心考量因素是:人、市场规模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行业壁垒,目前市面上的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都无法判断这三个因素。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帮助投资人把项目范围从2万家缩小到500家,但是无法帮助他们从500家里面挑出要投资的那几家,而后者更加重要。”

如何做精“募投管退”

在募集资金这个环节,大数据平台目前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为大多数LP(有限合伙人)考量的标准是基金的回报率和回报周期,数据平台对此无能为力。投资环节有所不同,这是大数据平台目前介入最多的领域,也确实解决了一些痛点。

2012年,李锦香还在机构做投资人,当时她所关注的领域项目并不多,而到了2015年,“明显看不过来了,新项目太多了。”她说道。

不仅如此,围绕创投的相关行业也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大量FA机构和创投媒体。数据源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投资人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李锦香称,能否帮助投资人解决这一“痛点”是她最初的创业动力。

基金的工作特点也是这些公司看好该服务的原因: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人员规模小,仅靠人力是无法覆盖到市面上的所有创业项目。根据36氪创投平台统计的数据,目前市场上的投资机构,10人以下规模占70%,10人到50人的占25%,仅有5%的机构有超过50人的规模。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投资机构没有精力和每个创业者面对面交流,而这对一个风投决策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曾经表示,项目判断失误,错过好项目不可怕,但是“必须看到过,必须跟创业者交流过”。

因此,36氪创投公司总裁胡健认为,小规模团队的机构需要这样的系统来帮助他们减少工作量。“一个投资经理一年要看超过500个项目,节约看项目的时间,可以帮助投资人把精力放在更深入的行业研究上。”他说。

在投后管理上,这个市场看起来有不少机会。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造,但是投资机构仍然在用最传统的方式办公。创办于2011年的投资机构PreAngel已经投资超过300家公司,一直都是通过Excel来管理工作流程。

国内机构的投后管理主要是提供PR、招聘、后续融资的服务,娱乐工场的投后管理负责人郭秋颖感受到了目前工作流程的低效,很多时候她对于机构的投资动向并不了解,也就无法做出快速的投后服务反馈。

PreAngel曾试图使用一些办公协同工具,但它发现没有一个是专门针对投资机构的工作流程开发的,接触过36氪的鲸准系统之后,PreAngel成为了第一批种子用户。“投资人很多时候都需要真实的记录项目会议的决策过程,之后再复盘为什么错过了一个好项目,或是为什么投资了一个坏项目。”PreAngel的投资总监蒋锴告诉《财经》记者。

鲸准系统在最新的版本中已经上线了类似的功能,投资人只需要在系统中录入公司名称,系统就可直接关联公司的所有信息,随着进一步工作节点的录入,机构内部也会进行同步,还可直接进行线上会议。

除了能帮助投后的工作人员快速对接项目,数据系统中还收录了高管变动、竞品的市场数据对比等信息,帮助机构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后策略,让投资机构清晰地看到每个投资人约见的项目,会议决策的具体场景,甚至能够对比其他机构的类似数据。

但投资人也有自己的顾虑,蒋锴表示,机构自己的数据和内部信息放在外部平台上的安全性是他最担忧的事情,解决办法是部署在私有云上,但是,“我觉得他们想看,还是能看到的”。

除了安全性的考量,投资是否能够效仿金融、医学、围棋等和数据天然高度相关的领域,成为一个数据主导的行业,目前来看并不乐观。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不少投资人表示,这是一个极其考验“天时地利人和”的世界,而这样的数据平台整体看来意义并不大,甚至会影响判断。

如果按照当前的数据采集和计算原则来衡量一个创业公司,那么创业初期的阿里巴巴很可能被判断为没前途。

周翔强调,投资是比围棋还要复杂的过程,能够在投资行业里获得高回报的投资人大多有相当丰富的行业积累,“这不是数据可以替代的”。

刘以秦/文
颠覆 数据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