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预期收益的高企实际是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从而影响实体企业
文/本刊记者 李德尚玉 杨秀红编辑/袁满
6月迎来高考,也迎来了商业银行的“中考”揽储关键时点。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银行的揽储压力增大,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节节攀升,开启了理财客户“抢夺赛”。
为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较大,高达50%;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创年内新高,高达8%的理财产品频现江湖。
《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最近一个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达11542只。从预期收益率来看,有90%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之间,有2.2%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以下,约6%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8%之间,另有11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
此外,不少短期产品出现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部分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竟低于半年期或三个月的同系列理财产品。
多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近来银行基础资产收益率上升,主要因为监管加强、禁止理财投理财以及同业理财资金收缩,银行理财需要提价吸引零售客户资金以补充资金缺口。
令市场最为担心的是,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高企实际是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从而影响实体企业。
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同时受季末冲时点的影响,部分银行为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理财产品上浮利率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理财收益持续攀升
作为存款的重要替代品,流动性收紧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的收益节节攀升,迅速拉升至2016年初的水平。
《财经》记者统计,从最近一个月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明显增加:去年同期该类产品仅164只,占比1.78%;今年同期该类产品上升到700只,约占同期发行产品的6%。前述11款预期收益率高于8%的产品全部由交通银行发行。其中一款最高预期收益率达13.3%。
相对而言,五大国有银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存款定价仍保持相对稳定,大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为1.75%,较基准上浮约为16.67%,最高的也不超过30%。
但是个别比较激进的城商行确有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较大的情况。“存款利率最高上浮超过40%”“部分城商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等屡现报端,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近年来最大力度了,以往没有这么高的上浮幅度。
6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日益显现。《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6月1日-8日,各银行新发理财产品共计2819只,期限为3个月-6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超过6个月-1年期产品,前者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28%,后者为4.499%,一年期以上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31%,几乎与3个月-6个月期理财产品持平。
另一倒挂现象为,同一银行同一理财产品的不同期限之间,长期产品收益率低于中短期产品收益率。
如6月8日,中国银行发行的2017年中银智荟理财产品,91天期限的预期收益率高于179天的预期收益率,前者为4.65%,后者为4.6%。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向《财经》记者预计,利率涨幅短期仍将持续至6月的年中考核,中长期来看,还得取决于监管去杠杆的进程。总体来说,这次理财上浮利率,应该是以短期为主,就是为了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
赵亚蕊解释,现在高成本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救急的措施,多揽资金防止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来说,主要是成本影响,但不会长期如此操作,对银行的经营和业务结构影响不会太大。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应该通过两个维度观察利率上浮:一是如果监管力度放松,去杠杆压力缓和,负债压力就会减轻;二是银行主动或被动压缩资产,带来资产负债的重新平衡,都会让利率上行结束。
今年5月中旬,有地方商业银行分行及下属区域支行已对揽储工作进行了动员会。有媒体报道称,某地方银行分行个金分管行长的工作集中在私银客户、投资新客户、代发工资客户、拆迁客户等;对公分管行长则要围绕扩户、存量客户提质两个方面安排工作。
比较而言,商业银行今年揽储较往年更激烈,任务更重。有银行理财从业者在朋友圈发布自身所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息,并承诺对帮忙购买者“个人兜底”。
据媒体报道,多家银行已将揽储的任务下放到分支行和网点,员工根据岗位来背任务。甚至商业银行后勤和行政部门员工也开始帮忙揽储。
揽储争夺背后
今年一季度银行流动性偏紧被认为是理财预期收益高企的主要原因。《2017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
多名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央行二季度末宏观审慎评估(MPA)年中大考将近,这对于部分业务扩张过快的银行有较强冲击,促使存在较大考核压力的银行进行理财规模或理财业务结构的调整,于是资金紧张引发了银行资金抢夺大战。
央行一季度一评的MPA,在季末时考核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根据以往的经验,MPA考核对流动性条件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使得商业银行季末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骤升。
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也被认为是市场呈现出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2017年2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的曝光,在资管市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项政策延续了去通道、降杠杆、控风险的意图,期望通过打击监管套利、防止资金空转、增强穿透监管等方式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质。
这与银监会4月下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等文件相辅相成,意图在保障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隔离的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上调的原因在于银行负债成本不断上升,负债荒倒逼使然。”刘东亮对《财经》记者表示,最初主要是由金融去杠杆导致的同业负债收缩引发资产负债压力,流动性趋紧,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价格走高,而后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向负债端全面传导。刘东亮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利率持续上调,存款利率也面临上调压力。
赵亚蕊称,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分析,由于管理层加大了同业业务的监管,无形中对负债端形成了压力。以同业委外投资为例,银行出于避嫌减少了同业购买,部分委外投资被迫赎回。但是,负债端有较大浮亏的投资强行赎回有压力,之前的资金源于同业理财,到期后需要资金补充,只能提高利率加大吸储的力度,降低流动性的压力。
商业银行努力增加轻资产业务的占比,但是由于传统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重相当高,调结构进行得很慢。由于实体经济也处在调整期,目前商业银行转嫁资金价格的能力减弱。和大银行比起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单一,对于理财吸取资金的依赖度更高,需要理财吸取资金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来吸引客户。
不过,从几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占比分析,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尚不至于引起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67.17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负债规模分别为76.45万亿元和40.52万亿元,两者合计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69.97%。城商行负债规模为27.34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16.35%。这意味着,即使有个别城商行存款利率价格上浮幅度较大,但是这部分存款在整个银行业存款中占比较少。
对于流动性偏紧问题,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称,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6月6日,央行进行4980亿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3.2%,与上期持平。
本轮MLF一定程度缓解了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6月MLF到期量较大,此时放量有对冲到期的意味。而且目前银行体系超储仍处于低位,超额放量给银行体系“补水”,补充跨季资金,有利于稳定年中资金面。
利润承压
某城商行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上升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争夺负债,争夺存款。
目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快,资产端上升慢,这意味着银行在理财产品上是给客户让渡了一定的收益,换句话说,银行收益因此在减少。
上述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负债荒导致负债成本大幅上升,但平均上升有100基点以上。这种上升也倒逼了资产端收益上升,例如国债从去年低点上升了100基点,信用债普遍上升了200基点以上。“这种情况对银行的经营提出挑战,因为2016年实体回报率只有4%出头,并不能支撑这么高的负债成本。”该人士认为,负债大幅上冲可能性不大,等待监管逐步放松,收益率还是要回归下降通道。
“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资金端、资产端都在上升,三者共振,具有必然的联系。” 华夏幸福基业公司资产管理中心高级总监汪杰对《财经》记者表示,在紧货币加强监管以引导金融去杠杆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资金的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最终必然会在资产端——银行贷款上有所体现,会令企业贷款成本升高。
6月9日,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报价4.4116%,创逾两年以来最高,已经连续九个交易日高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
汪杰表示,综合来看,银行内部边际资金成本已经全面高于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涨,Shibor和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倒挂,意味着银行未来将逐步把压力传导给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6月9日,根据中债登公司数据,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3.70%,高于五年期(3.63%)和十年期(3.65%)国债收益率,这一极不寻常的走势意味着,如今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就像一个三角形,近期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由于资金成本抬升,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售国债,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对其来说影响最大。以国开行为例,根据中债登数据,以市场最典型的十年期国开债为例,6月9日其收益率为4.40% ,而1月3日收益率为3.69%,由此推算发债成本即负债端成本今年以来已上浮71基点。据公开数据统计,国开行金融债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发行量为7025.50亿元,如根据发行成本上升0.71%来测算的话,折合全年其负债成本由此而增加预计将超过100亿元,而根据内部不公开数据,国开行2016年整体净利润约为1000亿元,由此推算发债端成本的上升将对其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国有大行主要负债来自于存款,相对而言,同业存单不太多,所以其资金成本来自存款利息,而其存款大多数来自居民存款和企业长期存款,季节性存款占比不大,所以受银行季末冲时点上浮空间有限,成本传导效应不明显。
根据四大行公开披露的2016年度财报数据,大行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对总体负债规模贡献约为2%。据汪杰估算,四大行平均负债规模约20万亿元,由此推算四大行同业存单的规模为0.4万亿元,如果成本上浮200个基点,也就是80亿元成本,即便是四大行里净利润最少的中国银行,2016年这一数值为1841亿元, 负债端上升成本与净利润比例不到2%,由此可见对其影响较小。
在这场资金抢夺战中,中小银行利润受损更严重。由于农商行和城商行受限于网点品牌和原来投放存贷款能力,以及业务范围,应对流动性紧张,只能提高理财揽储。近年来中小银行同业理财和存单规模占比较大,受市场资金成本抬升影响也较大,其负债成本将会迅速上升,挤压利润。
据汪杰测算,假如中小银行资产规模50%来自同业存单和理财,对于2000亿元左右资产规模的中等城商银行来说,如果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和理财收益率从年初至今平均上涨150基点的话,即使考虑业内的资产收益率(ROA)较高值2%,由此对其净利润影响也将超过30%。
资金面紧张,加上同业负债收缩,挤压利润,商业银行往往需要用负债来配资产,所以对一般存款和理财的需求增加。存款竞争激烈,但存款利率相对低,期限也较长,和资产的期限不好配置。
为应对资金成本抬升,滚动发售理财产品和期限错配往往是银行理财保证收益的惯用手法。
汪杰表示,为应对资金成本上升压力,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账面显示浮亏,如果不存在兑付问题的情况下,银行可能认赔或者继续持有债券看看是否到期收益率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另一种情况,为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问题,银行采取的方式更多是滚动发理财产品,也就是期限错配。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中枢普遍上移,甚至出现三个月产品收益率高于一年期的情况,因此极容易产生利率“倒挂”情形,但是迫于经营与风控压力,银行只能短暂出此下策,滚动操作,暂渡难关。
“从行业来讲,理财的资金肯定是去配资产,因为好多银行都是短负债配长资产,负债到期了就得找负债来续接上,具体配哪类资产各家银行有所区别。”赵亚蕊介绍,理财的期限一个月到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期限灵活,利率浮动自由,对银行来说更容易吸收,所以现在理财的需求比较大,各家银行竞争,必然上浮利率。
赵亚蕊表示,关于期限错配,监管机构一直说不让错配,但是没有具体的政策来说具体不允许错配到多久,所以实际操作还是能做的,另外轻微程度的错配也是有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这个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理财预期收益涨幅跟期限有关,银行所缺期限的负债对应的预期收益上浮就多。
市场利率不断抬升,将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赵亚蕊介绍,理财上浮实际就是负债端成本上行,未来势必会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影响实体企业。现在年中考核,资金都比较紧张,小银行会更明显。负债端成本上升,银行要盈利肯定要抬升资产端价格,但是这种传导需要一定时间。
高利率理财的背后,投资标的的风险值得担忧。对此,某地方银行投资组合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来看,银行理财相对安全。由于6月中旬银监会现场检查,当前银行对资产比较保守,所以投资流向比较安全的资产,因为银行普遍赎回了委外投资。
某城商行投资组合部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资产投向方面,银行会更加青睐高回报资产,负债端成本抬升,资产端价格也面临抬升压力。但该人士否认了银行青睐高回报资产风险会更高,他认为银行高回报的前提是风控,不是任何高回报都纳入银行理财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