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7-08-07 16:04:41

《雷蒙·阿隆回忆录》

(法)雷蒙·阿隆著,杨祖功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

雷蒙·阿隆,20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等。

在本书中,阿隆一方面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集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他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各种反应,收入了他曾收到的赞同或反对他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可以说,《雷蒙·阿隆回忆录》归纳了作者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有助于读者理解偏重现实主义的这位思想家的思想特质及生活细节。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美)彼得·盖伊著,骆守怡等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2月

彼得·盖伊,美国文化史家,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之一,其研究主题涉及中产阶级、启蒙运动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中,现代主义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议题。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作者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经典作品,将现代主义大师们的作品放到他们生活的时代中,清晰呈现了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喇卫国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6月

施罗默·桑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致力于民族与民族主义、法国知识分子历史、电影史等研究领域。其著作《虚构的犹太民族》《虚构的以色列地》《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被称为“虚构三部曲”,在以色列和西方学界引起轰动与争议。

作者书写了自己和身边人因为身份问题在以色列遭遇的诸种荒诞,由此辨析了犹太性的本质,揭穿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理念与大屠杀苦难的利用,直指以色列所存在的等级差别和殖民主义。在质疑与批判之后,桑德展望了一种世俗的、非排他性的、超越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身份认同,一个由坦诚、慷慨的普世原则指引的未来。

《在中国发现历史》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

柯文,受业于费正清和史华兹等名家,为美国第二代汉学家的代表性人物。1934年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费正清与列文森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柯文则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他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方冲击之后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最严重的问题一直是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歪曲。而本书在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并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

《法的经济解释》

熊秉元著

东方出版社

2017年5月

熊秉元,法律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

在诸多法律较为成熟的国家,法律经济学已在其法学和法学院里,由一席之地而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成为主流。本书立基于真实世界,对照传统的“规范法学”,明确提出“实证法学”的概念。全书不用方程式、数学公式,主要运用的是文字叙述,以及简单易懂的辅助图形。本书的定位是“为法学院的新鲜人而作”,以便于“直接和学子/读者对话”。作者更进一步阐明,如何体会法学的智慧结晶,如何优游于法学的智慧资产财富之中。

《创造世界史的海盗》

(日)竹田勇著,阿部罗洁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竹田勇,1952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上智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在悉尼大学、伦敦大学留学,获得国际政治史博士。早年专攻国际政治,尤其专注于澳大利亚研究,随后其研究对象向东南亚地区,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的海盗转移,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世界海盗的历史、海洋安全等主题。

本书从海盗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如何从中世纪进入近代,揭示了海盗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起到的作用。作者以英国为例,根据史料揭开了海盗这一特殊群体与政治的关系,将海盗与英国近代史、欧洲远洋贸易、对中美洲的掠夺与殖民相联系,从崭新的角度介绍了近代西方繁荣的开端与发展。竹田勇指出,大英帝国的确是通过工业革命来确定其牢固地位的,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工业革命的资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海盗们带来的掠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