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对垒蚂蚁金服:谁主保险科技江湖

2017-09-22 17:13:00

文/本刊记者 俞燕 编辑/袁满

金秋九月,繁露成霜,互联网与保险的化学反应却热烈如夏。AI(人工智能)、赋能、平台、输出这些原本流行于科技界的词汇,不断闪现在保险业的话术中。

白露节气的前一天(9月6日),三家机构不约而同地分别发声保险科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下称“平安”,601318.SH,1318.HK)旗下上海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融壹账通”)推出“智能保险云”,宣布首次对外开放保险经营的最核心技术。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保信”)推出事故车定损云,谋求打破保险业和汽车业之间的行业壁垒。蚂蚁金服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蚂蚁金服”)则迎来“车险分”上线百日,正在谋求对其升级和丰富。

三家机构分别来自保险公司(母公司)、官方背景的保险行业平台和互联网企业,颇有保险科技领域“三国杀”的架式。

肇始于20年前的互联网保险,如今已走进保险AI元年。互联网保险已不再仅仅作为渠道,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巨变,BATJ互联网四巨头正加紧向保险业渗透,而保险巨头们亦加快探索保险科技的步伐。

今年以来,开放和输出成为保险科技领域的热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平安在完成其金融闭环生态之余,亦开始落地“开放平台+开放市场”的3.0阶段。能否跻身BATJP(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平安),则决定了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未来格局。

今年5月和6月蚂蚁金服分别推出“车险分”和“定损宝”,亦开始向保险业输出技术。

曾有业界人士将自建生态和入口的平安比作苹果,把打造入口全覆盖生态体系的蚂蚁金服比作安卓。当打造金融生态闭环的平安也开始走上开放之路,被诸业内外人士认为,这或者预示着双方在广揽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同时,颇有夺取保险科技领域“盟主”地位的意味。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平安还是蚂蚁金服,其“盟主”地位能否确立,要看其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中是否拥有话语权,所谓“三流生意卖产品,二流生意卖服务,一流生意卖标准”。

蚂蚁金服和平安皆向保险业输出技术,对于自身科技实力尚弱的中小公司来说,选择平安还是蚂蚁金服抑或雨露均沾,各有不同的心思。一些保险公司人士对作为同行的平安有所担心,“毕竟在同一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人士看来,BAT等互联网公司对保险科技的深入,保险公司“虽无近虑但有远忧,需要正视其中的危与机”。在中小保险公司纷纷寻求技术外援之时,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大型传统公司亦加快布局金融科技,近日,中国太保推出AI投顾“阿尔法保险”,中国人寿的私有云和新一代核心系统亦蔚然成型。

在如今的DT时代,科技把保险业带入新的发展领域,且日益显示马太效应。“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2017年中报如是表态。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则在去年预言:DT时代最能够适应技术革命创新的就是保险业,未来保险销售人员将是数据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

原本处在不同生态之下的蚂蚁金服和平安,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放在一起作为竞争对手比较。对此,平安表示“不怕被比较,平安对技术是有信心的”。蚂蚁金服则表示,蚂蚁金服对保险业的姿态是开放的,愿与保险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共建和融合,“1+1,不只是等于2,可能大于2。”

都在谋求用科技赋能保险且都拥有逾4亿互联网用户的平安和蚂蚁金服,谁将是保险科技领域的赢家?

平安“开门”延客

当地9月12日,苹果推出新一代iPhone。而被比作“保险业的苹果”的平安,则在9月6日通过旗下的金融壹账通平台北上推出“智能保险云”,首次对外开放保险经营中的核心技术“智能认证”和“智能闪赔”。

“这次我们把多年来积累的行业科技经验向全行业开放,帮助保险公司以较低的成本与最先进的保险科技并轨。”平安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表示。

今年6月,金融壹账通已构建了“三大业务平台+开放式金融科技云平台”的架构。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保险业目前在投保、理赔和运营三个核心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对科技和风控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是严峻的挑战。

百度大数据部资深产品设计师郭丽娜在保险科技思维创新培训班上表示,保险公司了解客户有两个时间点,即投保和理赔。大数据可以助力保险公司勾勒用户图像,进行更精准的营销、风险定价和智能理赔。

投保和理赔是保险业特别是车险业的两大痛点。而BAT和保险巨头对保险科技领域的占位,亦从这两个痛点入手。无论是平安此次推出的“智能保险云”还是蚂蚁金服推出的“车险分”和“定损宝”,亦基于这两大环节。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车险业每年500亿元的外观件赔款中,约有10%-20%因定损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理赔渗漏。蚂蚁金服此前推出的“定损宝”着眼于车险理赔过程中的定损环节,被一些互联网和保险业人士称为是一场保险业理赔革命的开端。

平安此时推出的两项“黑科技”亦应用于定损和理赔。中国保信和中汽中心推出的“事故车定损云”作为车险理赔端的辅助作业平台和生态平台,同样着眼于车险定损和理赔环节。

据了解,“智能认证” 依托生物档案,对客户的识别认证从保单制跨越实名制,实现“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的“实人实证”。

平安执委、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介绍,从平安自己的应用情况来看,运用“智能认证”后,其新契约投保退保率降至1.4%,远低于行业的4%。投保时间可缩短30倍,“双录”时间缩短四分之三,质检成功率提升65%。而理赔处理时效则由三天提速至30分钟,由此带动了保单加保率提高了一倍。

“智能闪赔”则运用高精度图片识别、一键秒级定损、自动精准定价和智能风险拦截等技术提升渗漏风险管控。用户上传照片后,系统可将其与平安理赔价格库及修理厂规则库匹配,自动计算出定损金额。

平安产险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朱友刚介绍,运用该技术后,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智能拦截了车险风险渗漏达30亿元。预计向全行业推广后,将为车险市场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渗漏管控收益,并带动40%以上理赔运营效能提升。

颇有意味的是,蚂蚁金服宣称“定损宝”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业应用,而平安对“智能闪赔”的介绍中强调,这是目前国内车险市场“唯一已投入真实生产环境运用的人工智能定损与风控产品”。

去年初,平安宣布全面进入以“开放平台+平台市场“为核心的金融科技3.0时代,要向“全行业开放”。不过,在该战略推出一年半之后,平安才迈出对保险业开放技术的第一步。在今年中报里,平安宣布将从资本驱动型公司转向科技驱动型公司,将走资本加科技的“双轮驱动”之路。

三年前,平安“智能银行云”已向银行业开放技术。此时推出“智能保险云”后,叶望春表示,未来还将开放更多智能保险技术。

平安并未对外界解释为何此时才向保险业开放技术。一位拟与平安进行合作的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平安已基本完成了金融科技生态的闭环,在共享经济时代,对外输出技术和平台,与其他机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平安亦可以通过开放平台和输出技术获得相关的收益。据了解,平安对于合作的保险公司将给予“三个月免费试用期”的优惠。

一位保险公司人士指出,蚂蚁金服推出“车险分”和“定损宝”后,保险业的保险科技风越刮越烈。平安加快向保险业开放的步伐,或许受到蚂蚁金服等BAT不断赋能保险业的“刺激”。“不然的话,在蚂蚁金服行动之前,平安干什么去了?”该人士半开玩笑地表示。

除了蚂蚁金服和平安,腾讯金融云亦向泰康人寿、众安保险等保险公司推出了开放的行业解决方案。而上市在即的众安保险亦打出“输出科技”牌,目前已通过旗下的众安科技向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输出了技术方案。

在金融壹账通发布会现场,阳光保险、大地保险和中宏保险等11家保险公司当场与之签约。邵海峰表示,平安的目标是未来160家险企能用上平安的智能技术。

在这些公司中,有一些同时是蚂蚁金服“车险分”的合作伙伴。据了解,蚂蚁金服向保险业开放的“车险分”和“定损宝”目前是免费使用。

对于选择平安还是蚂蚁金服“牵手”,一些保险公司表现出微妙的心态。一家保险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坦言,与蚂蚁等保险业外的第三方机构联合,与之进行差异化的技术融合,且在想法上可以互通有无。而与平安合作,毕竟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很难对他们敞开心扉,心理上并不太愿意。”

亦有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可与两方都进行合作,应该以开放、合作的心态看待当前的保险科技赋能,希望通过技术的手段促进整个行业的效率提升。不过,对于如何与同业公司进行数据和技术上的合作,是否需要采取新的模式,“还在相互探索的过程中”。

蚂蚁保险“维新”

不知是否巧合,平安推出“智能保险云”的当天,恰是蚂蚁金服推出“车险分”百日。在平安启动赋能保险业之时,蚂蚁金服亦在思考对赋能保险业的技术和服务进行升级。

“对蚂蚁保险平台的开放和保险科技的探索,我们也沉淀了一些思考和体会。”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平台运营部总经理徐艳表示。

2015年9月保险业务板块从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中独立出来,成立保险事业部,定位于成为“保险行业的助推器”,2016年进一步升级为保险事业群。

从事业部到事业群,虽一字之差,却显示出保险在蚂蚁金服版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一位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人士回忆,去年初马云来保险事业部时,和大家一起探讨对保险业达成开放的关系,该如何开放,基于不同的保险场景和关系如何实现共创等话题。

马云在公开场合谈及对保险的看法共有两次,一次是2013年众安保险成立仪式,一次是2016年保险业发展论坛。三年间,他对保险的认识从“想象不出保险复杂在哪里”,演变为“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未来将被大数据取代,大数据工程师将成为核心人员,最终将带来组织形式巨大的变化”。

马云对保险看法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蚂蚁金服保险发展的脉络。

蚂蚁金服副总裁兼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在5月推出“车险分”时谈到,其2015年加入蚂蚁金服后,亲身经历了蚂蚁金服进军保险业的路线之变:从最初希望帮助保险公司销售保险,到研究保险买卖两难中的沟壑,最终定位于专心做好技术,为保险业提供科技服务,“通过技术与保险公司互为生态”。

2017年初,蚂蚁金服推出Fintech战略,保险事业群亦相应地推出Tech-Insurance战略。8月,支付宝保险服务板块全新改版,植入在线互动、智能保顾、算法推荐和保单管理等功能,进一步突出服务功能,淡化旧版的销售色彩。

对于这些改变,徐艳表示,蚂蚁金服内部常说一句话,战略是“打出来”的,很难一开始就想清楚其终极是什么,但会在出发时想清楚初心。而近期推出的保险科技产品和改版平台,背后的推动力就是开放。“开放的心态、发展思路和规则,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从最初的一两家合作伙伴增至如今的80家机构,随着接入险企的增多和开放程度的提升,蚂蚁金服力避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我们不希望跟一家保险机构形成绑定关系。每一个险种和细分领域,至少要有两家以上合作伙伴,目前没有一家公司的保费份额超过20%。”徐艳表示。

这正是开放平台的要义。从另一层面来说,平台对用户亦是开放的。“引入多个保险合作方,用户有了多样性选择的权利,就可以用脚投票。”徐艳表示。

在蚂蚁金服的构想中,所谓的开放平台是一种融合式平台,产品背后是其与保险公司基于保险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对于运行已有百日的“车险分”,徐艳表示,该产品上线后,合作伙伴对其反馈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建议。这让蚂蚁金服意识到,不可能只身打天下,而是需要共建生态,为行业提供“数据实验室”和AI算法能力,由合作伙伴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和数据而内生出属于自己的技术力量。“我们不是种一棵树,而是提供培育很多小树苗的土壤,共同推动行业朝前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1,不只是2,可能大于2。”

在徐艳看来,AI技术只有与业务场景融合,真正在业务中落地,才能体现出生命力。

应用了“车险分”的安盛天平财险创新中心总经理兼首席数据官李绍丹表示,该公司引入车险分后,经过比对发现,65%车险业务的定价精准度得到提升,因为定价因子更加细化,“车险分应用于排查尾部客户特别是高风险客户风险的效果很明显”。

亦与蚂蚁金服合作的大地财险车险部总经理刘璞则表示,“定损宝”和“车险分”解决了线下客户理赔服务过程中的一些痛点,能很好地识别出常规手法所不能识别出的风险并进行区隔。对整个保险特别是车险方面的经营,可以很好地补充识别风险。

不过,刘璞和李绍丹建议,“车险分”需要进一步完善准确度,比如,进一步丰富“从人”因素的标签,增加一些风险识别因子。此外,可探索如何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反欺诈以及增加对客户标的的识别进行精准营销等。

李绍丹表示,不同保险公司对于车险分的应用各有所好,有的主要用于辅助或验证定价,有的则应用于核保,有的则应用于销售端,“在各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应用效果出来”。

徐艳则表示,“车险分”只是蚂蚁保险所迈出的第一步,最初以定价为方向,下一步将探索更多细分和垂直的领域,形成体系化的产品。此外,还会把AI算法模板化,并提升AI算法对弱相关变量的挖掘。而“车损宝”的图像识别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垒与结盟

“赢家通吃,强者恒强”这一互联网企业生存通则,似乎已在保险科技领域显露端倪。多位来自互联网和保险领域的人士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到“赢家通吃”的程度,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作为保险科技领域的两大领军者,平安和蚂蚁金服也总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在外界看来,平安与蚂蚁金服对彼此的态度亦颇值得玩味。

蚂蚁金服推出“车险分”逾百日,已接入了18家保险机构,但合作阵营里不见平安的身影。一篇业内文章甚至用调侃的口吻虚拟了一道选择题:平安为什么不加入“车险分”?其中一个虚拟选项提到,因为平安有“平安好车主”。

在平安正在打造的四大生态圈中,汽车服务生态圈是其中之一,旗下布局了汽车经销商、新车二网、二手车交易和汽车零配件四大平台,覆盖了整车厂、汽车修理厂、4S店和二手车商户等B端服务提供商,对接其汽车之家、平安产险和平安好车主平台等三大渠道的用户。

平安此前已宣布,将基于“平安好车主”建立新定价模型下的UBI车险,根据每一位车主的风险水平制定个性化的车险产品和费率,实施“一人一车一价”方案。

有保险业人士指出,平安车险已拥有丰富的金融交易和理赔数据、用户信用应用体系、定价和理赔等技术,已形成了车险闭环,似乎没有必要借助于“车险分”。

去年8月上线的蚂蚁金服开放平台,其中的车主服务平台与微车、滴滴出行、汽车超人以及保险公司等合作,与“平安好车主”的模式颇为相似。

微妙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推广阶段“广拜码头”的蚂蚁金服,亦未主动造访平安车险部门,主动表达邀其加入之意。

不过,平安对蚂蚁金服今年5月推出的健康险项目倒是兴趣盎然,已作为合作伙伴接入。

一位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人士并不认同外界将其与平安作为竞争对手的看法,在其看来,平安一直是蚂蚁的合作伙伴,如果合作伙伴有其自身的计算能力和特长,“我们乐见其成”。

此前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曾对外表示,蚂蚁金服希望能够向所有的金融机构平等地敞开大门,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如果有选择标准的话,创新和用户价值是其唯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开放,对蚂蚁金服来说也是一种倒逼和检验。”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与这类开放平台合作亦是现实之举。一位财险公司人士表示,一些大公司虽然有海量数据,但缺乏充分的整合能力,也没有真实的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比如,保险业还没有完全实行实名认证,来自销售端的数据常常拿不到,拿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是必然选择”。

优赔在线CEO白玉玮指出,赔款结果的输出要与保险公司理赔基本法和条款解释对接匹配,这是保险公司的天然壁垒,也是目前的难点。

白玉玮认为,保险理赔属于低频事件,车主(被保险人)不会为此单独下载理赔软件。把“定损宝”整合进入支付宝,作为“支付宝”集成下的一个功能,对于C端车主会有着良好的吸引力。有了支付宝的支撑,才会有“定损宝”未来成长的广阔空间。

目前无论是在“车险分”还是“定损宝”项目上,蚂蚁金服似乎扮演了“活雷锋”的角色,对与之合作的保险公司实行免费。尹铭在“车险分”发布时曾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未考虑对该项目收费。

于是问题来了,诸保险公司难免打上一个问号:“蚂蚁想干什么?”

有业内人士指出,蚂蚁金服的鸿鹄之志可能是通过让保险公司免费使用“车险分”和开放数据实验室,培育市场认知度和用户,逐渐将其打造成为未来的“车险定价标准”或作为重要行业定价参考值,从而获得一定的行业话语权。

在向保险业开放平台和输出技术之时,蚂蚁金服亦谋求结盟和占位保险业。

去年11月,蚂蚁金服和中国保信达成战略合作,将首先在健康险和车险反欺诈等领域展开合作,以共同提高行业的大数据运用能力。

今年8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深圳发布“车险理赔服务平台”建设计划,拟搭建面向保险业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拟成立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保车服”)。据了解,蚂蚁金服是主要发起人之一,持股20%。

对于蚂蚁金服加盟该平台意图何在,是否与其自身的平台对接或在输出技术方面合作,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仅回应这只是“财务投资”。

近年来,蚂蚁金服以开放平台和获取牌照并举进行保险业布局。除了此前投资的众安保险、国泰财险、信美相互保险社以及拟建的中保车服,今年以来蚂蚁金服还有新收获:8月,蚂蚁金服斥资参股位于香港的美国万通保险亚洲公司,将保险疆域扩至境外。9月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创业投资公司,获批联手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共同筹建农联中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其经营范围之一是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业内猜测其将进军农业保险领域,以丰富其农村金融的业务内容和模式。

对于蚂蚁金服“两手抓”深耕保险业的做法,一些保险业人士认为,其一方面以提供平台和技术服务积累保险业的底层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揽得保险牌照来触达保险业的内核,直接对接其金融科技战略。

比如,蚂蚁金服接手后的国泰产险,重点关注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体系内的用户需求,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基础化、标准化、场景化的全新保险领域。今年开业的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则使用了蚂蚁金服的区块琏底层基础平台,并将其IT系统整体构筑于阿里金融云。

此外,除了与保险官方机构合作,蚂蚁金服还谋求与保险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去年与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华保险建立了业务战略合作关系。本月则与阳光保险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在互联网保险产品、大数据等现有业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范围,将共同打造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共享、联合技术研发等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与之相反,已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平安,兴趣已不在获取金融牌照上,而是谋求对外拓展金融科技的外延。

目前平安已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和平安金融云搭建起其核心基础平台。据了解,目前已签约多家集团外部客户,覆盖金融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平安同业银行交易平台上线三个月,已接入155家银行,达成3000亿元人民币交易金额。

对于平安此次向保险业开放平台和技术,多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作为与之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同行,如何进行合作,双方还需要相互探索和尝试,最终效果如何,目前还难以下定论。

对于平安亦向保险业输出技术,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人士表示,平安和蚂蚁金服等都在AI等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最终都是为了改善和提升整个保险业,实现的是多赢格局。

从目前平安给予合作机构三个月免费期来看,未来平安的开放之路可能将走收费方式。诸业内人士指出,“卖技术”应该是平安开放和输出技术的最大驱动力。安信非银金融团队分析师赵湘怀报告亦指出,平安可以通过销售技术来获得更大的盈利,同时为其他金融机构或行业创造价值。

平安披露的信息显示,过去五年,其每年投入近10亿美元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

徐艳表示,做保险科技平台,不是简单的资金门槛的问题,高频的保险服务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持,首先要有在相关领域真正资深的人。打通产业全链条,需要投入很多专业技术和人才,而AI要真正落地应用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保险业与BAT展开对垒之时,行业组织和官方机构也在加快发力保险科技。平安推出“智能保险云”的同日,中国保信发布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共同建设的“事故车定损云平台”。中国保信副总裁王哲对媒体表示,“事故车定损云”最主要的优势是数据的权威性,以中汽中心掌握的国内车辆识别代码管理单位VIN码可以实现车辆的精确定型,有助于保险公司在定损理赔环节快速定位与精准定价,减少车险理赔的综合成本。

不过,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士认为,如果公司和机构都自建平台和团队,对整个行业的成本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智能化技术创新在保险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和理赔服务等环节不断应用,将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有业内人士预测,保险业也将从以往的“得渠道者得天下”变为“得用户者得天下”。众安保险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官吴逖在保险科技思维创新培训班上则表示,未来保险管理将从保单管理向用户管理跨越,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在垂直细分领域里面找到自己的客户群,同时更好地服务好客户,这才是保险的未来。

俞燕/文
平安 科技 蚂蚁金服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