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罗兴亚危机,昂山素季的选择

2017-10-16 13:59:53

文/宋伟

鉴于昂山素季对罗兴亚危机的回应,英国牛津市议会于10月初决定将剥夺其“荣誉市民”称号。8月,罗兴亚武装组织暴力袭击缅甸警察哨所,缅甸军队和警察随后与罗兴亚武装发生激烈交火并造成数百人死亡,本次危机让罗兴亚人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民盟执政后,国际舆论聚焦在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民族和解努力,但对罗兴亚人问题关注不多。

1948年缅甸独立后,政府曾承认过罗兴亚人的公民地位,但在1982年颁布的《缅甸公民法》中,将缅甸公民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三类,而罗兴亚人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这也意味着罗兴亚人丧失了缅甸公民的地位。2011年民选政府上台之后,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基本延续了之前军政府的态度,这使得罗兴亚人要求合法地位的情绪不断高涨。2015年,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在大选中获胜,昂山素季成为缅甸的实际“掌舵者”,但其对待罗兴亚人的态度较之前并无太大改变。同年10月,本次罗兴亚危机中的“罗兴亚救世军”横空出世,在若开邦实施了多起袭击事件。这些暴力,与历史上双方的仇恨记忆不断相互加深,即便是昂山素季掌权,也注定成为一场罗兴亚人的悲剧。

对于罗兴亚危机,昂山素季的态度比较消极,一改往日西方眼中“缅甸曼德拉”的形象。这也使得昂山素季成为英美等国指责的对象,这位昔日的“民主斗士”甚至被要求取消其诺贝尔和平奖。

为何致力于民族和解的昂山素季,对本次危机没有表现出“民主斗士”的积极反应,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缅甸大多数民众对罗兴亚人并不友善,宗教冲突与历史问题使得缅甸民众,甚至包括许多除罗兴亚人外的穆斯林对其都没有好感。虽然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上台以来,缅甸政府关注的重点一直是如何与民族地方武装达成和解,但是罗兴亚人在缅甸长期不被承认为一个族群。从国际环境来说,尽管罗兴亚人是穆斯林,但他们在缅甸政府长期管制下十分贫穷(不能拥有土地、不能随意经商)、80%是文盲,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不愿意接受这些难民,可能会给罗兴亚人提供一些援助,但实际干涉的力度不会太大。

其次,军方对罗兴亚人的立场影响缅甸政府。虽然缅甸民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成形。但缅甸军方目前依然占国会四分之一的议席,控制着内政、国防、边防和警察部门。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在Facebook上发文称,罗兴亚“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并指责“极端分子”试图在若开邦北部建立据点。敏昂莱否认缅军在针对若开邦的进攻中以平民为目标,迫使罗兴亚人逃离。他表示,这是对致命武装袭击的回应。由此可见,军方对罗兴亚人问题的态度十分强硬,这自然会影响到昂山素季的政治考量。

第三,昂山素季是一位政治家而并非“缅甸曼德拉”。在被吴登盛政权释放以后,昂山素季在族群问题上改变了先前批评政府的态度,转而保持沉默,基本上是选择与政府合作。昂山素季所领导的民盟是经过民选上台的,在罗兴亚人问题上,昂山素季只能二选一:要么站在多数人一边,要么坚持其“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如果站在罗兴亚人一边,势必会站在缅甸多数人的对立面,这显然会降低其在缅甸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动摇民盟的执政根基。

因此,权衡利弊之后,对罗兴亚危机的沉默或许是昂山素季最合理的选择。尽管缅甸军队对于罗兴亚武装的围剿是因为后者采取的暴力袭击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对罗兴亚穆斯林的态度却基本一致,在谴责罗兴亚武装组织暴力袭击的同时,敦促缅甸政府早日解决罗兴亚人问题。但如前所述,罗兴亚人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国际社会并不会为此直接和深度介入,昂山素季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短时间内注定是一个悲剧。

(作者为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编辑:袁雪)

宋伟/文
昂山 危机 选择 罗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