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三大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

2018-05-25 16:45:14

孟昭莉/文

当前,区块链技术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应用场景范围不断拓展,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更是成为科技界和金融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梳理了传统方式运行中存在的痛点,以及区块链技术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通过对三个典型金融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剖析,解释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对症”金融行业痛点

区块链技术集成了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置合约等多项基础技术,构建了一种以更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机制。分布式记账可以通过数据算法、密码学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延续性,通过工作量证明和最长链机制可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程序则能够将实现合约的电子化嵌入和自动执行,从而提升系统效率并降低操作风险。

区块链技术在三大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

在诸如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资产托管等多个金融场景中,由于参与主体众多、信用评估代价高昂、中介机构结算效率低下等原因,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难以有效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诸如信息不对称、流程繁复冗余、信息验真成本高等核心痛点。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金融场景中存在的痛点。所有市场参与人均可无差别获取市场中所有交易信息和资产归属记录,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智能合约嵌入减少了支付结算环节的出错率,简化了流程并提高效率;同时各参与方之间基于透明的信息和全新的信任机制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信息确真,这将大大降低各机构之间的信任成本进而降低金融服务价格。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基础是有效数据。区块链技术其特有的数据确权溯源、普适性的底层数据结构、合约自动高效执行等特性,为金融领域的深刻变革孕育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区块链技术按照中心化程度的不同,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数据的维护和读取、完全去中心化、不受任何机构控制;私有链仅对单独的个人或实体开放,参与的节点只有自己,数据的访问和使用有严格的权限管理;而联盟链各参与节点是事先选择好的,对特定的组织或团体开放。相较于公有链和私有链而言,联盟链交易速度快、交易成本低且能够保证数据有一定隐私,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落地应用的一个很好切入点。

区块链技术在三大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区块链技术相匹配的金融场景一般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和交易流程长。其中资产证券化、保险、资产托管是较为典型的三大应用场景,通过剖析区块链技术在这三个金融场景中的应用,能够揭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普适特性,从而实现其他场景应用的延伸和复制。

1.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资产证券化(以下简称“ABS”)发行特别是消费金融ABS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2017年ABS共发行产品644单,发行金额达14346.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7%和63.71%。消费金融ABS的发行规模更是成倍数增长,从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总额来看,2017年数量分别是2016年的3.6倍和5.6倍。但ABS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产现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层资产监管透明性和效率亟待提高、资产交易结算效率低下、增信环节成本高昂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区块链技术在三大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

在ABS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首先需要参与方共筑ABS区块链联盟,该联盟由资产方、Pre-ABS投资人、SPV(信托)、托管银行、管理人、中介机构、ABS投资人、交易所共同组成。其核心业务包括资金交易对账、交易文件管理、数据交互接口、信息发布共享、底层资产管理、智能ABS工作流等等。区块链应用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为ABS行业赋能。一是改善ABS的现金流管理。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应用于ABS可以缩减银行等机构服务成本,可实现自动账本同步和审计功能,极大地降低参与方之间对账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可以降低参与方对接的技术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智能合约功能实现款项自动划拨、资产循环购买和自动收益分配等功能。在完成多方共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由于人工干预造成的业务复杂度和出错概率,显著提升现金流管理效率。

二是有利于穿透式监管。区块链技术应用于ABS领域,既能确保ABS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又能够看到最底层资产的风险。从而使监管部门更有效地监督金融机构适度使用金融杠杆,合理地利用ABS手段,充分盘活沉淀资产。特别是在资管新规下,金融机构对底层资产穿透的需求愈加强烈。区块链实现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有望在ABS底层资产穿透、提升监管水平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是可以提高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效率。区块链技术应用ABS使得金融债权资产转让效率大大提高,流动性需求与资产转让时效不匹配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比如贷款出售是非常繁琐、耗时的,结算一般花费几周时间。通过区块链技术可绕过中间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从按日结算缩短到按分钟结算,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结算效率大大提高。

四是证券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将大大增强。通过区块链进行ABS产品交易,可使更广泛的参与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自由完成交易,可实现7×24小时不中断交易。对于认可这一“区块”价值的机构,可以接受“区块链”代表的证券持有人再融资,不用担心对应证券资产的转移和“双花”,因为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是可以降低增信环节的转移成本。由于通常对应了多笔资产,每笔资产对应着不同的外部担保,因此在实践中ABS没有真正实现担保随同金融债权资产的转让,只是通过法律条款约定了保留完善担保的权利,在真正出现需要履行担保的情况时再转移担保。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点对点的增信保障平台,可有效降低增信转移的成本。

2.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保险行业近年来快速增长。但随着中短期存续产品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万能险业务规模大幅下滑。“回归保障本质,重塑保险生态”成为新时期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保险业迈入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区块链技术可应用在保险市场的产品、渠道、理赔、反欺诈等多个环节,重塑保险行业新生态。

在保险产品设计环节,区块链有利于促进定制化属性较强的保险品类突破瓶颈,快速发展,如农业保险、产品质量保险等。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模式下,由于评估流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农户的投保意愿和保险公司的承保热情一直不高,农业险始终未能实现爆发式增长。以畜牧业保险中的生猪保险为例,传统模式下,当养殖户想为生猪投保时,保险公司必须现场查看,评估风险后再确定是否能够承保。而如果应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借助“猪脸识别”技术为每一头猪建立可辨识的唯一编码,实时监测每一头猪的行动轨迹、进食情况等,并将这些数据信息入链,据此判断猪的健康状况,预防疫病发生。

品质保险能够为企业信誉背书,同时保障消费者权益。但保险公司承保品质保险需要对企业、产品进行综合评估,但这些数据往往很难真实有效地收集,从而制约了品质保险的发展。基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建立产品溯源防伪应用平台,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通过平台轻松追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购买、投诉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从而有效判断相关产品的质量缺陷发生率,制定保险产品,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在保险销售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销售流程,节省销售成本,实现保险销售溯源。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意愿投保人通过渠道购买保单,渠道商将投保人信息统一发送到区块链平台,平台根据分布存储的信息判断意愿投保人是否在白名单内,若符合标准,则接受购买请求,省去了以往人工传送、受理、审核、反馈等繁冗的流程。从消费者角度看,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保险销售行为可溯源,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险销售市场一直乱象丛生,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进行虚假宣传的现象屡禁不止。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保险销售各个环节的关键动作上链,实现全流程的销售动作可追溯,从而规范保险销售行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保险理赔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理赔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理赔和损失处理流程是保险市场的重要流程。复杂的理赔流程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理赔效率,影响了客户体验。智能合约技术可以简化索偿提交程序,减少人工审查需要,缩短处理周期。同时,通过分布式账本中的历史索偿和资产来源记录,可更加容易地识别可疑行为。

在保险反欺诈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可有效防止骗保事件的发生。保险欺诈不仅侵蚀保险公司的利润,还有损其他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各个保险公司在保险反欺诈上都进行了不少努力,但现实情况依旧严峻。区块链技术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帮助保险行业缓解甚至化解这一顽疾。一是建立反欺诈共享平台,通过历史索偿信息减少欺诈和加强评估;二是通过使用可信赖的数据来源及编码化商业规则建立“唯一可识别的身份信息”,防止冒用身份。

3.区块链技术在资产托管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全球资产托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托管资产规模和主要托管产品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末我国存量规模达121.92万亿元,同比增长39.03%,但这一规模同国际先进同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资产托管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内部程序复杂、系统不完善、运营失当,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原因而引起的操作风险成为资产托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以私募基金行业中的托管为例,在合同签署环节:一是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可能并未严格按照先签署合同、后进行运作的要求进行管理,而是在尚未签署基金合同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基金运作,从而严重影响了私募基金托管人的合同回收与管理;二是合同签署人的身份无法可靠验证,合同原件和证券公司印章存在被恶意造假的可能,从而形成“阴阳合同”。在合同变更环节:一是在签署补充协议或签署合同变更征询意见函等需要投资者签字的情况下,托管人由于无法实际接触到投资者进行实质审核,因而存在非法仿冒投资人签署协议的风险;二是在基金管理人需通知投资者拟变更合同的情况下,托管人同样无法确保管理人已及时通知投资者并安排了基金临时开放供投资者赎回份额。因此存在投资者对合同变更事项不知情,甚至未实际同意合同变更的风险。

应用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资产托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资产托管的业务流程:一是实现了全流程的自动化,将业务指令判断和执行规则封装到智能合约中,利用智能执行合同和提供风险提示;二是提升了流程效率,资产委托方、管理方、托管方、代销方在资产变动、交易明细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免去反复校验、确权的过程;三是保证了履约的安全性和交易的真实性,通过设置密钥保证参与方信息正式、账本信息的有限可见性及交易的可验证性;四是确保了信息的不可篡改,将投资计划的合规校验要求放在区块链上,确保每笔交易都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

发展展望

在现有背景和技术前提下,以联盟链为切入点最具可行性。相比于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在金融领域应用落地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对传统金融行业痛点的改造效果也更加明显,未来发展区块链技术以联盟链为切入点将最具生命力。

如果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将失去生命力。具体到推进路径方面,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在急用先行、大胆试错、力争上游的思路指引下加快行业标准化的推行;二是促进技术落地和新产品推行,应用场景应优先考虑痛点明显、增量显著、发展快速的精品业务,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扩大应用范畴;三是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

区块链技术“赋能”而非“颠覆”传统金融行业。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非简单的线下流程线上化,也非耸人听闻的对传统业务的颠覆和取代,而是对行业的赋能和增效。

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未饱和,应用前景广阔。但也不可否认目前行业中依然存在一些风险需要我们注意及警惕。一是区块链有被过度消费的倾向,一些不法组织和团体利用区块链概念进行诈骗和炒作,严重扰乱了区块链的市场秩序,我们必须厘清区块链和“币圈”、ICO的界限,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应用技术;二是相关技术尚待完善成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品开发和推广门槛依旧较高,在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测试工作中,资金和技术成本依旧是限制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瓶颈;三是监管体系未完善,行业乱象丛生,目前国内基于区块链的监管体系还相对滞后,行业内的区块链项目鱼龙混杂,区块链技术亟须实现科学监管。

(作者为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编辑:张威)

孟昭莉/文
区块 典型 领域 三大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