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出口增速或破位下行

2019-02-15 18:12:11

文/徐奇渊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8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为-4.4%(美元计值),明显低于全年出口增速9.9%的水平。

实际上,对12月出口增速下降,市场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实际降幅之大仍然超出了市场预期。那么,为何出口增速显著下滑?如何看待其未来走势?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中国外部需求呈下行态势

从中国外部需求景气指数来看,本轮出口景气始于2016年、终于2018年上半年。考虑指数的滞后效应,从移动平均趋势线来看,外部需求景气指数在2016年触底,在2018年中期已经见顶。无论从景气指数本身,还是从趋势线看,外部需求下行态势都已经确立。

景气指数是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加总,而景气指数的下行,是各个主要贸易伙伴景气下行的集中体现。IMF在9月完成的《世界经济展望》,给出了201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速的预测值,较之2018年的增速,三者分别预期下降0.4、0.1、0.2个百分点。

美日欧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其增速将呈现普降。要注意到,在报告发布之后,美股、欧股发生了较大动荡,金融市场的意外大幅调整,可能使这些经济体进一步承压。此外,除了印度、越南等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面临较多压力。

因此,即使没有中美贸易的冲突,中国外部需求的下行态势也已经确立、而且尚未结束。从历史数值来看,2019年的中国外部需求景气指数,大致将位于比2014年至2016年情况稍好的水平。特别应注意到,本轮外部需求景气指数走出了一个强周期,在下行过程中,景气下行的落差,也将显著大于上一轮的周期。因此,出口下行的周期性因素不容忽视。

抢出口的透支效应已经显现

2018年3月19日,崔晓敏、徐奇渊在《财经》杂志撰写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的抢出口“透支效应”。实际上,这种迹象在2017年美国发起的232调查当中已经有所体现,不过其范围有限、金额也相对较小。

在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不过,由于生产、海运、清关等的时滞较长,其中仅海运就需要半个月左右(美东航线时间更长);因此,500亿美元的回合,并没有引发明显的抢出口行为。

此后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程度不断升级,到2018年9月中旬,白宫宣称于9月24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10%,并在2019年1月1日起调升至25%。在此前后,贸易商的担忧情绪发酵,抢订单行为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比越南和中国的出口增速,2018年5月至7月大体上持平,8月至10月中国出口增速强劲、明显高于越南的增速,11月至12月中国增速开始低于越南。特别是12月,越南出口增速高出中国10个百分点以上。上述这种反差,可能是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透支效应的一种体现。不过也可能有其他干扰因素,例如美国进口需求转移到越南,这会使得越南出口更加稳定,可能夸大中国抢出口透支效应。

另一个观察视角,是美国、欧洲两大航线的航运价格指数。2018年8月以来,美东航线运价指数、欧洲航线运价指数,两者走出了截然相反的形态。前者是先升后降,后者是先降后升,两者的同步相关系数达到了-0.75。尤其是在11月末,美东航线运价指数反超欧洲航线,创出了30个月的最大差值,此后又迅速回落。

美东航线的运价指数高点,为何是在11月末?这和阿根廷G20中美首脑会晤的积极成果有关。更因为加征关税的2019年1月1日,是指商品的到岸时间,对于贸易商而言,航运、清关等时间都需要提前预留。因此本轮最后一批抢订单,大致发生在11月末前后,12月中上旬也有一批冲刺订单。

如果对比美东航线、美西航线,会发现出口抢订单的更多证据。由于地理距离更远,美东航线的运输时间比美西航线多出一周多的时间。而近期美东航线的运价开始持续、显著下行,是以12月7日为起点的,美西航线则以12月14日为起点。这个时间差,与两条航线的长短差完全一致。截至1月11日数据,与本轮峰值相比,美东、美西航线的运价指数分别已经下跌18.1%和17.2%。而且这种下跌是单向、持续的,与其他航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美贸易冲突在2018年的不断升级,导致抢出口带来了透支效应,预计2019年出口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如果2019年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汇率整体企稳,则中国出口将同时在需求效应、透支效应、价格效应上面临三重压力。根据目前趋势,结合去年同期出口过高的基期效应(2018年一季度同比增速13.7%,是2014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预期2019年一季度出口将大概率维持负增长。在全年,出口将可能出现较小的个位数增长。

(作者为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编辑王延春)

徐奇渊/文
首季 增速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