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贷款运动恐怕弊大于利

2019-03-25 15:55:04

文/徐然(作者为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

最近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都直击小微企业经营问题的要害,如国企和政府应收款、规范化的信息披露等。但大部分优质的长期政策推进阻力大,同时需要时间才能看到一定效果。推进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还是融资方面的政策,不但给银行下达了增速方面的明确窗口指导,也在利率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笔者认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此类融资方面的政策实行,对大部分优秀小微企业来讲是弊大于利。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盈利,非市场化地推进融资支持反而会伤害它们的盈利。

首先,解决小微企业问题还要考虑深层次问题和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数据,中国现有小微企业9000万家,其中超过2200万家小微企业已经得到信贷支持,小微信贷已经超过30万亿元达到GDP的37%。这和大部分发达市场相比都是非常好的水平。相比融资问题、人口结构、劳动力、土地、环保、仓储等各项经营成本其实是小微企业甚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更大问题,只有盈利好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才能提高研发成本且进行自动化升级作为应对。

但是非市场化地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反而会延缓正常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增加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经营成本,而减少小企业,尤其是优质小企业的利润率及现金流。虽然生产力的提升可以覆盖部分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小微企业乃至制造业的生产力提高及升级并非每年都可按计划线性进行。一些经济周期的波动也是优化长期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过度逆周期调节和追求过窄的合理经济增速区间反而会造成对小企业和制造业的不断挤压,且有造成产业链过早转出中国的风险。

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小企业的可持续资金支持需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不然会加大金融周期而伤害小企业。虽然央行对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给与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在正常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银行的资本金及盈利积累仍是银行支持贷款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笔者最近的调研显示,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新增小微贷款在最近的小微贷款的定价和增速的指导下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从贷款定价来看,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5%左右,有时甚至降到基准利率4.3%以达到监管目标避免处罚。这个利率水平大多难以覆盖资金、运营和信贷成本。

从风险来看,在成本上升和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8年小微企业贷款10%左右的增速已经不低。同时考虑到小微企业平均存活三年左右,大幅逆周期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必定导致不良快速上升。这会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金积累带来负面影响并降低银行未来的放贷能力。同时由于商业的不可持续性,在近期放贷高峰后难以避免会出现抽贷高峰。这不但会加大金融周期,还会误伤受银行追捧的高质量小微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和2013年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民营企业,2015年和2016年通过互联网+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已经使部分民营企业成为了金融周期波动的受害者。同时笔者认为对贷款增速及定价的非市场化指导还会对长期真正专注小微企业融资的区域性银行造成负面影响。

笔者的调研显示,一些专门从事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因为非理性竞争正考虑或已开始缩减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商业不可持续的小微贷款终将衍生各种套利及金融扭曲并降低金融系统透明度:小微及民营经济以轻资产为主,不能按就业和利润占比来要求融资比例。基建及重资产行业以国企为主,民企较为集中在轻资产行业。尤其近年国企融资增长也以基建行业为主,同时家庭融资比重在社融比重中逐渐加大。如果强行按就业和利润占比来要求融资比例,反而会造成融资结构严重扭曲。

除了降低企业利润率,过度融资还可能导致小微企业非理性扩张,或大举进入资本市场投资造成股市波动和房价上涨压力。同时大部分银行仍然是受商业驱动,如果利率和增长目标严格执行的话,我们预计会看到多方面的套利行为来减少银行资产负债表风险。金融是服务业,近年用金融政策推动实体经济转型的尝试大多都适得其反。同时金融体系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且近年信贷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深远,如2015年股灾及房价过快上涨的负面影响都需要长时间消化。这些风险同时会降低中国金融系统的透明度,并给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合理发展以及和全球资本市场融合增加不确定性。

(编辑:陆玲)

徐然/文
运动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