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开放中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

2019-08-07 14:01:23

随着《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和《自 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以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陆续出台,中国正在形成制度型、系统性的开放新体系。业界普遍认为,将于明年施行的《外商投资法》将释放新一轮制度化红利。这是在全球化遭遇波折,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经贸秩序面临重大挑战背景下,中国维护全球多边主义、自由贸易投资体系,全面深化推进制度型开放释放的强烈信号,是在新一轮开放中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制度型开放”的方向是建立一个以公平、透明、法制清晰、规范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对标国际通行的先进规则。

今年3月,中国发布《外商投资法》、确定参照“竞争中性原则”进行国内改革,这些举措是中国进行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步骤。而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9)》以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制度性措施完善,意味着中国努力营造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为基础的营商环境,推进制度型开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打造内外资平等竞争的环境

新版负面清单以及产业指导目录较此前相比具有更显著特征:

首先,“清单更短,开放力度更大”。事实上,此前2018年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就推出了分别适用于全国(48条)和自贸试验区(45条)的两张负面清单,全面放宽了一二三产业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各领域。而此次修订关键在于“精简”,对清单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这意味着“清单更短,开放力度更大”将是2019年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及外商投资鼓励产业指导目录的基本原则。根据新版清单,7月30日起,中国船舶代理、城市燃气、增值电信、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将被放宽或取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8条减至40条,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5条减至37条。

其次,剑指重大前沿领域与产业链升级。2019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优化外商投资产业和区域结构,较大幅度增加鼓励外商投资领域,支持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新版鼓励产业目录总条目1108条,其中全国目录415条,与2017年版相比增加67条,修改45条。全国目录新增或修改条目80%以上属于制造业范畴,其中新增5G核心元组件、集成电路用刻录蚀机、芯片封装设备、云计算设备等条目。新增或修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

新增或修改航空航天新材料、单晶硅、大硅片等项目,均直指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鼓励外资深入参与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及全球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外商投资高度本地化,提高产品的本土适应性,与中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也有助于产业更充分的竞争,降低全球产业链成本,最终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更注重制度优化和营商环境改善。截至2018年底,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约96万家,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外商投资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造投资环境方面,重点强调“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

参照“竞争中性原则”进行制度改革

今年3月,中国发布《外商投资法》、确定参照“竞争中性原则”进行国内改革,彻底改变以往逐案审批模式,明确取消了外国投资审批程序。外国投资者可与境内投资者在相同条件下投资,无需另经审批或受到特定的行业限制,这使外资管理制度更透明、更具可预见性,这些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公平透明”、“竞争中立”、“内外资一致”、“国际惯例”的原则,也是减少摩擦性成本和软性壁垒,对标国际最佳实践的做法。

近年中国致力于促进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努力。投资便利化是国际多边经贸治理的前沿性议题,许多国际组织正就此议题开展讨论。例如OECD在《投资政策框架2015版》中强调投资便利化的意义,UNCTAD在2016年达成了《投资便利化全球行动清单》,金砖五国在2017厦门会晤时通过了《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WTO在2017年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中也通过了《关于投资便利化的联合部长声明》,而中国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增强透明度管理以及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动制度性改革持续深入。例如,将负面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推动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G20大阪峰会上表示,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市场越开放,营商环境越具吸引力,就越会成为全球价值洼地。

作为全球投资风向标的世界银行《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首次进入前50名。同时,中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之一,为改善营商环境仍在不断努力地进行改革,被评为十大最佳改革者经济体,也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唯一的经济体。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2019全球FDI报告》无疑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在逆全球化风潮愈演愈烈,以及一些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投资门槛和壁垒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逆势上涨。2018年中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量达到1390亿美元,为全球第二资本流入国。其中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顺差为1074亿美元,较之2017年同比涨幅超过60%。最新商务部数据也显示,今年1月至6月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显著。

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相对降低,世界各国也随之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从经济体量上看,中国已跻身全球大国之列,但仍有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作为中间品贸易大国,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深度互嵌格局。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2007年至2017年,中国在全球资本品市场的份额从5%上升到20%以上。从贸易结构和商品结构看,中国出口美国商品中电信和运输设备及汽车零部件所占比例增长,而纺织品和鞋类所占比例缩减。在中端高科技产业,中国现在占主导地位,其全球份额在过去十年增长近两倍,达到32%,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2012年又超过了欧盟。2018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总额约为对外贸易总额的30.7%,出口商品里工业品占比超过90%,而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比也超过了30%。

随着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研发和创新密集型产业对全球投资具有巨大吸引力。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研发增长最快的市场,研发支出全球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国的研发开支大幅增长。国内研发开支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仍需要进口,例如半导体和光学设备。因此,在强化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控制力,加强自主研发创新外,通过优化外资结构布局,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然是正确的选择。

此外,逐步迈向成熟经济体,转向以内需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国内市场大规模、多元化、阶梯式需求无疑让全球其他经济体受益。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增长迅速,正逐渐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远高于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新版负面清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金融、通信、文化等领域服务业的扩大对外开放,无疑为引入全球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提高消费者福利做出贡献,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加速了消费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几乎是同步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获益,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促动改革,加深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在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趋势增强,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价值链稳定增长难度日益加大,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体系根基出现动摇,“筑起高墙”阻断全球科技、资本、创新、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无疑中国“敞开大门”,坚定推进开放正在成为全球化新的“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编辑:王延春)

张茉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