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瑞士连续第九年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创新国家,紧随其后的是瑞典和美国。中国成功超越日本,位列第14位,比去年上升3位,成为继新加坡和韩国之后亚洲排名第三的创新国家。
全球创新指数始于2007年,每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及其他工商业界合作伙伴共同发布,通过研发投资、专利和商标国际申请量、移动应用开发及高科技出口等80多项指标,对全球129个经济体的创新程度进行排名,为各国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和衡量创新活动的标准提供参考。
报告指出,今年创新地理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在顶级梯队中,瑞士、瑞典和美国领先创新排名,以色列升至第十位,是北非和西亚地区首次有经济体跻身这一行列。中国的排名继续攀升,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
创新成果转化率是关键
中国的排位继续攀升得益于在多个领域体现出创新实力,在专利数量、工业品外观设计数量、商标数量以及高技术出口净额和创意产品出口这几项上,中国都位居前列。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在创新投入产出比上表现优异,中国、马来西亚和保加利亚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的佼佼者,它们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上像高收入经济体一样有优秀表现。中国表现最突出,其创新产出与德国、英国、芬兰、以色列和美国相当,但投入水平远低于这些国家。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科学技术集群排名中全面提升,东京-横滨科技集群高居榜首,深圳-香港紧随其后。另外,北京是科学出版物合著情况最多的集群,中国科学院是北京科技集群中合作情况最多的学术机构,这一指数体现学术合作程度密切。紧随中国之后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纽约市、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和德国科隆。美国加州圣何塞是共同发明最多的集群,之后是北京、深圳-香港和纽约。
不仅是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优异表现,印度的表现尤其可圈可点,继续领跑中亚和南亚地区,成为该地区最具创新活力经济体。印度自2011年起便维持这一优势,在2019年将全球排名进一步提升至第52位。
印度在多项创新驱动因素上始终居于世界前列,例如,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出口、 科学与工程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资本形成总额(衡量整个经济体投资规模的指标)和创意产品出口。
印度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集群中也引人注目,有班加罗尔、孟买和新德里这三个城市位居全球集群的百强之列。考虑到印度的国家经济体量,如果保持这样的进步势头,它在未来几年对全球创新将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这些创新国家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瑞士,连续九年蝉联世界创新第一。为什么这个总人口只有840万的国家能力压美国稳居世界第一创新强国?该报告指出,这是因为瑞士在专利申请、知识产权收入和高端技术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极高。
专利数是衡量创新成就的最直观指标,瑞士在“知识与技术产出”这一项得分尤其突出。这项指标衡量标准之一是专利申请,欧洲专利局(EPO)数据显示,在2018年,瑞士再次成为每百万居民申请专利最多国家,专利申请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956/百万居民,名列前茅的专利申请实体为罗氏、ABB集团、雀巢、诺华等大型公司,制药业巨头罗氏集团申请数量更是占到瑞士2018年总申请数的8.2%。
在瑞士,不仅是大企业,即使是中小企业,也都有至少一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以无人机企业为例,瑞士目前有超过80家的无人机相关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在过去六年迅速崛起,集聚形成瑞士的“无人机谷”。这些无人机企业无论在专业化还是商业化上都呈现出细分趋势,每家无人机企业都专注于特定领域,不同企业研发的无人机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促进创新的良性生态系统
瑞士的高质量知识与技术产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和公共部门紧密合作的良性生态系统。高校是瑞士创新源头,高校之间分工明确,可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教育。
综合性大学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为代表,负责基础科研,这两所高校在电子、工程学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为瑞士创新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很多初创企业便是诞生于这两所大学的前沿研究团队,苏振中博士的初创企业Fixposition致力于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高精度导航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厘米级高精度定位RTK技术就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苏振中向《财经》记者表示,“只要是苏黎世联邦理工的毕业生或在这里做过科研就有资格申请‘创业先锋学者’计划,大学每年会筛选7个-8个有市场潜力、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的项目进行资助,包括提供办公场地和15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03.7万元)。”
高校、科研机构与工业和公共部门合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瑞士突出的创新成果商业化能力。例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在飞行机器人和无人自动化系统研究位列最前沿,这些高校实验室产生的最新科技通过与企业合作迅速运用在无人机研发上。
“学校会给创业团队配备教练,这些人本身已是成功创业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创业者从工程师思维转化为企业思维,同时会帮助创业者联系对该技术有需求的公司。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还设立产业关系部,专门帮助技术团队与大公司对接。”苏振中说。
综合性大学承担基础科研,科研成果商业化创新则由企业和高等专科院校即应用型科技大学来推动。瑞士目前有7所公立应用型科技大学,这些学校大多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瑞士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需要合作伙伴,应用型科技大学应运而生,成功改善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在与高校合作快速转化科研成果同时,企业本身研究活力也是瑞士创新驱动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依靠创新来参与竞争。5月14日,瑞士联邦统计局公布,2017年瑞士研发经费投入达226亿瑞郎(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较上个预算年度增加2%。投入私营企业的预算占三分之二。这些研发资金主要集中在化学、制药、电子和金属行业。瑞士坐拥14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些跨国企业拥有足够的财力推动研发,在高校与产业之间提供宝贵衔接。
除了企业,创新生态中另一重要环节就是政府。瑞士政府选择无为而治,瑞士联邦前主席兼经济部长施奈德-阿曼在《2016年瑞士科研与创新报告》前言中指出,公共部门不参与狭义层面上的创新或行业政策制定,这无疑是瑞士成功的真正秘诀。创新发生在私营部门,创造性思维理解如何将理念和发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创新型企业发现市场潜力,开发市场,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和前景。
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研发过程中,瑞士政府公共促进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瑞士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创新促进局这两个公共促进部门提供科研基金,前者主要支持基础科研,后者主要支持公共研发和产业界之间的知识和技术转化。
瑞士联邦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瑞士政府在教育研究领域投入达到77.14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33.34亿元),占联邦总支出10.9%,除此之外,还有州和市镇政府投入。值得注意的是联邦政府对企业创新支持是间接的,瑞士坚持“由下而上”的原则和高度的自治,研发和创新只有经过竞争才能获得联邦机构的资金。
总的来说,瑞士能够形成健康创新生态系统与政府打造的高效而完善的体系密不可分,这包括实力雄厚的高校、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税收、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促进工具、稳定和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瑞士成为创新研发的理想地区。
不同于某些国家技术封锁,瑞士乐于分享创新,2016年,中瑞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今年访华时表示,瑞士非常有意愿在创新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瑞士驻华大使馆科学技术参赞白尼克(Nektarios Palaskas)对《财经》记者透露,中瑞在进行高级别的知识产权对话,保护知识产权在中瑞自贸协定下也有相应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