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地标

来源:《财经》杂志 2019-10-10 12:48:27

佛山,一座智造新城正在崛起 。(资料图)

佛山,一座智造新城正在崛起 。(资料图)

2019年,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首站走进广东佛山。中国家电业老中青三代人同台,谈及家电业的“中年危机”,一向干练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企业转型升级,“今天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后怕”。

八年前,美的在全国各地主动退还7000多亩地,砍掉多个低价品类,聚焦精品工程。转型的阵痛让美的2012年销售额同比下降30%。在中国家电行业感觉日子还算好过的时候,美的开始自我革命。当时很多员工不理解,方洪波提出了坚持三个“忍得住”:要忍得住员工的不理解;要忍得住媒体的负面报道;要忍得住市场的波动和市场份额的下滑。

八年后,美的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排名从最初第481位跃升到2019年的第312位。美的在全球9个国家建立了20个研发中心。经济学家周其仁把美的这种手起刀落的转型称之为“善用减法”。2017年、2018年,周其仁在佛山40多家企业调研,认可美的集团转型升级的勇气。他说,退掉六七千亩地投入研发;主动把一些客户让给同行,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停掉,这需要魄力和勇气。

1968年,26岁的北滘帅哥何享健,带着20多个街坊邻居,每人集资50元,借了5000元外债,开始“创业”,1980年,美的生产了第一台放在床边对着脚吹的金属台式电扇。50年如转瞬之间,如今,何享健或许也没料到,美的2019年半年报告显示,美的集团完成营业总收入1543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1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增长16.4%。这是在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累计412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1%的情况下取得的业绩。“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美的正在努力成为一家全球科技型企业。美的集团的用人也在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60年代北滘人,70年代顺德人,80年代广东人,90年代中国人,21世纪全球人。美的的视野投向全球,正在成为科技型高端制造的跨国企业。

像美的这样的转型故事常常在佛山发生。50年前,草根企业“洗脚上田”、白手起家、一路打拼,佛山建立了完备的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如今企业通过“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实现转型升级,为高端品质而战。低成本驱动、劳动密集型发展的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蝶变,佛山走上了“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之路。

佛山故事也是中国制造业70年历程的浓缩。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造业在一穷二白中起步,不断追求“大规模”“高产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0%。

佛山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产业版图中的一个亮点。中国制造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珠三角,佛山则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出60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一座面积不大的地级市则创造出诸多世界之最:陶瓷产量世界第一、微波炉产量世界第一、电风扇产量世界第一、冰箱产量世界第一、空调产量世界第一、消毒碗柜产量世界第一、热水器产量世界第一、铝型材产量世界第一、酱油产量世界第一……

如今,新技术革命迭代,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归,全球贸易体系衰退等复杂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制造还没来得及仔细盘点,就需要开始新的长征,未来10年、20年,中国制造企业的目标已经不是追求“大”,而是“伟大”。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院长在《从大到伟大》一书中提出的,“大”和“伟大”仅一字之差,含义的差异却天壤之别。中国如今跻身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中,有几家算得上是伟大的企业呢?

美欧“重振高端制造”,新兴国家中低端崛起,陷入“双重挤压”的中国制造,能否穿越“卡夫丁峡谷”?佛山成为官学两界观察中国制造的风向标。

不是特区、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港口城市,佛山凭什么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地标城市?

多家国际媒体提出:佛山是研究中国制造业变迁史的最佳样本。中国工业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地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佛山制造业的结构及在市域经济中的作用与中国制造业类似,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佛山又是唯一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全国两个城市采取重点观测、一月一报,佛山就是其中之一。

百家商业重镇:有家就有佛山造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佛山的手工业与商业文化繁荣从宋唐至明清,一直是商贾云集,并与河南的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统称中国“四大名镇”。史书记载:1830年,佛山镇的人口接近60万,商贾云集、百业竞秀、百货充盈。那时的佛山,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伯明翰”。即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农业为主的时期,南海、顺德人就能将农业工业化,这里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曾远近闻名。

穿行于近千年祖庙、漫步岭南庭院,可以追忆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康有为、詹天佑……站立西樵陈启沅的塑像旁,能感受到佛山工业的历史变迁。陈启沅在佛山的西樵镇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简氏兄弟、卫省轩、薛广森等一批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先驱都在佛山发祥。

走进500年薪火不断的南风古灶,陶瓷是佛山制造品质被认可和接纳的第一个标志。“石湾瓦,甲天下”,这里也是讲述佛山产业变迁的图腾。石湾的陶瓷产业群经历几十年升级变迁,已经出现了如今的简一、蒙娜丽莎等一批世界名牌企业。南风古灶正呈燎原之势,从改革开放诞生第一条建筑生产线至今,佛山建筑陶瓷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全国陶瓷业首批“十大中国名牌产品”佛山占了7个。如今陶瓷企业联手成立的南庄陶瓷产业促进会、“众陶联”牵头,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已经在世界各地设园建厂,实现了“佛山品牌世界造”。

佛山的石湾陶瓷业犹如中国现代建筑陶瓷的“黄埔军校”,陶瓷企业从这里逐渐迁移到全国各地,但是陶瓷行业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依然在这里扎根。如今国家发改委将这里列为“全国特色小镇”——“中国陶谷”,讲述着传统产业如何在痛苦中转型升级的新生路径。

在佛山,像石湾这样的产业集群比比皆是。顺德家电、乐从木材、大沥铝型材、张槎针织、陈村花卉、盐步内衣、南庄陶瓷……近40个专业镇构成了佛山的经济版图。每个产业集群都在全国举足轻重。这些专业镇生产的日用消费品在老百姓中形成口碑——“有家就有佛山造”。据统计,在佛山工业产值中,70%左右来自专业镇与产业集群。这些内生的动力正是佛山经济的引擎。

佛山的产业呈“榕树模式”,在一个镇上有一家龙头企业起步,其他民营企业纷纷模仿学习,进而“扎堆”形成规模,逐渐衍生出各类产业的专业镇。那时的南庄本是个纯农业镇,依靠桑基鱼塘的精益农业维持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1988年这里建起罗南建陶厂,南庄镇18个村,个个照着罗南的模样,村村点火,户户办厂。1991年,南庄到佛山石湾的石南大桥通车,来自佛山国营陶瓷厂的“星期日工程师”更是成批地涌入南庄。一河之隔的石湾镇,也被燃起热情,只要胆子大,能借到钱,陶瓷厂就建起来了。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个南庄镇已拥有建陶企业75家,生产线400条,产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八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2002年,南庄镇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加冕为“中国建陶第一镇”。

回顾历史,1978年,顺德容奇大进制衣厂与港商签订协议书,成为国内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1981年,佛山市无线电四厂与香港运高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佛山电子有限公司”,佛山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此诞生。纺织、家电、食品饮料、电子、塑料、机械、五金、建材……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赋能,地方自由而包容的环境,激发出当地“能人们”的创业激情,一条条生产线如雨后春笋,一个个产业加速现代化。佛山的工业体系就是在草根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齐头并进下,逐渐形成了工业体系。

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佛山的专业镇开始对接信息化技术、智能制造,实现产业链的逐步升级,一些大企业采用新技术、购买机器人,其他企业也纷纷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购买机器人。转型升级产生了连锁效应。

与此同时,近年佛山又涌现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新的经济引擎带动旧的引擎升级。在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机器人谷等项目的工地上机器轰鸣、人气沸腾。

世纪商业升级:佛山掀起品质革命

历时两年拍摄,横跨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八个国家和国内十几个省份的纪录片《佛山制造》,以佛山样本折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讲述了19家佛山制造企业如何进行“品质突围”的故事。

记者曾参加过2018年佛山企业自发组织的“品质誓师大会”。此次大会上,佛山市工商联向企业家发起倡议,佛山企业要抱团建立中国制造的“佛山标准”,打响品质战。佛山企业家意识到只有真正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才能将佛山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最高品质。一场“品质革命”正在佛山燎原。这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

过去,佛山制造只是量大,全球知名的品牌不多。“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如此广阔的商业腹地,广告标语一直刷到农村猪圈的墙上。”周其仁在佛山调研期间感慨,萝卜快了不洗泥,强大的需求支撑,企业并不需要专注品牌,也不愿意花力气提升质量。但是,如今制造成本逐升,消费需求升级,这两件事把企业彻底逼醒,“过去一直打到村里的销售渠道没有路可走了”。

作为国内大型建材家居产业集团,中国联塑依托强大的品质实力,致力于承托每个家庭的品质生活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美好生活的样板。从1986年开始,中国联塑在建材家居领域精耕细作,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专业、可靠、高质量”成为联塑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标签。32年来,联塑以它的工匠之心,对联塑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中国联塑以同步全球的科研力量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拥有科研人员1000余名,强大的研发实力为中国联塑满足高质量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今,由联塑集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联合成立的联塑院士工作站在联塑集团总部成立,助力联塑集团成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在海天味业,一瓶酱油的诞生被分拆为119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固定的配方进行锁定。而“配方”的形成,正是海天对于每一个工序的标准化成果。“传统的酿造中,老师傅的舌头就是标准。”为了实保证品质,海天把老师傅的“舌头”变成可以量化的数据。

在海天味业,一瓶酱油的诞生被分拆为119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固定的配方进行锁定。图为海天味业晾晒基地。(资料图)

在海天味业,一瓶酱油的诞生被分拆为119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固定的配方进行锁定。图为海天味业晾晒基地。(资料图)

在陶瓷企业蒙娜丽莎的薄板车间里,没有一般陶瓷企业那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景象,全自动化生产线整洁干净,只有五六名工人在操作,公司以远高于国家标准的方式装置污染物处理系统,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标准一半,而研制的薄板瓷砖新品面积大一倍、厚度不到传统瓷砖一半、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从美的集团“大而精”的“质造”之道,到海天味业把老师傅的“舌头”变成数据;从新明珠极致追求“中国砖王”,到海信容声与挑剔的客户“交朋友”;从蒙娜丽莎拒绝价格战,到美涂士掌控供应链上的质量竞争 ;从雪莱特的消灭“差不多”,到万和父子的“质造”接力……佛山的品质故事多不胜数。

对此,周其仁说,佛山正在建成中国制造的品质高地,制造业的整体标准、品质和品牌提高,是佛山制造品质的“护城河”,是佛山和其他城市区别竞争的独特“壁垒”。“什么是大家心目中的高地?就像顺德美食甲天下,提起顺德,人们都知道吃在顺德;佛山制造也要通过品质革命,实现‘佛山造’的独特优势。”

周其仁表示,从全国比较优势看,佛山的创新可能不是发明创造,只是把东西造得更好,将来可能形成一种声音:好东西要到佛山来找,好东西是佛山造。

据了解,佛山市目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700多项,通过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数达到2718个,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推动专利转化标准342项,数量均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大英博物馆收藏一册清代佛山铸造铁锅的组画,分别以十个场景呈现出佛山铁锅的制作工序。英国人把这组画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里,是因为那时的佛山铁锅是一个世界性品牌。不产铁的佛山成为中国的铸造中心,生产出天下闻名的“广锅”。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今,联塑集团生产的塑料管材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440米以上十大超高建筑中,有5栋玻璃幕墙选用坚美铝型材;意大利陶瓷企业开始为佛山的蒙娜丽莎贴牌……更多类似“广锅”的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据了解,佛山在全国首创制造业联盟标准,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合力,制定高于国家质量标准的“佛山标准”。截至2018年,佛山已经制定了200多项联盟标准,加入联盟的企业家共同执行。联盟标准提出对标国际同行业最先进水平和最高标准,形成自身的独到优势,获得最高的品牌溢价。

佛山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恩铭对《财经》记者表示,佛山正在对标德国、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挖掘和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开展民生产品质量比对研究,以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用质量支撑佛山制造。

展望未来棋局:全球化的佛山制造

佛山制造提升品质,需要对接各种外部资源,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区域合作,是佛山正在探索的事情。

住在佛山,广州上班。目前成为一批广佛人的选择。相距仅20公里,有广佛地铁、高速路的广州和佛山共同组成的广佛都市圈,成为吸引年轻人安居的地方。据了解,目前两市正在推进两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接,优化高等级公路系统;对标前海、南沙、横琴等平台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广佛综合创新示范区,为全国区级行政区同城化发展探路。

佛山如何深化广佛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佛两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同城化发展的探索已经走过十年之久。目前,两市在基础设施连通、产业优势互补、生态环境共治、民生服务共享等方面已初步融通。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城市升级是佛山更大一盘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佛山市市长朱伟告诉《财经》记者,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正是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要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着力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佛山制造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目前佛山正在下三步棋:一是加快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融通发展,加强产业共性与前沿技术攻关,提高佛山制造核心竞争力。二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更换新设备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佛山的新兴产业。三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通过推广应用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逐步向智能制造迈进。

靠近广州南站,面积约93平方公里的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以三龙湾为创新极核,佛山面向全球的创新网络正在铺开。佛山还加快季华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立足佛山、扎根广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平台。佛山还联合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围绕网络空间、现代物理、清洁能源、再生医学、材料科学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条迂回贯通的大湾区交通环线悄然形成——从香港、澳门到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等地,完成一次环线式的通行仅需几个小时,堪称一条“黄金通道”。而拥有佛山西站、紧邻广州南站的佛山,正在这条黄金环线中。

拉近了与香港、澳门的距离,佛山提出将全面落实“香港+佛山”机制,鼓励佛山企业携手香港贸易、金融等优质服务资源,“并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并争取尽快打造香港—佛山1小时生活圈。

佛山是中国工业之路的镜像。恰逢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佛山的顺德、南海就是在这样的融入浪潮中产生了一批工业企业。开放初期,是大量港澳台资投资佛山,带领佛山形成了产业镇。

如今,佛山开始新一轮招商。根据2+2+4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牵引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实行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先进制造业招商,发挥重大产业项目引领作用,加快佛山市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走进中德工业服务区,能感受到全球合作的气息。2016年,佛山发起组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目前已成为中德两国重要工业城市的国际合作平台。

佛山的国际创新网络正在延展。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佛山将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德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一些国家的企业到佛山投资合作;印度、越南、坦桑尼亚、加纳……以科达洁能、伊之密为代表的一批佛山企业加快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开始建立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

寻找佛山地标密码

回顾佛山产业变迁史,佛山的内在增长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能创出“南海模式”、“顺德模式”?为什么一座民营经济占90%以上的城市能保持内生活力?

专家们在佛山调研发现,其内生发展动力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是佛山的生命力。

在佛山,没有大型国企,更多是一批“小而美”的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形成了产业协作生态体系。何享健、杨国强、梁庆德、钟信才、庞康、李兴浩、叶德林等一个个民营企业家在佛山汇聚。从上世纪70年代始,这些胆子大的“能人”,就带领村民“洗脚上田”搞“三来一补”,涌现了美的、碧桂园、格兰仕、万和等一批民营企业。佛山企业家的基因,低调、务实、开放、敢闯,形成了佛山最鲜活的底色。

20世纪80年代,南海通过国有、乡镇、村集体、合资、外资、个体“六个轮子一起转”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启工业化进程,创出了中国独特的土地改革路径。南海、顺德也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顺德模式”,实行产权改革,打造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典型样本。通过股份制试点,佛山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涌现出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

50多年的发展历程,佛山市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90%,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3.7%,民营企业根植性强是佛山经济发展稳定器。即便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刻,全国经济一片哀鸣,但只有佛山的经济韧性凸显,在全国经济走到前列。不同于东莞、苏州等地的“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佛山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扎根本地,具有较强的根植性。这种扎根于地方社会文化的企业,与本地经济高度契合,拥有较为强劲且稳定的内生增长活力和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韧性。

二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拿捏有度,成就了自由包容的市场活力。

从土地改革的“南海模式”到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德模式”,佛山市政府始终秉持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始,佛山进行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各类企业便利化服务。从“拆庙搬神”的行政体制改革到“靓女先嫁”的产权改革,顺德的创劲有目共睹。1992年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可怕”的顺德人》的报道,肯定顺德的改革成效。邓小平曾两次到顺德考察,站在珠江电冰箱厂(科龙前身)的生产线前,他希望顺德改革“思想要更解放一些,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201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佛山调研时也鼓励,佛山要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面,做改革开放的示范。

近年来,佛山继续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借鉴香港的制度经验,出台《佛山市政商关系行为守则》等条规,全方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其中“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体系、企业投资“三单”管理模式;“宽进严管”的企业投资准入和市场监管体系、“企业暖春行动”等,都成为佛山政府服务企业的落地措施。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其中,佛山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一门式一网式”经验做法作为典型案例之一写进了该意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佛山的样本意义就在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内生增长的作用,坚守制造业。“佛山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样本。”

实际上,从“向市场放权”到“给社会赋权”的改革,从给企业降成本到公共服务品质升级,从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到产业和城市互动升级的双驱动,佛山一直在进行改革探索。

在当前中国步入改革深水区之时,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需要中央部委充分授权、先行先试,在一隅探索创新之路。

三是专业镇支撑起完备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实现制造向智造的集体转身。

佛山市制造业产业链较为完整,专产业本地配套程度较高。比如家电行业,在主要家电整机品牌生产企业的引领带动下,佛山市从家电产品的核心家电控制器、压缩机、电机到简单的五金配件一应俱全,已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配件产业链。

然而,40来个专业镇、十几万家中小企业,其特点仍是散、小、乱,缺乏基础研发能力,缺乏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佛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制造链的主流,成为全球竞争的强企业,已是佛山制造由大到强并实现创新突围的新挑战。

对此,佛山采取航空母舰+小舢板、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外资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模式,让佛山制造企业与国际创新能力接轨。

佛山没有像样的大专院校,没有国家支持的基础性研究机构,也没有研发创新的高端人才,这成为佛山制造业向高端演进的最大阻碍。

“装备制造技术升级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要追赶欧美、日本的先进技术,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比较缓慢,还需要引进国际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佛山市市长朱伟说。

为获得国际先进技术,佛山采取“产业链招商”,用32个产业集群为先进技术企业配套,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意大利柯马、日本川崎等世界装备制造巨头络绎进入佛山。佛山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向外“借智”,“转识成智”已有初步效果。利迅达、嘉腾、南方风机、新鹏等一批本土企业跟随跨国公司,学习借鉴。随之,“龙头企业+隐性冠军”形成的一批“工作母机”类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带动整个制造集群升级。

“这种产业升级方式以前发改委等部委提出过,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集群内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技术外溢和信息共享。

正是这种产业集群式升级模式黏合了企业,很多企业不愿意离开佛山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发展。它们在别的地方孤零零的,没有上下游配套,没有技术交流氛围。在佛山,上下游配套,无论是行业人才、行业协会、技术咨询,还是原材料,在家门口全部“搞定”。

黄汉权认为,提到产业升级很多人认为是技术创新、科研,其实更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是技术应用的扩散机制。中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投入研发,大家可以共同出资、联合攻关,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引导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设备通过联盟的平台快速扩散。“当然需要政府牵头、商协会+龙头企业主导。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路径。”

用张燕生概述佛山的一句话总结,佛山“很中国”“很市场”“很创新”“很开放”“很包容”。正是这“五很”,让佛山成为中国产业的地标城市。正是这“五很”,使佛山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王延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