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制造业是佛山发展的根与魂

来源:《财经》杂志 2019-10-10 12:51:53

佛山市市长朱伟(资料图)

佛山市市长朱伟(资料图)

佛山这座地级市很特别,几十年来一直坚守实体经济、制造业立市,走出了一条内源型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即便在中国经历几次经济危机和下行压力之时,都能保持韧性与定力,实现逆势稳增的态势。

实体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发达,是佛山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实业兴国,制造兴市,是佛山的灵魂。在佛山的制造业中,民营企业则是中流砥柱,为佛山的经济提供了扎根本土、向内集聚的特质,也形成了对外商投资依赖低、自我造血功能强的个性。这种内源型经济在保证佛山经济内生增长的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实现产业联动式转型升级。

“龙舟竞渡,奋楫者先”,如今佛山制造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的地标之一。“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佛山企业家务实、低调、坚韧、创新的精神,也正成为佛山制造跃迁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底力。回首过去70年,佛山的历程沉淀下怎样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基因?《财经》记者近日专访了佛山市市长朱伟。

《财经》:经过70年尤其近40年的发展,佛山成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大市,这与佛山发展路径选择密不可分。佛山选择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立市,这个定位赋予佛山经济发展怎样的特质和生命力?

朱伟: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座城市保持长久经济竞争力的根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佛山既不是省会、也不是特区,既不靠海、也不沿边,更没有任何资源禀赋,能够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成就,从岭南鱼米之乡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是历届佛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立身之本的结果,是佛山一直坚守“实业兴市、产业强市”发展理念的回报。

可以说,制造业就是佛山经济发展的根与魂,佛山选择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立市,是一批又一批改革开放先行者们结合佛山实际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是一代又一代勤劳务实的佛山人持之以恒的奋斗方向。佛山经济根植性和稳定性较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在基层、经济发展注重品牌品质和创新开放等,一系列特质,为佛山这座城市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佛山经济注重内源型增长,根植性和稳定性较强,一方面得益于佛山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家电、家具、陶瓷、装备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优势突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而且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佛山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佛山经济发展提供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得益于佛山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制造业发展历来有扎根本土、向内集聚的传统,逐步形成了自我造血功能强的特点。这种内源型经济在保证佛山经济内生增长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企业家发挥才能、释放了企业经营活力。

截至2018年底,佛山市共有市场主体72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69万户,占比96%;全市共有企业31万户,其中民营企业28万户,占比9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2.5%,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0.1%。美的、碧桂园跻身“世界企业500强”,7家佛山民营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入选“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

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在基层,佛山注重发挥基层活力和创造力。全市32个镇(街)中,共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6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1个,省级专业镇38个,形成了“一镇一主品”的专业镇经济形态。专业镇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提供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增强产业协作和集聚能力,目前各主要行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高达90%以上。得益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中,佛山全市五区均位列前50强,其中顺德区、南海区分列第1、第2位;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中,狮山、北滘等11个镇(街)上榜百强镇。

《财经》:近年来,佛山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产业转型遇到哪些障碍?

朱伟:佛山产业结构长期以制造业为主导,目前支柱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近年来佛山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工业技改、智能制造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等举措,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呈现第一、第二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的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产业质量效益提升的趋势。

一是传统产业高级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的抓手,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全市开展技术改造企业1224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带动全市工业投资1008.14亿元,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工业投资超千亿元的城市。2015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应用机器人超过1万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强劲,佛山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产品、业态、模式和服务创新,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升级。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扶持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从“生产产品”向“生产装备”转变。2018年佛山实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26亿元,约占珠江西岸地区的51%,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佛山第一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智能装备方面,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300多家(含100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智能装备总产值已突破800亿元。此外,以氢能为主要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为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积聚新动能。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2019年上半年,佛山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占第三产业比重达58.6%。佛山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市国家级A级物流企业达16家;现代金融方面,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累计引进项目671个,总投资规模超112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超8200亿元,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工业设计、会展服务等方面都有诸多跃升。

虽然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新旧动能转换总体不畅。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偏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相对较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依然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总体偏慢,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总体而言,新产业新动能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科技研发投入虽不断加大,但比较缺乏重大引领型创新平台,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比较稀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佛山较多,众多国内著名的高校在佛山都有产学研合作平台,但是企业自主参与度不高,很多平台与企业结合的力度有待增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还不够多。

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加强。资金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部分企业因生产扩张产生较大资金需求,但由于缺乏相应抵押物、担保等因素,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总体较低,在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中,存在企业对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关注度低、市场融资产品少、融资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提高直接融资规模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初期风险较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财经》:佛山提出打造“2+2+4”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具体落实的路径是怎样的?同时,佛山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构建新的产业生态链?还有哪些要素有待进一步培育?

朱伟: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基于先进技术、工艺和产业领域,由相邻的企业、机构集聚,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共生形成的产业网络,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佛山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机械装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十大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5%。佛山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培育形成装备制造、家居2个超万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再培育形成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2个超50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4个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万紫千红、龙头企业百花争艳、隐形冠军繁花满地的景象。

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是把握“存量优化、增量优质”的思路。一方面,围绕“增量优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主要是通过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一批投资金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对平板显示、汽车制造、半导体照明等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对装备制造、家电、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强链”。另一方面,围绕“存量优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深化“两化”融合等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重焕生机。

《财经》:佛山提出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对接湾区内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技术、人才、研发等创新要素,与佛山自主创新实现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

朱伟: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佛山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把佛山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走出一条“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抢占未来产业技术的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联合湾区城市打造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超前布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领域的未来产业技术开发。前沿的产业技术开发离不开一流的创新人才,高端人才流向哪里,领先科技就会出现在哪里。抓住国际人才回流潮,聚焦关键核心领域,梳理人才需求清单,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居住在港澳、工作在佛山”的便利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制度体系,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抓紧出台人才认定和补贴发放办法,实施优粤佛山卡服务管理办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是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发挥佛山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优势,对接国内外高端科研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加快形成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全力推进季华实验室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抓好一批“顶天立地”的科研项目,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大院大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100家,加快推进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分所等平台建设,持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佛山转化落地。加快打造南方高等教育名城,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发挥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互认和证券化试点,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促进重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围绕佛山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融入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重点在高端装备产业领域开展智能制造、电子专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氢燃料电池设备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在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研制下一代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产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协同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关键元器件等技术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发展高端治疗装置与医学设备,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研发第三代半导体、增材制造、柔性传感等先进材料。掌握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关键资源和关键链条,更多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切实提升佛山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是打造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大平台。广东省明确提出以“两点”(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和“两廊”(广深港、广珠澳)为重点,加快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我们将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大平台规划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一环创新圈”,把三龙湾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增长极与标志性战略大平台。

《财经》:佛山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干事创业的企业家,正是一大批开放、包容、低调、务实的民营企业家支撑着佛山经济特质。如何进一步壮大佛山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优势,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规则的敬畏、对变革的勇气、对创新的热衷?

朱伟:佛山是一座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涌现出美的、碧桂园、联塑、格兰仕、海天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成为支撑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动力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民营企业诉求,抓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完善民营经济扶持政策体系。佛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于去年12月召开民营企业家千人大会,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1+3”政策体系,“1”是《佛山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准营准入、解决痛点、优化服务、保驾护航”四方面,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包括“降成本十条”、“金融十条”和“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及财产安全十条”。“降成本十条”围绕降低企业税负、用地、社保、用能、融资等成本,出台了若干含金量很高的干货政策措施;“金融十条”聚焦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出了管用的实招、绝招;“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及财产安全十条”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安心创业。

接下来,佛山把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等工作落实到位,据测算,今年仅减税这一项就要为企业减负160亿元。深入实施“降成本十条”,比如在降低用能成本方面,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用于补贴工业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方面,对符合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按基准地价的70%供应土地,鼓励工业用地实行弹性出让和租赁方式用地,等等。佛山各级政府已经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坚决兑现减税降费的承诺,确保各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切实让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感受。

同时,依托佛山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挥全省唯一的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信心。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融资等实际困难。

另一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首先是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们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做到审批事项应减尽减,确需审批的要简化流程和环节,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

近年来,佛山积极对照国际高标准营商规则体系,下硬功夫打造发展软环境,多项改革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积极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政府服务改革,实现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面“上网”、全天候网上办理,85%以上事项“最多跑一次”。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3+5”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即开办企业全流程(办执照、刻公章、申领发票三个环节)3天内办结,并在全市的行政服务中心、社区、银行等公共场所布置自助终端机,让市民随时随地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真正实现商事登记“零见面、零跑动”,成为全国首批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零见面”试点城市。

接下来,佛山将继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政府服务改革,重点在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其次是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

《财经》:佛山从“南海模式”“顺德模式”的独领风骚到民营经济的万马奔腾,从土地制度改革的敢为人先到产权制度改革的率先破题,佛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样本。下一步,佛山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方面发掘内生增长的动力?

朱伟: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佛山以“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接下来,佛山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聚焦发展难题,把准改革脉搏,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逐步消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扎实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思路,全力争取上级部门对试点工作的改革授权和支持事项,完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路径。

二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主动对接和复制推广港澳领先、国际通行的规则,结合佛山实际找准规则衔接的契合点、发力点,在营商环境领域推出更多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把佛山打造成为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限制,逐步打破壁垒障碍,促进要素无障碍流动。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推进亚洲国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港澳地区在质量检测、专业服务、建筑规划等方面标准较高,我们要以“就高不就低”的标准主动对接,加强大湾区内质检资源共享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推动建立粤港澳品牌认证联盟和互认机制。

三是加快构建“强市、活区、实镇”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把区、镇(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资源和管理权限充分向基层倾斜,这种发展模式充分激发了基层发展动力和活力,这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如今,面对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佛山过去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优质项目、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环境治理,还是社会公共服务,都迫切需要强化“全市一盘棋”理念。接下来,我们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市级在规划布局、重大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统筹力度。落实加强市级财政统筹机制工作方案,建立全市性重大项目建设市级财政统筹制度,增强市级对重要战略资源、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统筹力和执行力。在强化市级统筹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支持各区因地制宜承接国家和省改革试验任务,探索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支持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区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三水区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等,进一步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主动性。

《财经》:今年上半年佛山GDP增长6.9%,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佛山去年全年的增速,工业规模和效益也都向好,体现出佛山经济正在迈向中高端。您对佛山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朱伟:今年以来,佛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市场主体活力更大释放,新动能加快培育,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9万人,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以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是一个不低的增速、是一个有质量、有含金量的增速。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佛山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全力以赴把湾区建设的蓝图变为实景。一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湾区通”工程机遇,聚焦规则衔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二要抓住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机遇,加快把佛山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佛山制造的创新能力;三要抓住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机遇,把握制造业是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坚定不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打造“2+2+4”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要抓住大湾区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机遇,依托佛山在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把佛山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支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五要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切实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使广佛极点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极;六要抓住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机遇,加快提升城市形态品质,解决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把佛山建成湾区城市群中的岭南水乡之城。

通过这六方面工作,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贡献。

王延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