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将变身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银行将变身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09 19:16:11

7

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冲击和深远影响。对于本就在转型路上的国内银行业来说,数字化进程亦因之提速。

数字化革新是全球金融业共同面临的新赛道,无论中外银行,皆视金融科技为铸就无形护城河和开辟新蓝海的利器。

作为一家外资银行,纽约梅隆银行(下称“纽银梅隆”)进入中国已近27年。该行由纽约银行和梅隆金融公司于2007年合并而成,纽约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便因为新兴金融的冲击,集中拓展资产服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如今的纽约梅隆是全球最大的托管行,托管资产大约41万亿美元。在中国,纽银梅隆的客户以机构为主,主要为投资者提供全球投资资产的安全保管、清算、交割,外汇交易等服务。对于处在转型阶段的国内银行来说,纽银梅隆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期,在宣布推出加密货币服务之后,纽银梅隆与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作为战略投资机构,共同参与了加密资产基础设施服务商Fireblocks的1.33亿美元C轮融资。老牌托管行与新兴技术的碰撞引发市场关注。

陈芳芳曾在道富银行任职12年,也曾是金融科技初创公司Algorand Foundation的首席运营官,在区块链技术和金融科技创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2020年11月,她获任纽约梅隆亚太区主席暨资产服务和数字化服务亚太区主管。日前,陈芳芳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

陈芳芳表示,托管行业门槛并不低,增值服务和数字化革新将会是未来差异化经营的亮点。作为深耕传统商业银行及金融科技创新的从业者,她认为,随着投资人对投资管理、投资数据需求的提升,银行当在数据分析领域投入更多,以数据整合的方式提供多种洞察和分析,帮助客户更好地评估绩效,把控风险。在这个意义上,银行的主业将发生变化,成为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托管业务门槛并不低

《财经》:目前中国银行业普遍处于转型阶段,托管业务被看作是一个重要转型方向,在托管业务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陈芳芳:近些年来,国内银行发展迅速,逐渐从赚取存贷利差,转向通过服务收费的业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银行都开展了托管业务。

由于借贷业务需要很多资金,很多人认为托管业务是轻资产。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托管业务的投入其实很重,尤其是早期对基础运营模式及系统的投入。如果只做一个市场的托管,还算比较简单;如果要覆盖多个市场,需要与当地银行合作,系统的连接、客户开户、流程的搭建,这种全球规模的运营模式需要很大投入。同时,每年对信息科技的投入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觉得托管业务,尤其是做全球性托管业务,技术和资源需求的门槛并不低。

另一方面,只是在中国做本地托管的话投入还是可控的,不过长远看来,如果多家参与,竞争激化会导致价格不断压低,到一定程度时,一些规模较小的托管服务商因经济效益有限也许会退出,转型做其他业务,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整体来说,我认为托管是一个规模效益的业务。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体量了,能够覆盖早期和日常成本的投入,才会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规模小、价格低,经过一段时间,行业肯定会优胜劣汰,发生整合,所有的业务可能会流向一些大的服务商。

《财经》:你谈到优胜劣汰,可见托管行业的竞争也是激烈的,那么如何保障自己的竞争优势?你如何看待托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芳芳:其实托管行业不像传统的一些商业,有时候不是特别容易理解。托管,甚至会计核算,是最基本的一些服务。比如我投资,你帮我的每一个交易进行清算交割,然后帮我核算整个基金的净值是多少。这些服务会越来越商品化,大家都会做,都可以做。

从托管银行的角度,可能需要在增值业务上不断深耕,进行区域化、差异化的经营。增值服务是什么?是说我可以帮助客户做一些绩效分析、现金预测、风险分析。比如我的客户投了5个市场,其中的一个市场如果有国债危机,要知道有多少只股票,有多少金额投在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所以除了最基本的托管或者是会计核算这种服务,通过对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分析,优质的托管银行能够提供给客户的增值服务,就是能让他们得到领先的数据和分析,以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管理资产布置,管理资金流和更新投资策略,这就是差异性经营的一个亮点。

转型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财经》:去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对于银行业有何影响?应对挑战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陈芳芳:总的来说,疫情对于银行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托管银行的客户在全球市场投资,要做到不间断地提供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一年来,除去一些必须在办公室处理的基础事务,纽银梅隆全球的员工都进行了工作地点的转移。在某些市场,有的时候大概有94%-95%的员工在家上班,但是基于完善的网络基建和配套设施以及多年对业务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投入,客户依旧可以获得无缝的、专业的全球化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疫情真正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因为疫情,客户需求在不断增多。像无接触的电子支付、信息账单发到手机上,这些在中国已经发展得很快,但在其他的市场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在数字化革新的过程中,对数字管理、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架构,还有数字分析的工具、解决方案的需求在增加,这也是我们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

举个例子,美国国债是流动性最大的市场,每天国债市场上的交易量巨大,但是平均来看大概2%的交易在最后是没有成功交割的,这对市场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与谷歌云合作,开发出首个同类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预测美国国库证券约40%的清算失败,准确率达90%。这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在数字革新、创意爆炸的年代,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科创研发成果,我相信未来是共同合作,互利共赢。机构投资人客户需要的,是从投前、投中到投后的一站式全面的解决方案,能随时辅助其投资管理以及配合战略调整。这需要市场上不同的、拥有领先投资解决方案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集成,共同搭建兼容性服务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平台,提高业务效益的同时也为客户保留最大的方便和弹性。

《财经》:数字化革新是全球趋势,纽银梅隆计划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开拓中国市场?

陈芳芳:我们接下来战略重点在增值服务方面。随着投资人对投资管理、投资数据需求的提升,我们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在data analytics(数据分析工具)领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分析,解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高价值。

优质的托管银行将来服务客户,可能不是卖托管,因为这个大家都可以做。差异化服务在于不仅满足基本的需求,还能通过数据整合的方式提供多种洞察和分析,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评估绩效,把控风险。

所以对于数据的发掘和管理、洞见是我们塑造竞争优势的焦点,也是不断探索的方向。不仅是在中国,对于全球整体业务都是一个战略重点,我们将来的业务可能以数据解决方案为主,定位在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财经》:大量银行都在推行数字化革新,你认为这场变革具体从哪些战略层面展开?

陈芳芳:实际上,我认为数字化进程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达到了非有不可的趋势。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金融科技的方式来推动数据化的进程。数据化战略主要是三大块,一块是通过数据化的提高,不管是大数据的分析,还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以这些工具提升客户体验。

第二块是运营流程的数据化和自动化。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只要有人工参与后台的运营,错误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要通过数据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错误和风险。

第三块是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产品的创新。举个在国内也很常见的例子,通过对数据的挖掘,通过对机器学习把数据输入到机器的学习模型中,然后进行预测。

刚刚讲了“一条腿”,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一些可能会对行业有颠覆性或者是创新性的科技进行投资或者是实践,包括区块链技术。

有的金融业务可能消失

《财经》:可以听出来,你认同区块链可能对金融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陈芳芳:数字资产伴随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不断的发展而出现,我们最近成立了数字资产服务业务,是对我们认为可能有颠覆性影响的技术和领域的尝试。

有一本书叫《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作者发现,很多行业的领先者,即使是通过创新来到了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当其达到一定规模时,也可能被一些新来的创新者淘汰。所以成熟公司一方面要保证现有业务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资源集中去看那些可能有颠覆性的技术革新,不断尝试和开发,用不同的标准来培养那方面的发展。

其实数字资产不仅仅是比特币,将来很多资产都可能会有Digital Twin(数字孪生),股票、债券,或者是Carbon Credit(碳信用),这些东西都可以数字化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比特币的投资,将来资产都有可能会被数字化,可能更多的机构投资人会关注资产数字化、资产证券的代币化的发展。

《财经》:那么你认为区块链技术引发的巨变可能发生在哪些金融领域?

陈芳芳:我认为区块链对金融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应用也非常广阔。对于价值链很长的金融及贸易交易,区块链有一个特别好的价值:能够把数据几乎同步,数据又能够防篡改、可追溯,这些特性如果运用起来,能够迅速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举个贸易融资的例子,工厂和出口商签订合同,去银行借钱,生产之后运输,最后交付,这是非常长的一条价值链。其中包含很多参与方:生产商、银行、买方、中间的代理、运输商或者保理。信息数据和一些单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有风险,同时每个参与方都要挣钱,成本也比较高。

区块链技术把数据几乎同步,信息一旦上链,大家都能看到,同时不可篡改性及可追溯性也确认了银行信用证和订单的真实。比如尝试探索通过区块链的技术解决跨境支付,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所以这些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有一些区块链技术,比如说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更多是改变业务构架、生产关系的潜力。比如通过代码来编写一个业务,设计一个交易,有时候可能不需要中间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金融行业的业务可能就不存在了。

当然行业现在还是在初期探索阶段,有一段距离,尤其涉及大金额,比如你是否愿意在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卖房?没有中间人,需要完全相信智能合约:一方面有数字的房契证明,另一方面有数字货币的支付,通过原子交换的方式,达成双方的交互。这从技术上讲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需要解决。

《财经》: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探索,你如何看待中国数字货币的定位与前景?对比国外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中国数字货币有哪些自身特点?

陈芳芳:中国的数字货币其实走在领先,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都在关注和探索,进行研究和尝试。数字货币可能跟我们如今熟悉的支付宝或者微信不同,在基础设施上就不太一样。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使用后者支付感觉上是即时的,但实际上底层用的还是传统银行现金清算交付的系统,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账本记录而已。

我了解到一些国家是通过区块链的方式来研究国家数字货币,完全是点对点的交互,基本上不用银行现金交易的清算系统,真正实现即时,经济成本是很低的。所以这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潜力,但可能要在应用中不断发展,比如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

行业已经在法币现金代币化方面有所尝试,不过和国家数字货币不一样,后者有国家主权认可,前者则是用现金做抵押,但是其中最核心的常识是相近的。如果有数字货币的话,商业的清算交付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轨道,效率也会很高。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数字货币的密钥保管将成为资产保管的最重要的功能。

严沁雯/文